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里说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紫苏吗?这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樵解数学


我喜欢王安石,更喜欢读他的诗文,他的《元日》青少年时就能背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用现在话说是指元旦,一年之开始日,在旧时不讲公历,说农历之阴历,那就是正月初一,是现在习惯说的春节。也即是写春节的诗。

屠苏原是一种植物,近似于紫苏,可与紫苏同属,与荆类近似,旧时人常用屠苏避邪,挂门旁,也常用屠苏草盖房,因而这“屠苏”不再是指植物,而是借代指草舍房屋。春风送暖进入到草舍房屋里面。旧时人多穷,不是大户富贵人家是盖不起砖瓦房,住不上坚实房子的。平民穷百姓,多是茅屋草舍。现在人用谦虚自称自己的房屋,那怕是大厦,也是说草舍茅屋。刘备三进茅庐,茅庐也是指房屋。


树德汉硕


这首诗出自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新年元旦之时的热闹欢乐,鞭炮声送走了一 年,在暖暖的春风中,全家欢乐饮屠苏美酒,在守夜过后,千家万户都迎来了曈 曈得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的桃符,也就是现在的春联。

其中屠苏指的是用屠苏草酿成的屠苏酒,当时风俗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以避瘟疫。在唐韩谔《岁华纪丽》中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 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 ,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春风送暖入屠苏,“入”字的本意是暖入酒中暖入心房。

这个诗词就是描写春节时期的景象,其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也就是现在的贴春联 的习俗。桃符,在当时是另外的一个风俗,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个大桃树,其下 有神荼、郁垒这二神,其能食百鬼。所以说才有在门上挂上桃符,用来辟邪。跟 现在我们春节贴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来辟邪是一样的。都是来来表这种除旧迎 新的意愿。

顺便说一下王安石这首诗词,并不是单单的描写春节民俗,也表达了他要改革, 除旧迎新的决心。诗中传达的那种变化之美,除旧迎新之美,以及不被世人理解 的孤独之美,也是其诗的主要意境的表达。






知相知命


诗中“屠苏”非“紫苏”是肯定的,然“屠苏”何指有一些争论。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屠苏”乃“屠苏酒”之谓也,如此之说下,“春风送暖入屠苏”似有一些不畅顺的意味。

还有一种说法,指王安石江西临川籍,临川为古越地,古越音“屠苏”有“草舍”含义。

另据北宋《广韵》曰:“屠苏,草庵也。”

《辞海》中“屠苏”之义有三,其中之一便是“房屋:草庵”之义。

从诗文的畅通和顺来看,“屠苏”指“草庵”也即乃谓之“家园”更为合适,如果把“春风送暖入屠苏”今译为“春天把温暖的春风送进了我们的草舍家园。”

这样,整体诗句就通透顺利多了。

不过,按照王安石的才情文功,或许在本诗中,“屠苏”就是多义泛指,既可曰酒也可谓屋舍,如此理解或许可谓诗的含义更为宽泛,既然春风送暖到家了,便一饮屠苏以应时耳!

一家理解个人私见也!








小刺猬的吉他声


这句诗出自王安石七绝《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的标题看,王安石写的是“元日”景象。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元日”怎么又和“紫苏”扯上关系了呢?

“元日”就是春节吗

顾名思义,元日,就是第一日,古人说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现在已公历纪年,“元日”就应当是一月一日。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历法的不断改革,“元日”就不一定就是一月一日,或者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元旦”了。那么,“元日”是不是就是古代人的“春节”呢?

自夏朝以来,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以冬至月前后的月份为正月,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下令改革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这便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的阴历纪年。这样一来,正月初一就是“元日”了。

按照“过年”的概念,元日前一天交子时后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等于是过了一年。但是,“过年”与春节又是两回事。

中国古代大概是从汉代开始,使用阴阳合历,阴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于是,便出现了以阳历确定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时和传统节日的纪年法。其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天的第一天。“春为岁首”,古代也有把立春这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为“元旦”。

更为准确的说,阴历正月初一是每年的第一天,立春则是季节的第一天。但在民间民俗的用法上,仍然以立春为新年的第一天,比如,以干支纪年的属相就是以“立春”来划分的。按照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肖鼠,在2020年立春之后出生的人,其属相才是“鼠”。

“立春”是“节”,所以叫“春节”。从以上简述来看,“元日”与“春节”并不是同一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日”以阴历纪年,是“正月初一”。“春节”则是以阳历纪年,是四季起始之日。由于采用阴阳合历,这才出现了两个“节日”。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新中国则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才是我们现在的“节日”概念。


北宋时期,最隆重的节日是“元日”。立春那天,主要是举行“开春”仪式,诸如“鞭打春牛”等,官府,乃至宫廷都要庆贺新春的开始,一年的农事就此忙起来了。《东京梦华录》中说:“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讲的也是立春开耕的事情。

