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破刚兑,严监管,选择说人话

2017年11月19日,《资管指导意见稿》一出台就引起了市场上的热议。“打破刚性兑付”有了权威标准和明确的处罚措施,穿透式监管、严格限制资金池业务等提上日程。意见出台后,一时间众说纷纭,业界纷纷称之为“最严监管”,大家都明白,这是大事。但究竟如何影响信托、资管公司,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呢?

准确来说,目前《意见》的影响还在酝酿之中,但“山雨欲来风满楼”,投资者先要认清楚这吹的是什么风,然后才能看清楚风向如何,跟着大势走,路才能走得顺。选信托网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核心:

1、 慎重对待资金池/短期滚存资管

事实上,早在《意见》出台之前,选信托网就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停止资金池信托推介的公告》,原因就在于近两年经过对信托资管市场观察,认为资金池产品很多已经大幅度偏离了信托/资管公司“主动管理型”产品的轨道,资金池募集而来的资金究竟管理方拿去做了什么投资,投资情况如何,有无失败记录基本不明确,主要依赖信托公司/资管公司信用发行。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对项目独立性、风险隔离能够有什么判断和防范。

本次《意见》更是直接强调了这一点,再次证明了选信托网对市场观察的合理性。投资者之前如果认定信托公司根深叶茂,很难破产或倒闭,因此资金池可以放心买,那么《意见》出台之后,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了。

2、 远离宣称“刚兑”的销售机构

关于“刚性兑付”的迷信由来已久,事实上监管方早九三令五申不得声明保本;半年以前,更是通过手抄风险提示、录音录像等多重手段硬性要求销售方对投资者明示风险。

但事实上,无论是信托机构、银行机构还是三方理财经理,仍有不少机构打着“刚性兑付”的名号向投资者推销信托/资管理财产品。选信托网认为,这些从业人员依靠行业惯性,向投资者做出不负责任的暗示,是相当懒惰和不专业的表现。

这次《意见》表示,对于事实上进行了刚性兑付的管理方,会进行明确的批评和惩罚措施。事实上信托公司对刚兑也抱怨已久,只是谁也不想抢先破例,如今《意见》一出,去刚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投资者如果有心,会发现每个信托公司都有不少的融资诉讼案例,大部分都是融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所致。之前信托公司还可以勉强兜底,今后扯掉这层潜规则,相信会有越来越多风险项目被暴露出来。


3、 树立“项目为王”的投资意识

既然刚性兑付打破,风险项目越来越多,那么信托还值不值得投资呢?如果选择投资信托资管产品,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事实上,对于符合投资条件的高净值人群,信托仍然是一种风险和收益比较平衡的投资方式。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官方统计,2017年二季度信托整体风险项目(主要为延期)为0.6%,这里面大部分是机构产品或通道型产品,远低于银行同期坏账率。因此,总体来看,信托业还是风险可控。

另外,随着银行信贷入口收紧,上市公司发债原来越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信托资管这种相对高效的融资方式,客观上的需求摆在这里。从实际情况来说,信托融资的一大部分还是拿去修路修桥修公园,支援企业实体经济建设,是金融业支持实业的重要手段,监管层也越来越重视到这一点。

因此,投资者不必杯弓蛇影,去刚兑意味着资质差的项目不允许兜底,那么就优选资质良好的融资项目。

大体来说,需要了解融资结构,了解交易对手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对抵押物/担保方合理评估,了解融资方融资历史,了解管理方实力和业务风格。

投资者会问,这么多专业问题,如何了解呢?这就涉及到第四点-对理财经理的选择。

4、 挑选靠谱的信托理财经理

不同于英美成熟的代理人/经纪人制度,我国的信托资管行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充当投资顾问的仍然是分散在各个银行/信托公司/三方咨询机构中的理财经理,理财经理通过向客户推介产品向产品方获取销售费用,推介时有义务向客户明确投资风险,为客户讲解产品细节。

但实际上随着高净值人群迅猛发展,财富管理行业这几年野蛮生长,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更多的是提倡“狼性”,销售性质远远大于顾问性质。多数人员抱着快速成交的想法,为客户推销自己也不了解的金融产品。曾遇到有投资者买了契约基金半年了,还以为自己买的是信托,实际上两者风险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去刚兑越来越明晰,挑到好项目对稳健型投资者的意义将越来越大。为客户过滤风险-而不是推销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将是理财经理的核心价值。

总的来说,随着去刚兑越来越明确,潮退后谁在裸泳,投资者一眼就能看到。相信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无论监管如何严厉,投资者也能安心投资,尽享财富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