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假期”水煮历史之二:逆转乾坤武则天(二)

三、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去年的HK,李超人、前首富,专门花钱在报纸上登了一个版面。黑体,写上八个大字:“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其心可诛啊。

典故出处,来自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时任太子李贤的那首诗: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乍一看,这首诗技巧平平、没什么出奇的。但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就能分明感受到,那种伤感、哀婉、沉痛乃至绝望的情绪,透于纸背。

它与“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一样,都是巧妙的咏物诗,情景也仿佛。为啥没那么出名呢,大概因为曹植“七步成诗”的才气,太吸引人了吧。

不过,历史上的皇家,兄弟相残、实在太过普通,各朝各代屡见不鲜;而母子相残——没什么过错的儿子,写诗苦苦哀求亲生母亲放过自己,实在太少见了。十段也算熟读国史,这样凄惨的场景、几乎想不起第二回。慈禧后来恨透了光绪,还不是亲生儿子,也没能冒天下之大不违废掉,别说公开赐令自尽。

对,这就是武则天。

为掌控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不允许任何人构成威胁,潜在的也不行。亲生儿子?也不行。一旦有苗头,杀。

其实,别说成年的儿子。当年,刚刚生出来的女儿,作为一个母亲、也能亲手掐死——只为陷害原皇后、引起皇帝震怒;然后取而代之,登上皇后宝座。

当然有人说,这是谣传,因为没有实证。但感觉可能性很大。

毕竟,她后来亲手废掉、流放、鸩杀了两个亲生儿子(都任过太子),只因他们太优秀,可能取代她的地位,夺走手中的权柄。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说,张无忌做不了政治领袖。这样的人,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极强的权力欲;2、特别能忍。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善于忍耐;二是对政敌的残忍。3、决断明快。这三个条件,张无忌都没有。他的性格,适合做我们的朋友。

说得非常精辟。武则天完全符合这三条,而且都满分。

理解了这些。那么,当她册封皇后,继而成为“天后”,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共同听政多年;这么好的政治基础,以她心机之深沉、决断之明快、手段之毒辣,以一个女人,开天辟地、空前绝后,登上皇帝宝座,就不太难理解了。

“天皇”李治驾崩后,既然不能容忍任何人、哪怕只是分享手中的权力,那她只有一个选择了:让儿子滚下台,改“唐”为“周”,自己称帝。

“三代以后、女武皇有天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四、科举的曙光

话说骆宾王《讨武曌檄》,确是千古佳作。以后的战争檄文汗牛充栋,但没有能够超越它的。

大家都熟知一个桥段。武则天拿到檄文后,不仅不恼怒,还命人在朝堂上大声朗读。她面带微笑,闭目聆听。

这是典型的骈文,四六工整、气势夺人,里面相当多的警句。比如“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媚娘媚娘。岂浪得虚名哉!

又如:“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各类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贴切。

这也罢了。武女皇不时击节赞叹,等听到:“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样的句子,忍不住睁开眼、霍然起身:“好文章!这样的人才,不为朝廷所用。宰相之过也!”

对,这也是武则天;英明果敢,真心爱才的杰出皇帝。

当然,在“爱才”的背后,也包含着特殊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对抗世家!

前面说过,关陇贵族,是隋唐的立国之本。武则天一介女流、又出身寒门,纵使手段厉害,那些世家大族,怎么会轻易低头服气、听她的?

