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詩裡說的“春風送暖入屠蘇”是指紫蘇嗎?這和春節有什麼關係?

樵解數學


我喜歡王安石,更喜歡讀他的詩文,他的《元日》青少年時就能背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用現在話說是指元旦,一年之開始日,在舊時不講公曆,說農曆之陰曆,那就是正月初一,是現在習慣說的春節。也即是寫春節的詩。

屠蘇原是一種植物,近似於紫蘇,可與紫蘇同屬,與荊類近似,舊時人常用屠蘇避邪,掛門旁,也常用屠蘇草蓋房,因而這“屠蘇”不再是指植物,而是借代指草舍房屋。春風送暖進入到草舍房屋裡面。舊時人多窮,不是大戶富貴人家是蓋不起磚瓦房,住不上堅實房子的。平民窮百姓,多是茅屋草舍。現在人用謙虛自稱自己的房屋,那怕是大廈,也是說草舍茅屋。劉備三進茅廬,茅廬也是指房屋。


樹德漢碩


這首詩出自於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 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是新年元旦之時的熱鬧歡樂,鞭炮聲送走了一 年,在暖暖的春風中,全家歡樂飲屠蘇美酒,在守夜過後,千家萬戶都迎來了曈 曈得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的桃符,也就是現在的春聯。

其中屠蘇指的是用屠蘇草釀成的屠蘇酒,當時風俗是在農曆的正月初一飲屠蘇酒 以避瘟疫。在唐韓諤《歲華紀麗》中記載“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 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 ,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春風送暖入屠蘇,“入”字的本意是暖入酒中暖入心房。

這個詩詞就是描寫春節時期的景象,其中總把新桃換舊符,也就是現在的貼春聯 的習俗。桃符,在當時是另外的一個風俗,相傳在東海度朔山有個大桃樹,其下 有神荼、鬱壘這二神,其能食百鬼。所以說才有在門上掛上桃符,用來辟邪。跟 現在我們春節貼的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來辟邪是一樣的。都是來來表這種除舊迎 新的意願。

順便說一下王安石這首詩詞,並不是單單的描寫春節民俗,也表達了他要改革, 除舊迎新的決心。詩中傳達的那種變化之美,除舊迎新之美,以及不被世人理解 的孤獨之美,也是其詩的主要意境的表達。






知相知命


詩中“屠蘇”非“紫蘇”是肯定的,然“屠蘇”何指有一些爭論。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屠蘇”乃“屠蘇酒”之謂也,如此之說下,“春風送暖入屠蘇”似有一些不暢順的意味。

還有一種說法,指王安石江西臨川籍,臨川為古越地,古越音“屠蘇”有“草舍”含義。

另據北宋《廣韻》曰:“屠蘇,草菴也。”

《辭海》中“屠蘇”之義有三,其中之一便是“房屋:草菴”之義。

從詩文的暢通和順來看,“屠蘇”指“草菴”也即乃謂之“家園”更為合適,如果把“春風送暖入屠蘇”今譯為“春天把溫暖的春風送進了我們的草舍家園。”

這樣,整體詩句就通透順利多了。

不過,按照王安石的才情文功,或許在本詩中,“屠蘇”就是多義泛指,既可曰酒也可謂屋舍,如此理解或許可謂詩的含義更為寬泛,既然春風送暖到家了,便一飲屠蘇以應時耳!

一家理解個人私見也!








小刺蝟的吉他聲


這句詩出自王安石七絕《元日》,是這樣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詩的標題看,王安石寫的是“元日”景象。那麼,“元日”是什麼意思,與“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有什麼關係。或者說,“元日”怎麼又和“紫蘇”扯上關係了呢?

“元日”就是春節嗎

顧名思義,元日,就是第一日,古人說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現在已公曆紀年,“元日”就應當是一月一日。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曆法的不斷改革,“元日”就不一定就是一月一日,或者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元旦”了。那麼,“元日”是不是就是古代人的“春節”呢?