所以,王安石这首七绝,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热闹场面,与现在的“春节”不是一回事。

屠苏是什么意思

屠苏,是一种酒,而不是紫苏。但是,关于“屠苏”的来历,却似乎又疑似紫苏与之有一定的联系。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这天,要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新的一年到来,即将进入万物复苏的季节,百毒百虫也将随之活跃,因而,饮此酒以避一年之瘟疫。这好比端阳节以雄黄、艾蒿趋避瘟疫一样,都是一种民间习俗。我们这里还保持着三月三这天,以地地菜煮鸡蛋来避瘟疫的传统。

那么,屠苏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它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

据说,屠苏酒是三国时期华佗所制,以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浸泡在酒中,大致就是现在所称的“药酒”。这个传说到底可不可信,还得考证东汉末年时,是不是有烧酒。若是没有,米酒恐怕是不能泡药酒的。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烧酒工艺是元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洪迈的《夷坚志》却说,南宋时期就有人以烧酒之法酿制酒精度比较高的烧酒了。

而且,有考古文献证明,烧酒在东汉时期就有了,酒精度到现在还可以测出有25度到35度。

因而,华佗制作药酒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不过,从传说中的配方中,却没有“紫苏”这一味。是不是配方传抄有误,漏洞了紫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屠苏不是紫苏。

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屠苏是一间草舍的名字,这个草舍中居住着一位名医。这个名医每年大年夜都要给各家各户送一包草药,嘱咐大家把药包投进井里,到元旦那天参入酒中,喝下去便能避疫。这个说法似乎更加合理,虽然东汉时期已经可以酿制烧酒,但却不是每家每户都消费得起。把浸泡过中药的井水掺进米酒中,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那位神秘的医者在药包中到底包了哪几味中药,是不是包括了紫苏,也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知道的谜。清代有人留下了屠苏的配方,其中是不是有紫苏,题主不妨自己去考证一番。

总而言之,屠苏不是紫苏,但是否与紫苏有关,这种药酒中是否含有紫苏,并不是重点。比如题主,认为屠苏酒中也有紫苏,也是完全可以的。反正都是传说,以一种文化的心态来对待,无不可。

文人雅士与“屠苏”

从王安石的诗中,可以看出,屠苏酒不是春节饮用的,而是在“元日”这天喝。假若按照现在已正月初一为“春节”,在这一天喝屠苏,那就是春节这天“春风送暖入屠苏”了。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也写过一首有关屠苏的诗。东坡先生这位小兄弟是这样说的: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除日”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白天叫除日,夜晚便是除夕。苏辙的这首诗,与王安石所说的又不太一样,是在元日之前的一天喝屠苏酒。

苏辙在除日喝屠苏,得到了清代马之鹏的支持,在《除夕得庐字》诗中,马之鹏说"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不过,南朝梁国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讲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这个时候,“元日”不仅要喝屠苏酒,而且,也喝椒柏酒、桃汤,都是些避瘟疫的饮料,或称其为健康饮料,大致也没什么问题。喝屠苏酒还分长幼顺序,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喝。

北宋郑望之曾写过一首《除夕》诗,很形象的描写了除夕喝屠苏酒的场面,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度佳节的融融气氛跃然纸上: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郑望之是北宋遗老,在宋钦宗朝是比较坚定的主和派,屡遭李纲等人弹劾罢官,又多次复职,直到宋高宗绍兴年间,才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其暮年了。虽然偏安一隅,此老得享天伦之乐,也是其乐无穷呢。

与郑望之不知亡国恨截然的不同的文天祥,也写过与屠苏酒有关的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诗写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此时已被关押了三年。诗中,文忠烈自感囚徒生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了,于是,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想起了屠苏酒,不知来年除夕是否还能再喝上一杯。文天祥在悲悯人生的同时,也以屠苏酒寄托了对国故家园的思念之情,读来也能使人品味到《过零丁洋》中的那种豁达、豪迈之情。

屠苏酒虽然不一定有“紫苏”,也不是古代意义上春节所喝的酒。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风情,却是相当丰富的。同时,也超越了文化民俗的范围,寄托着古仁人志士的人文情怀。


绿野萍踪01


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岁除”表示过去的一年完结了,新的一年要开始了。所以下面就写“春风送暖”表示新春来临,节气发生了变化,春风吹来。“入”这个字很重要,作为一个动词,表示进入,进入什么?只能是进入某个或实或虚的空间或是什么范围、领域之内,比如“入户”、“入梦”。春风能“入”的必定是一个实有的空间之内,那么“屠苏”就可以代表某个春风吹入的地方。

