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电视指南:10日,武汉市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将休舱,每个人都相信,最困难的日子都已经过去。很显然,春天到了,距离我们胜利的日子,不远了。——苏洲

来源:《电视指南》杂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

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军事部记者苏洲

出征之夜

思绪回到1月24日的除夕……

除夕当天,我正在山东潍坊到北京的高铁列车上拍摄新春走基层节目,列车上寥寥数人,3年没有回家过年的我,这个春节注定和以前一样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手机里还在不停更新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消息。

看着手边印着CCTV台标的摄像机和话筒,我拿起手机,给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军事部张伟主任逐字逐句敲下“请战”微信:目前疫情越来越严重,如果未来有人民军队介入,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认为应该有责任也有义务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在此,我郑重申请,如果需要,我愿意深入一线,在疫情战场上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今年我27岁,希望主任能够放心派我出征,我的父母既是军人,又是医生,更是组织培养多年的合格党员,他们一定会支持我的想法和决定,为了此次任务,我将时刻准备着!

4年的从业经历在军事部这个具有厚重历史的部门来说只是一名新兵,虽然有幸将国庆阅兵、中外联演、火箭发射等举世瞩目的历史瞬间用自己的镜头展现给全国人民,但我深深地知道,这不是一名军事记者的全部,驻守边关、练兵备战是军人的职责使命,汶川地震、抗击非典、武汉疫情等重要时刻同样有人民军队的身影,比如我的父亲。

我父亲曾是一名英勇的武警甘肃总队医院军医,每逢大型急难险重任务,他就会跟随医疗队出征,例如青海玉树地震、抗击非典、舟曲泥石流等等。

那时,作为“留守儿童”的我,只能看到他们转身离去的背影,一开始看觉得很孤单,可是看着看着,却觉得是如此伟岸,梦想着长大以后能向他一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做点什么。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1月29日,正月初五,我接到了出发的指令。看着手机上的消息,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准备好了吗?的确,5天的等待,摄像机、采访话筒、编辑机、换洗衣物一切准备就绪,只要一声令下随时能够出发去武汉。

“我真的准备好了吗?”当再次提问自己的内心时,我又不太确定,想起了办公室抽屉里藏着的那张回家探亲申请单。“已经3年没回家过年了,2019年又一直在忙着参与国庆阅兵、军运会、长征五号发射、新春走基层等重大节目任务。这张回家探亲申请单,一直没有来得及找领导审批签字。”

这个时候的我,还没准备好用什么方式告诉父母这趟即将到来的武汉出差行程。和未婚妻杉杉已经在2018年11月订婚,却因为这两年大型节目任务太多,婚期一拖再拖,原定今年2月2日的领证计划看来也无法如期进行。

“既然没有准备好,还是不要告诉他们。”煎熬了几个小时后,我撕掉了那张在手心里攥了很久的回家探亲申请单,全副武装地登上开往武汉的高铁。

列车开动半小时后,给家人发了一条简单的消息:“我下午去出差,武汉。”

抵达武汉

武汉,一月之间,忽然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此时,杨春湖旁的武汉站、商铺林立的楚河汉街、横跨万里的长江大桥,与几个月前我进行军运会报道期间所见到的繁华和如梭人流形成强烈的对比。

1月30日,我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进入到重症病区,得知计划采访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刘孟丽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忙碌了3个多小时了,无暇放下病人出来接受采访,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重症监护室。然而这次采访,从穿防护服、进病区、出病区、脱防护服,再加上等待的时间,足足有将近3个小时。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进入病区,刘孟丽护士长正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我就在一旁等待,后背和面颊越来越湿,几分钟后汗水就浸透了全身,护目镜也已经起雾。