自夏朝以來,中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多以冬至月前後的月份為正月,也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公元前104年時,漢武帝下令改革曆法。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這便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的陰曆紀年。這樣一來,正月初一就是“元日”了。

按照“過年”的概念,元日前一天交子時後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等於是過了一年。但是,“過年”與春節又是兩回事。

中國古代大概是從漢代開始,使用陰陽合曆,陰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週期。於是,便出現了以陽曆確定二十四節氣,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時和傳統節日的紀年法。其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天的第一天。“春為歲首”,古代也有把立春這天作為一年的開始,即為“元旦”。

更為準確的說,陰曆正月初一是每年的第一天,立春則是季節的第一天。但在民間民俗的用法上,仍然以立春為新年的第一天,比如,以干支紀年的屬相就是以“立春”來劃分的。按照干支紀年法,今年是庚子年,肖鼠,在2020年立春之後出生的人,其屬相才是“鼠”。

“立春”是“節”,所以叫“春節”。從以上簡述來看,“元日”與“春節”並不是同一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日”以陰曆紀年,是“正月初一”。“春節”則是以陽曆紀年,是四季起始之日。由於採用陰陽合曆,這才出現了兩個“節日”。直到民國時期,袁世凱確定正月初一為“春節”,新中國則以公曆一月一日為“元旦”,才是我們現在的“節日”概念。


北宋時期,最隆重的節日是“元日”。立春那天,主要是舉行“開春”儀式,諸如“鞭打春牛”等,官府,乃至宮廷都要慶賀新春的開始,一年的農事就此忙起來了。《東京夢華錄》中說:“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寫道:“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講的也是立春開耕的事情。

所以,王安石這首七絕,寫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的熱鬧場面,與現在的“春節”不是一回事。

屠蘇是什麼意思

屠蘇,是一種酒,而不是紫蘇。但是,關於“屠蘇”的來歷,卻似乎又疑似紫蘇與之有一定的聯繫。

古代中國風俗於農歷正月初一這天,要飲屠蘇酒以避瘟疫。新的一年到來,即將進入萬物復甦的季節,百毒百蟲也將隨之活躍,因而,飲此酒以避一年之瘟疫。這好比端陽節以雄黃、艾蒿趨避瘟疫一樣,都是一種民間習俗。我們這裡還保持著三月三這天,以地地菜煮雞蛋來避瘟疫的傳統。

那麼,屠蘇酒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酒,它是用什麼原料製成的呢?

據說,屠蘇酒是三國時期華佗所制,以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浸泡在酒中,大致就是現在所稱的“藥酒”。這個傳說到底可不可信,還得考證東漢末年時,是不是有燒酒。若是沒有,米酒恐怕是不能泡藥酒的。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說法,燒酒工藝是元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但是,洪邁的《夷堅志》卻說,南宋時期就有人以燒酒之法釀製酒精度比較高的燒酒了。

而且,有考古文獻證明,燒酒在東漢時期就有了,酒精度到現在還可以測出有25度到35度。

因而,華佗製作藥酒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不過,從傳說中的配方中,卻沒有“紫蘇”這一味。是不是配方傳抄有誤,漏洞了紫蘇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屠蘇不是紫蘇。

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說,屠蘇是一間草舍的名字,這個草舍中居住著一位名醫。這個名醫每年大年夜都要給各家各戶送一包草藥,囑咐大家把藥包投進井裡,到元旦那天參入酒中,喝下去便能避疫。這個說法似乎更加合理,雖然東漢時期已經可以釀製燒酒,但卻不是每家每戶都消費得起。把浸泡過中藥的井水摻進米酒中,卻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那位神秘的醫者在藥包中到底包了哪幾味中藥,是不是包括了紫蘇,也是一個永遠都無法知道的謎。清代有人留下了屠蘇的配方,其中是不是有紫蘇,題主不妨自己去考證一番。

總而言之,屠蘇不是紫蘇,但是否與紫蘇有關,這種藥酒中是否含有紫蘇,並不是重點。比如題主,認為屠蘇酒中也有紫蘇,也是完全可以的。反正都是傳說,以一種文化的心態來對待,無不可。

文人雅士與“屠蘇”

從王安石的詩中,可以看出,屠蘇酒不是春節飲用的,而是在“元日”這天喝。假若按照現在已正月初一為“春節”,在這一天喝屠蘇,那就是春節這天“春風送暖入屠蘇”了。

與王安石同時代的蘇轍,也寫過一首有關屠蘇的詩。東坡先生這位小兄弟是這樣說的: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

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 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除日”是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白天叫除日,夜晚便是除夕。蘇轍的這首詩,與王安石所說的又不太一樣,是在元日之前的一天喝屠蘇酒。

