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衝鋒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白衣戰士

軍營傳真 | 走近衝鋒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白衣戰士

軍營傳真 | 走近衝鋒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白衣戰士

1月28日11時,記者來到武漢市漢口醫院呼吸內科病區,探訪衝鋒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醫護人員。

在醫療隊臨時黨委委員董宇超帶領下,記者來到四樓的清潔區,正趕上幾名準備換班的醫生穿戴防護裝備。

“鞋套再穿一層,壓緊褲腿口,遮得越多越好。”一名身著隔離衣的女隊員,用已經有些嘶啞的聲音不停提醒年輕的男隊員。

穿防護服、封領口、戴手套、套鞋套、戴口罩和護目鏡……一套流程下來接近半個小時,男隊員的額頭已經滲出細密的汗珠。

從上午8時到現在,商蓉已經幫助和督導十幾個人做好防護準備,眼神和聲音中都透著疲憊。她的隔離衣上,畫了一個小小的愛心,旁邊標識著一串數字。記者想詢問一下數字的含義,她輕輕地說:“請不要問了,我不想再多說話。”

嚴格按照流程和規範穿戴好防護服,是醫護人員進入病區前技術含量最高、最繁瑣的工作。這裡,距離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足4公里。就在今天凌晨,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到命令,又在三樓和四樓新開兩個病區,使得救治工作量成倍增加。

看著精疲力竭靠在病床鐵欄杆上的商蓉,記者只有理解和心疼。“商蓉醫生是感染控制的專家,平時特別熱情開朗。”董宇超輕聲向記者解釋,“防護服穿戴是醫護人員的最後一道安全防線,有她把關檢查就能多一分保障!”

在記者的請求下,董宇超接通了一個視頻,畫面裡出現了病區內醫護人員救治病患的忙碌場景。

查房巡視、詢問病情、優化治療方案……今天,三病區的病房裡,一名醫生從早到晚忙碌著。從他身上的名字標識,記者知道了這名醫生叫萬小健。

萬小健是這個病區的主任,負責醫護人員的排班。今天,他給自己接連排了兩個班,這意味著他要穿著防護服,在病房中連續高強度工作超過12個小時。

監測體溫、記錄治療、照顧病人飲食……汗水在防護服裡慢慢滲透,長時間佩戴口罩導致的缺氧,讓每一個護理工作細節都變得格外困難。病人們不知道,這個安慰自己、照料自己的護士長得什麼模樣,只看到她的防護服上標記著“常豔琴”。在嚴嚴實實的白色防護服包裹下,如果不看身前或身後標識的名字,不光病人們認不出他們是誰,就連他們各自都很難區分彼此。

病人們不知道,防護服上標識著“倪榴達”的醫生已經59歲,是醫療隊年齡最大、黨齡最長的專家;病人們不知道,從大年三十星夜馳援武漢到現在4天時間裡,醫療隊的許多專家骨幹只睡了不到20個小時;病人們也沒有見過,軍醫們脫下防護服,換上迷彩服,會是什麼模樣。

王輝、孔祥毓、陳怡、吳小豔……這些醫護人員的名字,是病人們知道的。還有很多他們不知道名字的官兵,也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無名,有名,這些白衣戰士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

匆匆吃完一份盒飯,已經是中午1點多,董宇超抓緊時間在清潔區做好進入病房的準備。護士用黑色筆,在他的防護服上飛快地標記出名字。

他推開緩衝區的門,留給記者一個似曾相識的背影……

作者 |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孫興維 通訊員 胡思佳

來源 | 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谷 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