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矛盾对立统一,大家怎么理解?

心道者


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对立统一,这属于辩证法范畴。物质与精神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唯心主义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问题。对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之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即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观,这是从宏观哲学理论上所探讨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而我们在此所探讨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属于哲学范畴关于人生观及其辩证关系的问题,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理解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这里的物质和精神并非指广义的客观物质存在和主观意识,而是指狭义的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与精神实质上并非是相互排斥、各自独立的矛盾体,而是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

不可否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但有矛必有盾,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矛,必然不会有盾,反之亦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同理,两者看似对立,而本质上却是统一的,尤如矛与盾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在对立中趋于统一,又在统一中形成对立。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固然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然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过程中,自始至终无不贯穿渗透着人们的精神力量。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物质是不可能凭空创造而产生的。我们常说,穷则思变,这里的“思”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为了获取物质财富让其变得富有的一种意念和动力。

自然状态下的物质,对人类而言,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只有经人的精神力量所创造的物质,才是丰富的、更高质量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就是这样由低到高,由高而更高的无限转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无不充满着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人类社会从古代文明发展至现代文明也是在物质与精神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的。

物质的追求离不开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更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人类物质文明的成果必然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如果人类的精神文明滞后,必然导致物质文明的停滞不前。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好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虽然,在物质与精神之关系中,物质不可或缺,但精神的力量同样不能低估。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所在。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孤立地、片面地强调物质或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证明,这样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此次中国抗疫所取得的成效,就是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根本体现。抗疫前期,在医疗设施和物资暂时短缺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及方舱医院的迅速建成,众多医务人员的火速逆行,无私无畏的日夜奋战,口罩、防护用品的加紧生产以及全国各地对武汉抗疫前线的食品物资援助,无不显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从而使抗疫的人力和物力得以保障。这就是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完美诠释。


东方白542


物质与精神矛盾对立统一,大家怎么理解?

物质与精神矛盾对立统一?

回答:物质——由现象反应物,由内容存在质,也就是现象与内容组成了物质。

物质通过内容实质体现出现象。证明物质现实存在,是以“实质”表现特征的。(可直接理解认识为具象存在)

精神——不具备形象存在,不能自身证明自身本性存在,必须借助与物质结合,才能显现本性的存在,

精神通过物质表现本性,说明精神不能单独直观表现,证明精神现实存在,是以“虚性”反应存在的。(可意识体现感觉为抽象存的)

矛盾——存在与思想善恶两面性。善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地对立存在,是物质(身体)的指导思想。指导身体善或恶,善恶相对两面发生矛盾,只存在善良双方的一方获胜,最终决定(身体行为)的善或恶。前述!体现了思想矛盾的相对性与矛盾性。

物质于精神:据上述回答,物质与精神只存在:“物质是实质表现”,“精神事虚性的反应”的虚实相对性,并且证明物质与精神是亲密无间高度一致,完美结合的,不存在排斥或矛盾性。物质精神最终反应的是“实”与“虚”相对统一。

矛盾对立:上文已提及,集中体现在精神(思想)的“善恶”两面性上面。由此性别的相对特性,存在水火不容的规定性,形成矛盾相对存在,但是!矛盾必然形成斗争,战胜的善恶一方,最终作为行动的指导。

最终总结回答问题:物质与精神的“虚实”性相对统一(不存在矛盾),精神代表的(思想)既存在相对,又存在矛盾性。因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立与统一的整体。


A小雅29


物质和精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精神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决定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反映物质世界。

从现代哲学观点看,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人的世界也因此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反映,往往源于物质基础上的实践和认知。客观的环境和生存发展条件,往往制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认知水平,又往往制约或推动着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所以,在不断丰富和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强化精神世界的提升至关重要。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更多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不少人对物的偏执崇拜是唯物主义,对精神的单纯追求则出现不完整的世界观。道德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冲突。物的功能迅速提高,人的道德却徘徊不前,这是人类的智慧与道德的“精神分裂症”。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达到一定水平,精神世界的提升才有了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同步的。饱暖而思淫欲,富贵而骄纵起,就是在警示人们当物质和经济水平提升时,精神世界的修为十分必要。精神的滑坡和道德的沦丧,势必严重破坏已有的物质基础。





