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到底是法家還是儒家成就了封建制度?

REAL皇曹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封建主義,就是建立一個國家以後,對功臣進行分封土地,類似於股份制公司,多大的功勞分多大的土地


檢檢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必須搞清楚法家和儒家分別是什麼時期被統治者所重視的。

法家

法家被統治者所重視是在戰國中後期,各國長期互相攻打,統治者對於國富兵強的渴望越來越迫切。在這種需求之下,法家的相關學說首先被秦孝公所重視。從魏國入秦的法家學子衛鞅,先後向秦孝公闡述了“帝道”、“王道”和“霸道”。前兩者直接被秦孝公所否決,只有最後的法家“霸道”被採納。要知道,幾乎同一年代的孟子,還在向魏惠王推銷自己的“王道”。

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之時,用“仁義”顯然是無法一統天下的。與此同時,衛鞅在秦國變法初成,將原本私鬥成風的秦國打造成了一臺只知耕戰的戰爭機器。即便是後來衛鞅賜封“商君”、被秦惠文王車裂,他推行的法治也沒有被廢除。正是衛鞅的法治,為秦國打下了富國強兵、一統天下的基礎。不僅如此,法家學說中的中央集權,也成為了後來秦始皇開創帝制的理論依據。

儒家

在大爭之世的先秦時期,儒家學說是幾乎沒有市場的。但是到了天下一統之後,單純的使用一家之言已經顯露出了諸多的弊端。比如秦國,用法家而一統,但統一後沒有及時的與民養息,最後激化了農民起義的爆發。至西漢開國之後,連年戰亂導致國力凋敝,與民修養迫在眉睫。提倡“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被統治階級所重視,“文景之治”也有次出現。

但是在國家機器的運轉之下,數十年的國力恢復以後,重新構建統治框架和秩序成為了新的現實要求。儒生董仲舒乘機推出了一套“組合拳”,直擊渴望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的漢武帝的內心。最終在漢武帝時期,封建王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基本奠定。似乎從這一刻開始,儒家取代法家成為了統治者新的寵兒。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家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反而以更加深入的形式影響著歷史。封建王朝似乎自上而下的推崇著儒家,但“外儒內法”的政治生態格局也隨之建立。所謂“外儒內法”,可以用一個很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加以說明。如果將封建制度當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麼法家就是人體內的骨骼,儒家則是除骨骼之外的其他肌肉組織。試想,一個人二者缺一還能生存嗎?所以說,封建制度並不是法家或是儒家一家所成就的。

封建時代的來臨與生產力水平和生產組織形式有關,而制度的構建則是多個學說互相作用的結果。法家的法治和中央集權等學說構建了封建制度的“骨”,儒家的“仁政”和“天人感應”等學說則構建了封建制度的“肉”。所以我認為,法家和儒家共同成就了封建制度。區別只在於,儒家的學說在“肉眼可見”的程度,而法家的學說則是在最內核之處。

回答完畢,如有其他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百曉生侃中國史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尋根溯源,先摸一下儒、法兩家的底子。當然也沒必要長篇累牘,只簡單說一下:儒家認為民眾可以通過禮樂教化來引導,因此他們提倡德治,講得是王道治國的經世之學。而法家可以說是儒家最大的反對派,他們對儒家的學說嗤之以鼻,認為禮樂教化全是扯淡,要想教化民眾、治理國家,必須實施嚴刑酷法,講求得是霸道法治。儒、法兩家雖說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論,但都存在問題。德治失之於天真,太過理想化,所以孔子一生輾轉列國兜售他的理念,卻處處碰壁錯。法治則過於酷烈無情,太不人道,所以秦二世而亡。強調一下,這裡所說的法治是君權至上的法治並非現代社會所說的法治。由於秦的教訓殷鑑不遠,漢朝前期的統治者初用黃老修養生息,經過幾代人的摸索直到武帝時才定下了外尊儒術、內用刑名的治國施政方針。如此王霸兼用、剛柔並濟,開創了大漢四百年基業。後世歷朝歷代基本採用的都是漢朝這一套儒表法裡的王霸之道。自此中華兩千多年帝國史,在意識形態領域實際上一直都是儒法兩家共存,臺前幕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是面前晃動的胡蘿蔔一個是背後暗藏的狼牙棒。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引語:問題主要是討論封建治國思想,封建統治階級在治國思想方面,分別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思想的精髓,取長棄短,並未獨尊某家,逐步形成“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的治國方略,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

不管尊崇哪種思想,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封建統治階級治國思想的形成

在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因而也就沒有國家,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全體成員參加的氏族會議作出決定,治理國家的思想處於萌芽狀態。

在奴隸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私有制產生,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產生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以宗法等級制度和武力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治國理念奠定基礎。

“人治”“法治”“無為而治”三種主要治國思想

“人治”,即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所推崇的“以人為本”、“理治”、“德治”,主張人的作用,施行“仁政”、“愛人”。

