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提起戰機的隱身性,彷彿外形更為鮮明的F22、殲20和T50這樣的飛機才有資格進入話題。其實作為“4代+”中的佼佼者,蘇35BM自有一套獨特的隱身能力。

一、令人崩潰的“不求人”

被動隱身能力的首要先決條件,就是應對威脅的預警能力,說白了就是“不求人”。飛機在作戰時不依靠地面雷達與空中預警機的幫助,全靠自身雷達預警。得益於“Irbis—E”系列雷達的強大功能,裝備了這款雷達的蘇35以及五代戰機T50都擁有獨特的預警探測能力。

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傳統的雷達需要對方電子探測設備開機才能發現,因此保持無線電靜默成為了一種隱身手法。可在“Irbis—E”面前,這就成為了玩笑,它不在乎對方的雷達開不開機,幾百公里處就可以發現敵機,甚至還能在數十公里外發現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下的導彈(比如熱感追蹤導彈或未開啟雷達制導頭的導彈),可靠性極高。

有了“Irbis—E”雷達,蘇35BM擁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手段去反制導彈。相比之下,歐美系的五代機在攻擊力方面則尷尬的多。

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由於強調隱身性能,導彈都必須塞在彈艙裡,導致F22、F35攜帶的空對空導彈屬於中短程小型彈,射程只有幾十公里,加之複雜的戰場環境和對戰同樣擁有隱身屬性加成的敵機,導彈的不可逃脫射程一般只有20公里左右。

武器系統與強大的偵察能力彼此相得益彰,雙方是互相促進的關係。俄羅斯研製的新型空對空、反艦、反輻射的武器在許多性能方面都領先對手,因此也具備了不對稱優勢。

二、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蘇35裝備的重型空對空導彈的最大射程,能夠達到300至400公里。對陣加裝了隱身組件的4代戰機來說,敵機不可逃脫的有效射程會下降到200公里;面對F35之類的五代機,不可逃脫射程可能不足100公里。即使這樣,也處於歐美五代戰機裝備的空對空導彈的最大射程之外。

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特別是蘇35擁有可以媲美五代機的機動性,在發射完導彈後可以迅速側轉,使敵人的空對空導彈的最大射程掉至50公里左右。因此傳統戰機遇到蘇35BM時幾乎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而換成了五代機,其隱身性能的優勢根本發揮不了多少優勢。

另外,在對地、反艦與反輻射武器上,蘇35裝備的導彈能夠在目標的防空導彈射程之外發動攻擊,特別是讓敵人難以反制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以及速度超過多數防空系統能力的Kh—58UShKE反輻射導彈。

即使敵人可以大老遠就發現了蘇35戰機,只要不能派出飛機將其半路攔截,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它發射那些難以對付的導彈。

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除了這一讓人崩潰的事實之外,還要考慮到蘇35BM的外掛點極多,他可以裝備4枚超長型重型導彈,同時再加裝6枚中程導彈、2枚短程導彈和2個多功能夾艙;或者4枚重型導彈、6枚中程導彈和4枚短程導彈。

這樣的火力配屬其實等於“1架擁有隱身能力的五代機+1架殿後的傳統戰鬥攻擊機”。由於其本身出色的機動性,即使滿載的蘇35仍然可以做出幻影2000或蘇30的過失速機動能力。

三、獨特的被動隱身能力

以上三大特性構成了蘇35獨特的被動隱身能力,極強的預警能力帶來極高效率的自衛能力,讓隱身戰機也無法有效攔截蘇35BM。這種對隱身戰機的免疫力又加強了特殊空載武器系統的效能發揮。

四代機也能隱身,幾百公里外先發制人,對陣五代機也不落下風

而特殊性能的空載武器又可以遠距離對隱身戰機的大部分友軍構成威脅,這又將間接地削弱隱身戰機的作戰效率。因為隱身戰機如果持續作戰的話,需要有安定的“空中後勤”。比如預警機、加油機的後勤保障,常規戰機的戰術支持等。蘇35這種切斷“左膀右臂”的方法對隱身五代機來說是非常撓頭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