蘇轍在除日喝屠蘇,得到了清代馬之鵬的支持,在《除夕得廬字》詩中,馬之鵬說"添年便惜年華減,飲罷屠蘇轉嘆?。"

不過,南朝梁國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講到:"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次第從小起。"這個時候,“元日”不僅要喝屠蘇酒,而且,也喝椒柏酒、桃湯,都是些避瘟疫的飲料,或稱其為健康飲料,大致也沒什麼問題。喝屠蘇酒還分長幼順序,從最小的孩子開始喝。

北宋鄭望之曾寫過一首《除夕》詩,很形象的描寫了除夕喝屠蘇酒的場面,一家人和睦相處,共度佳節的融融氣氛躍然紙上: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第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

鄭望之是北宋遺老,在宋欽宗朝是比較堅定的主和派,屢遭李綱等人彈劾罷官,又多次復職,直到宋高宗紹興年間,才以徽猷閣直學士致仕。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是其暮年了。雖然偏安一隅,此老得享天倫之樂,也是其樂無窮呢。

與鄭望之不知亡國恨截然的不同的文天祥,也寫過與屠蘇酒有關的詩: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這首詩寫於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此時已被關押了三年。詩中,文忠烈自感囚徒生涯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了,於是,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想起了屠蘇酒,不知來年除夕是否還能再喝上一杯。文天祥在悲憫人生的同時,也以屠蘇酒寄託了對國故家園的思念之情,讀來也能使人品味到《過零丁洋》中的那種豁達、豪邁之情。

屠蘇酒雖然不一定有“紫蘇”,也不是古代意義上春節所喝的酒。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風情,卻是相當豐富的。同時,也超越了文化民俗的範圍,寄託著古仁人志士的人文情懷。


綠野萍蹤01


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歲除”表示過去的一年完結了,新的一年要開始了。所以下面就寫“春風送暖”表示新春來臨,節氣發生了變化,春風吹來。“入”這個字很重要,作為一個動詞,表示進入,進入什麼?只能是進入某個或實或虛的空間或是什麼範圍、領域之內,比如“入戶”、“入夢”。春風能“入”的必定是一個實有的空間之內,那麼“屠蘇”就可以代表某個春風吹入的地方。

“屠蘇”本來是一種草的名稱,就是現在所說的紫蘇,其氣味清新芳香,在古代可以用來釀酒,也會畫在房屋上作為裝飾。南北朝時期就有在房屋上畫屠蘇的習俗。比如南北朝時南梁詩人王褒的詩就寫過“飛甍雕翡翠,繡桷畫屠蘇。”為什麼要“畫屠蘇”?因為當時這為這種香草能辟邪。所以後來也用“屠蘇”來指代房屋。

記錄南朝劉宋歷史的《宋書》也有記載過“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等,就是說住的房屋被雷擊,然後房子就倒塌了。這裡已經明確就是用“屠蘇”作為房屋的別稱。唐代杜甫作《槐葉冷淘》,其中有詩句,“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注者指,“錦屠蘇,天子之屋。”這就是非常華麗的房屋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王安石做的詩句,就是說,新春來臨,春風入戶,暖意隨著春風吹入房屋不是指現在的紫蘇。


無韻詩翁


“屠蘇”都說是“酒”,我說是“高大、寬敞、明亮”,用屠蘇草蓋的房子。

在那個時期,屠蘇釀的酒叫“屠蘇”,屠蘇草蓋的房子也叫“屠蘇”。按詩意,“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不應入酒,而應吹進“高大、寬敝”的房子。

我以前也在某文中說過與別人不同的看法,酒叫“屠蘇”房子也叫“屠蘇”,都叫“屠蘇”。大家試想,春風應吹入“酒”中合理?還是吹入“房”子合理?

紫蘇: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藥用價值,氣味很濃。用其釀酒是什麼味道?不知道。用其蓋房,有驅蚊蟲及瘴氣的功效。至於“屠蘇”就是今時的“紫蘇”,沒有實證或留傳下來的圖片、文字說明等,所以不敢妄斷。

說春風入“酒”,怎麼說服人?辛棄疾詩言“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不一定前人說的、理解的都“正確”。就如古詩有“黃河遠上白雲間,……春風不渡玉門關。”我實地見過,玉門關距黃河千里之遙。詩人立於玉門前是怎麼看見或能想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但黃沙飛上白雲間的實景,確是真實存在的,至今還時有發生。所以“黃河遠上白雲間”,應是“黃沙遠上白雲間”,黃河與黃沙應是後人的筆誤。

所以,我不看別人理解的,我自己有自己的理解。


眸子8552


屠蘇原是一種草,這種小草不簡單,隨後衍生出了房屋、藥酒、帽子等名稱,下面我細細道來,道聽途說,未必準確哦!

