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很多朋友曾问我明朝有什么好看的历史书推荐,一般我都会优先推荐《万历十五年》,而不是《明朝那些事》,因为单单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名,没有任何的意义,连作为平常谈资的机会都很少。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人们遇到的困惑与抉择,如今我们依然会遇到。以历史为镜,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起到借鉴和警示的作用,才是那些史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从小书本上教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是忠臣,什么样的是奸臣。但真实的历史并是如此的泾渭分明,非黑即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

单单举几个明朝的例子来说,朱元璋设置了最严酷的刑法来对付贪官污吏,但明朝却成为了历史上贪污腐败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朱元璋深知宦官执政的危害,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明朝却成了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满是忠臣义士的东林党,却成了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仁宇先生的书往往能带你拨开表面的浮灰,看到历史本身的真实面貌。这本《万历十五年》就是从万历执政时期的一些事,让你看到那些有些有肉的历史人物,体会到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抉择。而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主角——万历皇帝。

载入史册的千古昏君

我们常说的万历皇帝,全名朱翊钧,又称明神宗,万历是他的年号,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长达48年,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在位仅仅6年,他的儿子泰昌皇帝在位仅仅一个月就死了。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如果将历史上的昏君进行排行,万历肯定能排进前几名,因为他打破了历朝皇帝的一项记录——整整三十年不上朝。偏偏明朝皇帝的寿命都比较短,大多数三十多岁就挂了,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间比很多皇帝活的时间都要长了。

要放在其他朝代,皇帝如果不上朝,丞相会代为理政,国家机器也能够正常运转,但如果丞相怀有二心,皇帝便岌岌可危。但朱元璋为后世子孙考虑的很周全,直接废除了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样一来君权高度集中,下属根本没有犯上作乱的可能性。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弊端,如果皇帝昏庸,对国家是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君权高度集中后,所有事务的最终决断权都由皇帝掌控。包括明朝独创的内阁制度,所有的政务处理,都由内阁大臣先“票拟”,皇帝阅览之后,由太监进行批红之后才算正式生效。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文渊阁:阁臣办公的地方


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不见任何大臣,但是并不是完全不理政务,但除了万历三大征之类的大事外,所有下臣上奏的奏折一律留中不发,这比完全的不理朝政还要糟糕。

朝中无人

在官员位置出现空缺时,无论是吏部和阁臣会提供候选人供皇帝参考,但对于这一类的奏章,万历一律留中置之不理,导致越来越多的官位出现空缺。

偏偏万历不仅在位时间长,活的也长。很多官员高老还乡,空缺位置越来越多,包括内阁和六部等重要官员也所剩无几。很多看不下去的人直接自行离任,因为上呈的离职奏疏依旧是留中不批,留下的大多数官员也是些平庸之辈。

到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六部、五大寺在职官员不到三成,风宪重地都察院空署了好几年。六科原本有四十多人,最后只剩下四人。十三道监察御史原本有一百一十人,最后只剩下五人。到这个时候,朝中已经是无人可用了,国家机器基本陷于停摆状态。

饥民遍野

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偏偏经历明朝历史上灾荒最多的时期,光水灾和旱灾就多达439次,地震165次,蝗灾94次,还有其他各种灾害,各统计资料略有不同,但都确定了万历时期灾荒的普遍和严重。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因为灾荒过多,万历对很多灾情也是置之不理,加上本来朝中官员也所剩无几,各种灾情也只能任其发展,以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下面万历四十三年山东青州府推官黄槐开的一篇申文,称为人间炼狱亦不为过:

自古饥年,止闻道殣相望与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耳。今屠割活人以供朝夕,父子不问矣,夫妇不问矣,兄弟不问矣。剖腹剜心,支解作脍,且以人心味为美,小儿味尤为美。甚有鬻人肉于市,每斤价钱六文者;有腌人肉于家,以备不时之需者;有割人头用火烧熟而吮其脑者;有饿方倒而众刀攒割立尽者;亦有割肉将尽而眼瞪瞪视人者。间有为人所诃禁,辄应曰:"我不食人,人将食我。"愚民恬不为怪,有司法无所施。枭獍在途,天地昼晦。

易子而食只不过是史书上几个字,黄槐开已不感到惊讶,但人肉六文钱一斤明码标价,“我不食人,人将食我”,让这位掌管刑名的推官都觉得震惊。

仅就这两项,万历就足以评定为历史上最大的昏君之一,不用说像征矿税、贪财、好色等事情了。所以,《明史》给万历的评价也十分中肯,“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最初是所有人的希望

万历从小就展现出其非常聪明的一面,学东西也很快,四岁的时候就会读书了。同时非常的听话懂事,展现出早熟的一面,说话深沉有力,中气十足。从各方面来看万历都是一个很好的苗子,所以,上至他的已经死去的父皇隆庆皇帝和母亲慈圣皇太后,下至张居正等各位朝中大臣,对万历都非常的看好。

