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重視發掘合作社抗疫的社會價值

農民合作社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出合作社不僅有著帶領小農戶走向大市場、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作用,更具有在危難時刻保供穩產、組織廣大農民貢獻力量的社會價值。

  並肩戰“疫”,守望相助。在鄉村,一場農民合作社發起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直在持續:在四川省蓬安縣,凝聚著綠洋種養農民合作社社員大半年汗水的40噸新鮮蔬菜發車捐往武漢;在河北省武邑縣,全縣有無人機的合作社主動無償為村鎮街道噴灑消毒液;在江西省新餘市,德隆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廠區免費提供給鎮政府作為新冠肺炎集中隔離點;在遼寧省鐵嶺縣,張莊農民合作社通過無接觸預約式配送服務為社員配送農資,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開展……

  作為當前農村組織帶動農民合作、聯合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出合作社不僅有著帶領小農戶走向大市場、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作用,更具有在危難時刻保供穩產、組織廣大農民貢獻力量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農民合作社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在此次抗疫戰鬥中的表現充分彰顯了其社會責任和擔當。

  面對疫情帶來的“大考”,農民合作社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合作社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隊伍相當龐大,尤其當前合作社正處於提檔升級的階段,近幾年持續進行的質量提升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合作社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社會價值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大批實力雄厚、有一定積累、產業鏈完整的國家級、省級合作社示範社湧現出來,他們有能力、有餘力捐贈物資。另一方面,合作社在長期發展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產銷對接渠道和物流網絡,部分規模較大的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冷庫。據統計,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農民合作社佔比達53%。一旦出現市場供應短缺,合作社有能力迅速組織物資,解決交通物流問題。近幾年發展迅猛的農村電商也為產銷兩頭對接提供了便利,合作社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能夠為特殊時期保供貢獻力量。

  疫情暴發正值市場供應、物流運輸都相對緊張的春節期間,疫情加劇了供應短缺,尤其在湖北,穩住“菜籃子”十分關鍵。可以看到,全國各地農民合作社迅速行動起來,一個多月來,來自各個省區的合作社將一車車新鮮蔬菜、肉蛋糧油不遠千里馳援疫情嚴重的武漢地區。合作社一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組織恢復生產,一面清點庫存儲備,免費為當地的疫情防控點、醫院等防疫機構和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送去基本生活物資,保障他們的大後方,或以低價將蔬菜投放當地市場,積極供應各地商超。本是農閒季卻沒閒在家,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確保人們在疫情期間吃得上放心菜奔走忙碌,合作社主動為社會做貢獻的行為值得點贊。

  相比於城市,農村的防疫工作更加複雜艱鉅。合作社的負責人大都是當地的農村能人、返鄉創業人員,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強,跟當地的農業農村部門也有著良好互動,能夠做到一呼百應,積極主動承擔起抗疫任務。合作社的天然屬性決定了他們一頭連著大市場,一頭連著小農戶,與農民的密切合作成為合作社參與抗疫最重要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

  由此,農民合作社成為農村抗疫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昔日馳騁田野的農藥噴灑車、無人機等植保裝備搖身一變,成為街道上噴灑消毒液的主力。多地合作社為村裡捐贈消毒劑、口罩,為社員發放消殺用品,利用合作社微信群等宣傳防疫方法舉措。出錢、出人、出地、出設備,為了抗疫,合作社拼盡全力。

  單看每一個合作社捐贈出的幾萬元物資或供應的幾噸蔬菜,似乎有些勢單力薄。然而,全國共有220多萬家合作社,每個村子都有一家以上合作社,這些合作社聯繫組織起全國近一半數量的農戶。如此龐大的一支隊伍發動起來,擰成一股繩,迸發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不僅成了穩住市場供應、有序恢復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還成為發動億萬農戶參與抗疫,提升自我防範意識的有力組織者。合作社發揮的社會價值不容小覷。

  如果說過去我們更多強調和關注的是農民合作社的經濟意義,那麼在這次疫情中,合作社的社會價值更加凸顯出來。重視和發掘合作社的社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對合作社在這段時期內主動承擔起抗疫保供的行為予以宣傳鼓勵,對錶現突出的個人給予適當獎勵,各級各類合作社扶持項目向抗疫貢獻大的合作社傾斜,激發他們持續承擔社會責任的熱情。同時,要繼續加大合作社規範和質量提升政策措施,優化完善合作社服務能力,持續打造一批實力過硬的合作社示範社,推動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合作社隊伍整體提檔升級。總之,“內功”是基石,打造好硬實力,才能讓合作社更好地發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新時代的農村工作中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