一、房屋

屠蘇草很早就背畫到了屋椽上,在南北朝時期王褒 《日出東南隅行》詩中寫過:“飛甍雕翡翠,繡桷畫屠蘇。

明朝楊慎解釋到 :“屠蘇本草名,畫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因為屠蘇草畫上屋樑,所以在古詩中屠蘇也被代指為房屋。

記錄南北朝劉宋的史書中,屠蘇也是指的房子,《宋書·索虜傳》:“ 燾 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見壓殆死,左右皆號泣。”壓死人的屠蘇,姑計不是太簡陋的房子。

杜甫《槐葉冷淘》詩:“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仇兆鰲解釋說:“錦屠蘇,天子之屋。”這個厲害了,杜甫的屠蘇是指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二、屠蘇藥酒

大家知道屠蘇又是一種酒的名字,難道是屠蘇草釀成的酒嗎?看看這個故事,但是屠蘇藥酒確實跟屠蘇草有關,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記載:

屠蘇酒起於晉,昔人有居草菴,每歲除夕,遺閭里,藥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閤家飲之不病瘟疫。謂曰:屠蘇酒,屠,割也,蘇,腐也。言割腐草為藥也。晉海西令問議郎董勳曰:正月飲酒,先小者,何也?勳曰:小者得歲,故先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也。

韓鄂說晉朝人住在草屋中,每年除夕將藥囊丟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來放在酒樽中,全家的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屠,就是割;蘇,就是腐草,砍了腐草當作藥來泡酒,這就是屠蘇酒。

四、宋朝人的解釋 王安石的屠蘇是指的屠蘇酒:

我們先不要爭論,看看古人是怎麼說地,宋朝的向子諲是南宋的詞人,他寫了一首《浣溪沙》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瞳瞳曉色上林廬。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鬚。

在這首詞中直接使用了王安石的成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同時還使用了蘇軾的成句“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做重要的是他還寫了序言,說明了王安石的屠蘇是指的屠蘇酒:

荊公除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爭插新桃換舊符。”東坡詩云:“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古今絕唱也。呂居仁詩有“畫角聲中一歲除。平明更飲屠蘇酒”之句,政用以為故事耳。薌林退居之士年,戲集兩公詩,輒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書以遺靈照

向子諲說,王安石和蘇軾的除夕詩都是千古絕唱,呂本中(字居仁)的詩用了王安石的蘇東坡的”故事“,寫出了“畫角聲中一歲除。平明更飲屠蘇酒”之句。可見呂本中認為屠蘇是屠蘇酒,向子諲也是這樣認為的。

為什麼說還用了蘇東坡的”故事“呢?因為向子諲偷懶,沒有說明白,因為蘇東坡的詩中也有屠蘇酒,全文如下:

南來三見歲雲徂,直恐終身走道途。老去怕著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

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須。但把窮愁搏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占星小煥


此語出自王安石《元日》,全詩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的開頭第一句就交代了爆出聲中,新年伊始。所以才有了和暖的春風吹來,人們高興的飲著用屠蘇泡過的酒,貼春聯,掛桃符,家家戶戶出來拜年的盛和景象。

但是讀詩不應該離開創作背景,此時王安石正是新政初始,想施展作為,革舊出新的階段,通過春節盛景,萬象更新的美好情境,表現了對新政給百姓帶來的光明前途,寄託了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全詩充滿了歡快積極,奮發向上的革命精神。


大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屠蘇泛指酒。


沈德春


王安石原詩:

爆竹聲中一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古人解釋屠蘇,為屠蘇酒。我覺得非常恰切,無可取代。

試想,春節之日,除了放爆竹,貼春聯,享暖日,還有什麼?那就是飲美酒唄!

當時王安石變法,取得了成效,心情正高興,焉得不飲酒?

只有酒,才陶醉春節!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