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第一書《孔子家語》全集原文註釋譯文「卷七·郊問篇」


孔子研究第一書《孔子家語》全集原文註釋譯文「卷七·郊問篇」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為《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孔子家語 卷七 郊問第二十九

【原文】

定公①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④,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註釋】

①定公:魯國國君,名宋。
②郊祀:在郊外祭天地、祖宗或鬼神。配天:指郊祀時同時郊祀上天。
③大報本反始:大規模地報答上天的恩惠。
④垂象:顯示徵兆。

【譯文】

魯定公向孔子詢問道:“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祖時一定要祭祀上天,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說:“萬物都來源於天,人又來源於其祖先。郊祭,就是規模盛大的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反思自己根源的禮儀,所以祭祖時要配祭上帝。上天顯示徵兆,聖人就取法這些徵兆,舉行郊祭就是為了顯明天道。”

【評析】

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時,同時要祭天。魯定公問孔子為何這樣做。孔子認為世間萬物都由上天所生,人又來源於其祖先,郊祭就是“報本反始”,感謝上天和祖先。以此可見上天和祖先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孔子研究第一書《孔子家語》全集原文註釋譯文「卷七·郊問篇」

【著作簡介】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 ,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並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對《孔子家語》,歷來頗多爭議。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持有異議。然而一千多年來,該書廣為流傳,《四庫全書總目》曾精闢論述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並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確係孟子以前遺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孔子家語》較好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黃魯曾覆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