终于等到了宝贵的采访机会,虽然早已在心里把问题反复过了无数次,但是当面对这位个子不高、话语凌厉的护士长时,她的认真和坚持还是深深感染了我。

刘孟丽护士长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她讲到,在进行救治任务时,护士的口罩如果被汗水浸湿,必须更换,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小护士在病区里面待了6个多小时,刘孟丽狠狠批评了她,因为这样对她来说有更大的风险。

小护士说,“护士长,哪怕你再骂我,我也不能出来,我如果出来,里面就没人了。”听到这段故事,我也分不清护目镜里是雾还是泪水,只觉得眼前这些医务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变得愈发伟岸。

自除夕夜军队医务人员奉命出征、紧急驰援武汉至今,人民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2月3日,军队1400名医护人员乘坐伊尔-76军用运输机抵达武汉;2月13日,运-20、伊尔-76、运-9三型多架运输机搭载14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进驻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月17日,又有运-20、伊尔-76、运-9三型多架运输机搭载12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进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数百台车辆昼夜不停执行运输任务,中部战区调动直升机投送抗疫医疗物资。这些人民军队的历史性时刻,我都在第一现场见证,并架起两台摄像机,左边进行新媒体直播,右边进行大屏连线和采访画面的准备,对人民军队的威武形象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为了尽快传回视频和资料,经常席地而坐,忘记了地上是否被污染,以大地为凳,以腿为桌。

意外来临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首批确诊患者,为了清楚地拍到画面,我爬上了病区对面的板房房顶。经过实地勘察,发现从这个位置构图、捕捉细节都堪称完美。

那是一个工人存放物资的板房,距离病区大概有30多米,高度在3.5米左右。这一天,我在房顶待了将近12个小时,在房顶上进行了4场直播连线、2条新闻动态和1条新闻联播的报道。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最后一场晚上6点多的直播结束时,气温已经接近0摄氏度,我收到消息,要赶快从房顶下来,用电脑为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传送一些画面。

当时已经冻得浑身发抖,四肢麻木,板房房顶的水珠太滑,伴随着“刺啦”的一声,我感到肚子和背部钻心得疼,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受伤了。但是距离病区不到50米,我无法掀开衣服察看。

在向总台前线总指挥肖振生主任汇报情况暂时无法工作后,他紧急安排综合部同事李华陪我前往医院治疗。果然不出所料,肚子、背部各一道十多厘米长的口子,万幸伤口并不深,医生在进行打破伤风针和消毒后,不断叮嘱注意伤口注意防护,回到酒店才发现,自己的羽绒服和新买的运动裤早已被刮成布片无法再穿了。

困难就是用来战胜的,挑战就是用来完成的。这些天里,我把自己也彻底当成了一名作战一线的战士,我也知道,祖国和人民在时刻检阅着我。我保证完成任务。

抵进红区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第一时间进入医院隔离病房报道、走进ICU报道、报道确诊患者转运、收治的采访......

始终处于疫情最中心,最初的五天,前方总台央视军事部记者只有我一个人,首批军队援助物资即将抵达武汉,3支军医大学医疗队分别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接管病区、火神山医院交付等等,这就要求我必须集中精力去采访、写稿、摄像、剪辑、传送等等,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直到2月4号同事刘笑宇到来才有所好转,不仅要与大屏直播连线,小屏新媒体直播,还要进行人物特写、综述、反响等内容的制作,算上连线,最多一天要有10多条报道,然而从第一次挺进红区开始,这里,就变成了我的主战场。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如果说第一次进红区只是小试牛刀,那么第二次进去便是真正见证生死。

马凌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的副主任,他在出发来武汉之前,十来岁的女儿在家里抱住爸爸的大腿,哭着说不让爸爸走。马凌医生对女儿说:军人有军人的职责,医生有医生的职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爸爸是军人也是医生,爸爸的职责就是去武汉把病毒挡住,这样你和其他人才不会生病。

如果说武汉市的重症患者都送往火神山医院的话,那么重症医学科便是治疗火神山医院最危急的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科室,在这里的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2月13日晚,当我们得知马凌要值夜班时,来不及多想,立即申请与他一同前往,凌晨2点,一进ICU,周围滴滴答答的仪器声和紧张的氛围对我来说和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一位患者刚刚进行完抢救,目前的心率、血氧等多个指标显示异常,需要紧急处理!