武则天还在干尼姑时,世家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就对外甥李治百般阻挠、不让武进宫。也对,太容易让人说闲话。

更别说册封皇后了!但李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懦弱的小王爷;他毕竟是皇帝。不屈不挠斗争,武则天终于上位了。

然后,她就施展各种手腕,当然主要靠狂吹枕头风。几经曲折,成功干掉长孙无忌、上官仪:朝中最牛叉的势力、先帝托孤大臣。李治也长出一口气,被权臣处处掣肘,皇帝也当不舒坦。

这是一个特别强的信号;长孙无忌,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当今皇帝的亲舅舅。想当年,正是长孙无忌的强力推荐,李治才当上皇帝的。居然被一个女人轻松搞倒!各路世家大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但是,武则天后来居然推翻唐室、自己干皇帝,大家终于受不了了。于是,唐朝开国名将李勣(瓦岗寨“军师徐懋功”原型)之孙,徐敬业举起义旗,联络各路功臣贵族之后,起兵造反、要恢复唐室;骆宾王提起神笔,写下千古檄文。

可惜,这次造反,几乎等于一场闹剧。朝廷大军一到,叛军自己大乱,徐敬业被部将所杀,顷刻土崩瓦解。

平定叛乱后,武则天大开杀戒,胆敢不服的世家一律镇压;为最大限度清除反对势力,不惜开启“告密”、“酷吏”这样肮脏手段,全国一片恐怖气氛。“请君入瓮”的典故,就发生在此时。

但武则天毕竟是英明政治家。她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体制上:科举。

话说科举制起源于隋,唐太宗时代,正式干起来。但说实话,考试虽然形式上公平,如果规定得不细致,里面的猫腻实在太多了,身经百战的童鞋们都很清楚。世家大族施加点影响,自家孩子的“升学率”,当然就远远高于寒门!

武则天深知这一点。于是,她开启了一系列科举改革。比如:密卷!名字密封,改考卷的大臣,不知道到底是谁做的。又比如:殿试!考试中脱颖而出的,皇帝亲自出题再考。再比如…

总之,通过严格的科举选拔,越来越多聪明能干的寒门士子,脱颖而出,走上官员领导岗位;对世家的势力,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

进化论告诉我们,财富、权势和影响力可以遗传;智商,通常无法完整遗传。武女皇时代,科举的曙光终于开启;以后朝代更迭,这种体制却留了下来,而且越来越严密。

好吧。世家的黄金时代,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

五、尾声

武则天晚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所谓“面首”,精壮的和尚之类。

十段在另一个系列:《微评:技术背后的历史与文明》(下次帖出来)里说过。宋明理学,对汉民族的风格、观念塑造,流毒之烈,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

咱们从小脑子里接受的观念,无非是近一、二百年的主流。但是呢,很容易被误以为:“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湖南、四川、江西、云贵一带,嗜辣如命。给人的感觉,应该一直如此吧?其实,完全不是。

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等到有些地方的人,慢慢适应这个让人汗流浃背、却又欲罢不能口味,顶多,也就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吧。

那么,很多“重口味”的地方。原来饮食,其实说不定是非常清淡的。

同理。从大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分明:从春秋到汉唐,汉民族的观念都是比较开放的;直到北宋末年,也都还很正常。大词人李清照改嫁,没有人觉得有什么稀奇、需要围观。

到后来呢?很多“人欲”方面的事情,就突然搞得好像很神秘、讳莫如深,丢死人啦。这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汉唐时代,绝无可能。

到底咋回事?其实,都拜朱熹这帮大傻缺所赐。朱某等“道学先生”,自己生活上乱七八糟,却整出一套奇怪的“天理”理论:比如饿了吃饭是“天理”,精致的美食就是“人欲”;夫妻是“天理”,续弦改嫁、或者其他就是“人欲”。胡说八道,流毒千年——至少,七八百年吧。

武则天,至少那方面“取向”正常吧?历史上若干著名的皇帝,包括符坚,这样史学家公认的“大帝”,就是双性恋。

谚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说的是当年的慕容姐弟,都是“绝色”,被符坚双双笑纳。而且宠如性命。

可笑的是,后来他这位男宠——慕容帅哥长大后,带兵包围长安复仇,符坚居然还拿出当年“信物”,希望对方记挂当年的“感情”而撤兵。慕容大怒,围攻更急。

扯远了,今天的“水煮历史”,就到这里结束吧。谢谢聆听。

待续:“疫情假期”水煮历史之三:性格悲剧袁崇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