“屠苏”本来是一种草的名称,就是现在所说的紫苏,其气味清新芳香,在古代可以用来酿酒,也会画在房屋上作为装饰。南北朝时期就有在房屋上画屠苏的习俗。比如南北朝时南梁诗人王褒的诗就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为什么要“画屠苏”?因为当时这为这种香草能辟邪。所以后来也用“屠苏”来指代房屋。

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宋书》也有记载过“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等,就是说住的房屋被雷击,然后房子就倒塌了。这里已经明确就是用“屠苏”作为房屋的别称。唐代杜甫作《槐叶冷淘》,其中有诗句,“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注者指,“锦屠苏,天子之屋。”这就是非常华丽的房屋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安石做的诗句,就是说,新春来临,春风入户,暖意随着春风吹入房屋不是指现在的紫苏。


无韵诗翁


“屠苏”都说是“酒”,我说是“高大、宽敞、明亮”,用屠苏草盖的房子。

在那个时期,屠苏酿的酒叫“屠苏”,屠苏草盖的房子也叫“屠苏”。按诗意,“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不应入酒,而应吹进“高大、宽敝”的房子。

我以前也在某文中说过与别人不同的看法,酒叫“屠苏”房子也叫“屠苏”,都叫“屠苏”。大家试想,春风应吹入“酒”中合理?还是吹入“房”子合理?

紫苏: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用价值,气味很浓。用其酿酒是什么味道?不知道。用其盖房,有驱蚊虫及瘴气的功效。至于“屠苏”就是今时的“紫苏”,没有实证或留传下来的图片、文字说明等,所以不敢妄断。

说春风入“酒”,怎么说服人?辛弃疾诗言“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不一定前人说的、理解的都“正确”。就如古诗有“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渡玉门关。”我实地见过,玉门关距黄河千里之遙。诗人立于玉门前是怎么看见或能想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但黄沙飞上白云间的实景,确是真实存在的,至今还时有发生。所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是“黄沙远上白云间”,黄河与黄沙应是后人的笔误。

所以,我不看別人理解的,我自己有自己的理解。


眸子8552


屠苏原是一种草,这种小草不简单,随后衍生出了房屋、药酒、帽子等名称,下面我细细道来,道听途说,未必准确哦!

一、房屋

屠苏草很早就背画到了屋椽上,在南北朝时期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诗中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朝杨慎解释到 :“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因为屠苏草画上屋梁,所以在古诗中屠苏也被代指为房屋。

记录南北朝刘宋的史书中,屠苏也是指的房子,《宋书·索虏传》:“ 燾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压死人的屠苏,姑计不是太简陋的房子。

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仇兆鳌解释说:“锦屠苏,天子之屋。”这个厉害了,杜甫的屠苏是指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二、屠苏药酒

大家知道屠苏又是一种酒的名字,难道是屠苏草酿成的酒吗?看看这个故事,但是屠苏药酒确实跟屠苏草有关,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言割腐草为药也。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先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

韩鄂说晋朝人住在草屋中,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的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屠,就是割;苏,就是腐草,砍了腐草当作药来泡酒,这就是屠苏酒。

四、宋朝人的解释 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我们先不要争论,看看古人是怎么说地,宋朝的向子諲是南宋的词人,他写了一首《浣溪沙》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瞳瞳晓色上林庐。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在这首词中直接使用了王安石的成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同时还使用了苏轼的成句“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做重要的是他还写了序言,说明了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荆公除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古今绝唱也。吕居仁诗有“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政用以为故事耳。芗林退居之士年,戏集两公诗,辄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书以遗灵照

向子諲说,王安石和苏轼的除夕诗都是千古绝唱,吕本中(字居仁)的诗用了王安石的苏东坡的”故事“,写出了“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可见吕本中认为屠苏是屠苏酒,向子諲也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说还用了苏东坡的”故事“呢?因为向子諲偷懒,没有说明白,因为苏东坡的诗中也有屠苏酒,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占星小焕


此语出自王安石《元日》,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的开头第一句就交代了爆出声中,新年伊始。所以才有了和暖的春风吹来,人们高兴的饮着用屠苏泡过的酒,贴春联,挂桃符,家家户户出来拜年的盛和景象。

但是读诗不应该离开创作背景,此时王安石正是新政初始,想施展作为,革旧出新的阶段,通过春节盛景,万象更新的美好情境,表现了对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光明前途,寄托了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全诗充满了欢快积极,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大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屠苏泛指酒。


沈德春


王安石原诗:

爆竹声中一声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人解释屠苏,为屠苏酒。我觉得非常恰切,无可取代。

试想,春节之日,除了放爆竹,贴春联,享暖日,还有什么?那就是饮美酒呗!

当时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成效,心情正高兴,焉得不饮酒?

只有酒,才陶醉春节!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