“法治”。即韓非子,商鞅等為代表的法家學說崇尚的“以法治國”,這種思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發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無為而治”,即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所主張的“清淨無為”“無為而治”,思想主張順應時勢,順應民心,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統治階級對這三種思想的應用

秦統一中國,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但也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並未起到應有作用,反而導致秦的滅亡。

西漢初年,先後採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儉的思想。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

漢代以後至清末,各朝延用以儒家論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符合中國古代基本國情。


燭光映史


我認為是法家

封建制度,從字面意思來看是分邦建國的意思,其實就是分封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分封制主要是在商周時期,另外歐洲的中世紀也是封建時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看的話,從生產關係上來看,商周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時代。因此,誕生於春秋時代的儒家學說更加帶有那個時代的特色。再往後,從生產關係來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馬克思定義的封建社會是‘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與儒家的本質環境已經截然不同。這個時候的儒家已經不是學,而是一種術,中國經學史的專家朱維錚教授曾經講過‘學隨術變’,這裡的意思是以經學來解釋帝王的統治術。

在漢武帝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司馬遷就曾經記錄過,董仲舒公孫弘的經學特色其實是以經術緣飾吏治,強調的是‘術’而非‘學’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孔子的儒學就被修改地面目全非了,當權者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找尋合理的解釋,而孔子的本意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了。

所謂‘儒表法裡’,再來看法家,法家的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商鞅,他強調的是法治取代禮治,對上強調‘治民之術’對下則是‘鼓勵耕戰’,將原有的生產生產關係打破,商鞅要培養和提拔的“耕戰之士”,就是那些在進行封建兼併戰爭和發展封建經濟中對新興地主階級作出了實際貢獻的人。

正是當時諸侯各國變法思想的支撐,促進了生產關係整體向封建社會所轉變。而在進入了封建社會後,帝王的法治之術可謂越來越爐火純青,當然,帝王的法治之術無不披上儒家的‘外衣’,但是內裡確實實實在在的法家。


90後歷史迷


封建社會是奴隸社會的進步,是現代社會的反動。它是以個人意志來統治廣大百姓,以法家理論建立政權,以儒家思想鞏固統治。因為它知道一個集團打垮一個集團必須要用武力,而奪取政權後只能用懷柔政策才能鞏固自已地位。法與儒並用才行,只是奪取政權時法家是主要的,而以後統治主要靠儒家了。但是封建社會是一個高度獨裁社會,君王獨掌了一切生殺大權,大臣們都是它的附庸,一切都靠君王的好惡來決定,而帝王並不是龍一定生龍的,無能的昏庸的大權旁落的等,導至朝代更換。總的來說,法家和儒家並存成就了封建社會,只是二者各時代側重不同罷了。


星空迷上了山野


我國的古代社會政治是儒、法的思想、理念支撐著整個封建制度的歷史進程,可以說話缺一不可,若要嚴格區分,應該是以儒為教化,以法為管治。

說到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和法家的理論觀點是並存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側重就是了,當然在社會教育層面上,是以儒家倡導的禮法為主導。

其實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演變中,並不是象我們今天一樣,把儒、法看成是兩個互不相容的對立學說理論,而是它們之中的理論思想逐漸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了,完全並不是水火不容的政治觀念,在整個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們應該看到很多時候都是“施儒禮,行法治”的。


老樹時光倒流


封建制度,在我國商周時期出現的政治制度,是以貴族統治階層層層分封,佔有土地和農民(或農奴)等財富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我國的封建制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結束於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也就是始自周朝建立,止於秦統一六國。

我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政治制度,經濟上的土地私有制要開始於戰國時期,結束於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

所以,你問的應該是自秦朝開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在剛剛建立的時候是嚴格按照法律執行,做到了執法必嚴,因為在初期民風彪悍,缺少教化,必須施以嚴法才能帶動生產。而到了漢朝建立後,漢朝皇帝深知秦因嚴法失天下,所以推崇以孝治國,施加仁政。

儒家加入到古代政治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納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從此儒家思想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了各朝各代治國安民的良策,然而每個皇帝也都知道法家思想才是強國之道,所以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明面上宣揚儒家思想治國安民,大施仁政。背地裡都通過法家法律治理百姓。

因此,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由法家和儒家共同成就的,只是一明一暗而已。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


向天空


儒表法裡。中國的封建社會,沿襲的都是秦制,所謂“百代尤行秦政法”。秦制的根基是法家,但秦國的迅速滅亡,使得後代王朝都注意扯了一張遮羞布。但編戶齊民,科舉制,郡縣制,中央集權這些中國封建社會的根基無一不是與法家思想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是與這些衝突的,比如科舉制,一直到清代,很多大儒都批判過,像王夫之,黃宗羲。儒家講究固定的上下尊卑,講究周的制度。科舉制是衝擊這種尊卑體制的。


范陽節度使


法為家為皮,儒家為骨。

儒家最強大地方就是它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最初的儒學如果和現在流傳的儒學進行對比,那幾乎是兩種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