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高端市場,小米晚了三年


衝擊高端市場,小米晚了三年

2016年10月25日,小米發佈了MIX,4GB+128GB版本3499元,6+256版本衝到了3999的價位。2017年2月7日,小米MIX正式出貨,一機難求。

然而,小米MIX之後,小米選擇繼續做性價比機型,埋頭搶奪失去的市場份額。2017年7月小米5X發佈會上,雷軍自豪地高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

這場發佈會上,吳亦凡一段“我說小米,你說6”的freestyle一語成讖,小米6真的成為米粉心中的釘子戶。

我們看看與MIX一代同期發佈的幾款國產高端機型價格:

華為Mate9pro 4GB+64GB全網通版本售價4699元

vivo X9plus 6GB+64GB版本售價3498元

OPPO R9s plus 6GB+64GB版本售價3499。

兩年後,華為以Mate20pro、oppo以FindX、vivo以nex,各自站上5000元價位,小米無論是數字系列還是MIX系列,還在3000元價位徘徊。根據Trustdata近期發佈的報告,2019年,小米國內手機市場份額再次跌出前五(華為及榮耀品牌獨立統計)

高價不代表高端,而是隻有高端才能賣高價。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小米,希望通過米10系列,正式發起向高端機陣營的衝擊。可惜,這個動作,足足晚了三年。


被卡住產能的米10

疫情當下,產能問題是整個手機行業的共同問題。手機生產作為典型的製造業,涉及上百種零件和物料,直接和間接供應商超過千家。在疫情影響下,復工及物流困難可想而知。

米10對外發布的現貨加全款預訂接近十萬臺,這裡現貨和全款預定的比例,外界難以獲知,但雷軍也承認目前生產遇到了困難。這裡的困難,一部分出於疫情,一部分出於工廠,還有一部分出於小米對供應鏈下單的一貫謹慎。

疫情影響是一個意外,在這種黑天鵝事件衝擊下,小米產能的另外兩個軟肋,更加凸顯。

手機的交貨,不是一件簡單的“等幾天就好”的事情。口罩的生產夠簡單了吧,產能提升尚且有原材料和設備、消毒工序等諸多瓶頸。比起自有工廠,非自有工廠的排產計劃和產線需要提前預佔,自由度較低,或者說彈性較差。小米至今仍沒有自己的工廠。

而手機的物料,在有貨的情況下,從下單訂貨到交付工廠,需要經歷4-12周不等。根據電子件、結構電子件、結構件的不同特性,上游供應商又涉及到向上的原材料採購和生產。加訂單到出貨,受到交期最長的物料制約,畢竟缺一個器件也無法組裝出一部手機。

穩定的產能,需要穩定的供應鏈、工廠和資金支持。想做高端機,在生產環節的補課,是繞不開的,也是需要時間的。由於資金壓力,小米一貫在備料方面非常謹慎,導致“缺貨-搶購-負面口碑-資金緊張-無法大量備貨”的惡性循環,後文在渠道環節,也會解讀定價、渠道策略與資金緊張的關係。


配置和品質的脫節

小米總是不憚於以同時期最新處理器型號作為賣點,問題是,這件事對小米,是雙刃劍。

OV主流產品的SoC鮮有使用最新的高通型號,因此被詬病為“高價低配”。但優勢也很明顯,一是供貨充足,二是配套開發環境成熟,系統穩定,且性能可以吃透用足。

SoC不是一堆沙子加一堆銅,而是軟硬件一體的半成品。採用最新的SoC,對安卓底層驅動、通訊協議棧調試及系統集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團隊工程能力與產品品質分不開,而芯片廠家和谷歌的技術支持力度,也與手機廠家的江湖地位和出貨量有關。

被廣為詬病的小米產品的性能衰減問題,反映出研發實力的不足,以及成本控制帶來的硬件穩定性、可靠性下降。我手頭的小米2C充電寶,使用頻率不高,不到兩年就充不上電了,從結果看,性價比不算高。

至於外圍器件以及整機裝配的品控,其實任何產品在量產後的產能爬坡階段,由於設計階段的潛在缺陷和產線的磨合,都容易出現各種質量問題,但類似“葫蘆屏”這種低級錯誤,不應該發生在小米這家十年廠商的高端機型身上。