马凌和战友们迅速采取医疗措施,时间一分一秒的过,我的前胸后背早已湿透,但是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他对重症病人进行急救的过程,感觉就像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

凌晨5点,结束工作脱掉防护离开病区,东方已经泛出鱼肚白。在回去的路上,马医生突然对我说:你看,现在已经6点了,天马上就要亮了。再黑再黑的黑夜,总有天亮的时候!疫情再难再难,总有转好的一天!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为了能够拍到最近最全的治疗画面,进入红区早已变成常态,在后方的全力配合、协助下,我和同事刘笑宇两个人作为总台最年轻的报道团队,在40天的时间里已制作近150多条新闻在《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播出, 并进行了11场视频直播连线,5场新媒体直播,20多个新媒体短片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播出,其中“火神山医院ICU不眠夜”网络点击量突破1亿人次。

一个个镜头,见证了疫情,也见证了战疫情中的奋进,展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天灾的勇气和信心。

胜利前夕

三月,万物复苏,我有幸独家采访到了军事医学前方专家组,并成为第一个进入军事科学院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的记者,这一待,就是两个通宵,平均每次7个多小时,全程见证了他们在实验室的艰辛过程,并制作了新闻在《新闻联播》、《东方时空》、《24小时》等栏目播出。

其中,《姜涛:走进直面病毒的勇士》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的14个栏目中循环滚动17遍,新媒体累计点击量上千万。

同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三个女博士也给我留下深刻,她们在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的带领下,干劲十足地在这场战疫阻击战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三位女博士

初见她们三人聚在一起时,是3月7日的下午3点。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她们,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着盒饭和泡面。来武汉前线的这40多天里,她们一直都过得很"充实"。但是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在附近的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爆痘、黑眼圈、掉头发,习惯了"每天早上起来都像被狠狠揍了一顿"的肌肉酸痛……

原以为女博士是高冷严谨的科学家的形象,结果发现在生活中却十分可爱,迟象阳会在大家疲惫时唱歌讲笑话提神,董韵竹会把各种情况考虑的特别周到,而张梦瑶的老式军大衣同样显得不同寻常。

我了解到,前往武汉时,由于张梦瑶大衣放在单位办公室来不及取,她的父亲郑重地将自己的一件军大衣交给了她。父亲是一位老兵、参加过很多重大演训活动,还是玉树抗震救灾模范。那件大衣,正是父亲在玉树时的征袍,回来后就仔细收藏了起来,直到这次女儿出征才再次拿出。

从实验室跟随她们出来清晨3点。房间里,董韵竹和家里打着电话。电话那边,丈夫反复叮嘱她要吃好睡好休息好。他和她之间有过约定,下了班只要有空一定打个电话,无论多晚都有人接。

因为总是见不到妈妈,迟象阳两岁多的女儿和她闹起了小情绪,有点不太理她了;张梦瑶也好久没有跟自己的一对儿双胞胎视频过了,生怕在屏幕里看到孩子以后大家都止不住眼泪。军人、博士、女儿、妻子、母亲……多种身份交织在一起,无数个声音在为她们加油鼓劲。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现在,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也逐渐减少,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10日,武汉市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将休舱,每个人都相信,最困难的日子都已经过去。

如今的武汉,树绿了,花开了,水蓝了。能清晰的听到鱼在水里翻,蛙鸣,鸟互相吵嘴,小虫叽喳的声音。见过现在的武汉,才能体会为全国的安平,武汉人付出的巨大牺牲,很显然,春天到了,距离我们胜利的日子,不远了。

电视指南 | 央视出征记者:挺进红区,我用镜头与他们一起战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