楚地汉风


宇宙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这从无到有的“无”便是精神,而从有到无的“有”属于物质。

精神变物质使能量转质量、运动到静止;物质变精神见质量化能量、静止到运动。世间万物都来自于二者的相互转化。认识转换其然,便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作为。



现行哲学教科书却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可以离开精神单独存在,即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分离,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规定是不准确的。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就是说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但二者却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精神决定物质即从无到有发展规范,物质决定精神即从有到无发展要领。

西方人擅长从有到无的物质规律探索行为。与之相对应,东方人擅长从无到有的精神规律探索行为。

从物质到精神,西方人便由外而内产生了西医、心理治疗等一系列身心结构保护方法。由精神去物质,东方人则由内而外诞生了中医、气功等一系列身心关系调理手段。



生命是小宇宙。由小看大,人类可以从认识生命健康要领到熟悉自然统一规范。因个体完善知整体必然,致人类社会不断由相对真理向绝美真理境界靠拢。


卧雪堂观守山


按照矛盾辩证法原则,物质与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矛盾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即矛盾双方不仅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同时矛盾双方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为前提条件的。物质与精神就是一对矛盾,因此物质与精神不仅是相互区别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且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物质之所以是物质、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从二者的相互依存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但是现行哲学教科书却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可以离开精神单独存在,即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分离,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认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规定是错误的。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是说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但是二者却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PSY潘世远


矛盾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即矛盾双方的不仅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同时矛盾双方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物质与精神就是一对矛盾,因此按照矛盾辩证法原则,物质与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物质与精神不仅是相互区别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且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物质之所以是物质、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从二者的相互依存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但是现行哲学教科书却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可以离开精神单独存在,即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分离,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认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规定是错误的.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是说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但是二者却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e18b2e1aa324e66992c26a36d940ffb\

小多多生活vlog


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

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

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

三是审美。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

哲学家阿诺德说过:“诗歌拯救世界。”

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物质与精神 矛盾对立统一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不得高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

作为哲学名称的“精神”一词,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见《辞海》)。显然,在哲学领域精神与意识是同义词(在下我们姑且用“精神”一词作为代表)。因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到底是矛盾关系,还是其它,其关键则在于精神的本质属性:如果是非物质的,那么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非物质”和“物质”的两个概念就构成了矛盾关系;如果证明是物质的,则并无条件构成矛盾关系。


对文化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


大漠还魂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看来,物质是本源的,社会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决定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看法,我们的意识,这是决定关系。

而精神呢,是反应物质世界的,他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是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够接受物质世界的所有组成成分,也能识别物质世界,其次,是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我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比如施工,等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的活动,也包括欣赏美景这样的不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的间接活动,除此之外意识还对我们的身体调节起到一定作用,我们常看到有些癌症患者保持开朗客观的心态,最后延长寿命的例子,这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雨落幽燕90


精神是对物质基础认识的升华一上层建筑!意思形态!从辩证法观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方面!是统一,并不对立!

如三维码图标所示:

精神和物质是两个不同界面上描述的概念!




三眼神雕郭连文


物质与精神矛盾对立统一是有道理的,关键看对象,看对方的需求及渴望程度。
举个例子:
针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内心是匮乏的,不满足的状态,那么物质需求就会更多。
因为普通人的内心是缺少知识和文化滋养的,简单说,就像身体缺乏营养,缺乏锻炼,这个身体就不完美,就是“缺失”的”或者说有“缺限”的。
普通人,看不到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怎样的矛盾对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又是如何的统一。
优秀的人,内心是富足的,喜悦的,自然就不会到处去争夺,去抓取。优秀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自在的认真工作着,快乐的生活着。优秀的人知道自己缺什么,应该补什么?不会随波逐流,会有清晰的规划,清晰的目标!
红尘中修行的人,只在意自己的心是否是正的,是否是一心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
修行人在意的是知行合一,说出来的话,心里的念头是否能完全落实到具体行动,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也是矛盾对立的,你怎么看?


可以给赵梧竹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微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dda000cdc6c85db127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