一方面是發貨量不足,一方面是質量問題頻現,也說明了小米的研發和供應鏈體系在近三年來,還沒為定位上行做好準備。

而在高端產品最關鍵的外觀辨識度方面,米10系列在全面提升配置之餘,仍未重視這一小米十年來的老問題。挖孔屏和背面設計,怎麼看怎麼像去年夏天發佈的榮耀20pro。


賣貨離不開渠道

應該說,對於米10這次定價突破的嘗試,渠道反饋還是積極的,也讓小米很興奮。

本人與北方兩個省份的經銷商溝通了一下,由於米10系列的利潤空間較好,部分經銷商給出了積極的反饋。但,由於首批貨量極其有限,專賣店之外基本無貨可提,同時,在竄貨檔口,米10出現了價格倒掛(即出貨價高於官方零售價),又走上了飢餓營銷的老路,讓部分經銷商對產品是否能支撐定價感到信心不足。

同時,一位北方三線城市的數碼店主反饋,由於這幾年華為和OPPO、vivo的渠道滲透已經飽和,他所在的城市,專賣店之外,目前都沒有米10的提貨意願。換言之,除去被動分貨的專賣店,目前佔二三線城市手機渠道主體的“個體戶”們,觀望情緒仍然濃厚。

米粉中有一種普遍誤區,覺得賣手機憑什麼要給經銷商留利潤空間,線上直銷它不香嗎?

1.現在中國零售業算是電商佔比很高了,電商和線下份額是1比4到1比5。但只說手機這一品類的話,電商份額還要小很多,畢竟買手機是重決策低頻率消費。

2.無論是京東蘇寧這種自營電商,還是在淘寶天貓拼多多上賣貨的商家,本質上都是經銷商。只有廠家直營才算是純電商直銷,更不用說廠家直營的貨源,很多也是幾大國代商代為提貨發貨。

3.沒有經銷商做資金物流服務、做分銷、做終端促銷和服務,手機真的賣不到大多數消費者手裡,敢線上買手機這種大件的人,真的沒有米粉想象的那麼多。而且,僅憑廠商自有資金而不是經銷商的預付款(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這種形式),備貨能備幾萬臺?簡單做個乘法算一下就懂。經銷商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需要成本的,沒利潤誰給你搬貨賣貨?

賣手機從來就不是廠家和消費者兩方的事。給渠道商留利潤,是手機能夠量產和流通銷售的必要條件,而非累贅。小米的渠道政策搖擺不定,尤其2019年,OV推出線上副品牌、華為轉頭殺回國內,在此之前喪失了最好的改革定價策略、拓展線下經銷商的時機。


品牌建設:“吵架帶貨”是風口嗎?

另一方面,小米對於線上營銷的依賴,逐步轉化成老闆親自出馬、粉絲參與、群眾吃瓜的“吵架帶貨”。在當下流量稀缺的年代,口水戰無疑賺取了很多免費的流量,卻也是對品牌的持續透支。

羅振宇在最近一次的跨年演講上,引用梁寧的話來解讀什麼是品牌——你願意跟它自拍就是品牌。

由於手機的廣泛普及,一線消費者對手機品牌的要求,從對身份的彰顯,變成了“我用這手機不掉價”。

手機性能反正都夠用,消費者早就過了耳聽參數的選購手機階段。像我這種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對手機價格也無感,選購手機,肯定是從Top3品牌的Top3型號裡選。如何成為行業Top3品牌?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通過吵架肯定是成不了。

而在媒體關係方面,一些米粉又有很重的被害妄想,覺得小米媒體關係處不好,負面消息滿天飛,是因為錢沒給到位,或者是競品把錢給到位了。現實的問題是,媒體做自來水的前提,是品牌本身形象良好,誇起來沒心理負擔。小米和紅米只把品牌和產品線分割,吵架還是同一撥高管出來吵,動輒把黑公關掛在嘴上,讓人看起來怕怕的,只好敬而遠之。


錯失了品牌高端化窗口期的小米,面臨市場份額和出貨量的雙重壓力。隨著春季各大手機品牌的新品集中發佈,米10是否能避免作為先行者被踩踏的命運,在今年5G機型中立足,還是個未知數。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