母亲慈圣皇太后一直对万历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极为的严苛。在万历在大婚,也就是十五岁之前,和太后一起住在乾清宫,各项活动都受到太后严厉的指导和敦促,每天不到五点钟,太后将皇帝喊起来读书学习。一旦出现怠慢学业,或被发现生活中有不检点的地方,皇帝就会受到下跪等各种体罚和责骂,有时一跪竞长达几个小时之久。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张居正作为万历的老师,将万历培养成超越尧舜的贤君作为自己教育的终极目标。每天万历学完后要复习功课,练习书法,默记经史,因为第二天张先生就要检查他昨天所学内容,如果能够倒背如流,张先生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如果背的结结巴巴或者有错字,张先生也会立即拿出严师的身份厉声呵斥,使他无地之容。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张居正作为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也很会教学。作为首辅,主讲经史的老师、书法老师、侍读等人员,包括讲课内容,都由由他一手安排,并且亲自编订了万历的教科书。

为了让年幼的皇帝能容易理解,主持编写了《帝鉴图说》等书,书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哪些是帝王可为之事,哪些是该引以为戒的,并在每页配上插图。同时政务处理、书法、国情等教育内容,张居正也都为万历编撰定制了学习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皇帝对疑问的地方多提问,直到搞明白为止。并且能够做到循循善诱,避免僵硬的说教式教育,更多的是在日常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告诉了万历各种道理。

除了太后和张居正外,太监冯保也对皇帝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那时冯保已升为司礼监,权势上依附于太后,政治上又和张居正结盟,因此在皇帝的教育上也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对皇帝做的不好的地方会小心劝谏,一旦发现皇帝犯了什么大错,就会禀告太后,万历便会受到责罚。而且冯保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不但书法造诣颇高,还懂乐理,对万历在书法等方面的指导也功不可没。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在这样严厉的教导之下,万历的学问和能力都大有长进,无论是太后还是张居正都非常欣慰。张居正也慢慢的将权力交还到皇帝手中,让他开始慢慢接触政务,在万历执政的前十年,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

万历中兴

在万历之前,明朝经过正德、嘉靖两代昏君的折腾,已经开始慢慢走向衰亡了,他的老爸隆庆在位时间又短,明朝很多地方都亟待改善,需要一位贤明的皇帝振兴大明王朝,而万历皇帝无疑是当时的最佳人选,被寄予厚望。

在万历执政的前十年,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政府办事效率大幅提高,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军事面貌焕然一新,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在万历的教育上面煞费苦心,万历也不孚众望,在知识、能力和道德方面都进步显著。在万历八年左右的时候,张居正说道:“圣志已定,圣德日新;朝廷之上,忠贤济济。以皇上之明圣,令诸臣得佐下风,以致升平,保鸿业无难也”。在张居正看来,他已经完成了对皇帝的教育,皇帝可以亲政了。

此后,虽然很多事情依然由张居正裁决,但他有意开始让皇帝逐渐熟悉政务了。万历在这时也展现出了他贤明的一面,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这是他最开始给朝臣们的印象。

而给大臣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585年的祈雨,从上一年入冬之后,北京一带就缺少雨水,第二年春夏之间情况就更加严重了。万历对此事也极为焦虑,在命令各个地方官求雨无效后,他决定亲自向上天祈祷。为了表达这次祈雨的决心和诚意,他决定防止轿子马车不用,步行至天坛圜丘。

整整十里之遥的长途步行对于现在很多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万历以虔诚的姿态迈着稳重的步伐,连在道路两旁的百姓看到都无不为之感动。在祈雨完成之后,又坚决要陪百官步行回宫,当时是阳历的5月16日,回到大明门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最炎热的时候了。很多官员都热的受不了了,但皇帝回去后还要到奉献殿给列祖列宗汇报,之后还要参见完太后才能休息。

所有的人都记住了在那个炎热的天气,那个肥胖的身躯在烈日下求雨的场景。而不久后的一场甘霖,更被看作是皇帝虔诚之心感动上苍的结果,这场骤雨下了一天一夜,一个尧舜贤君的形象在百官的心中开始扎根,“万历之治”仿佛就要在他在位时发生。

万历早期的励精图治,让人很难将万历与之后的各种荒唐行为联系起来。但最后怎么最后成了一代昏君了呢?

失败的精英式教育

万历虽然贵为皇帝,但他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无论是他想操练兵马,还是立自己喜欢的女人郑贵妃的孩子为储君,都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既不能像正德皇帝那样冲破传统的束缚,又不能像嘉靖皇帝那样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最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君臣对峙中败下阵来,像一个孩子一样不顾一切,采用消极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接下来的所有的事情。而万历的这种性格,在他早期的教育中实际上就已经埋下了苦果:

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在万历父亲还是裕王的时候,就以宫女的身份伺候在左右,因为生下神宗而被册立为妃,但由于出生低微,难免经常落人口舌,古时母以子贵,所以万历的母亲一直想好好培养万历从而让母子得以显贵。

他的老师张居正是一位治世能臣,通过一己之力,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为一代权臣,他想要的是辅佐万历开创出空前盛世的局面,让自己可以青史留名,而一位贤明的君主,就成了这条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年幼的万历皇帝也就成为自己辅政的首要任务。

爱之深,才责之切。皇帝每天五点不到就要起床,上完早朝后,开始学习经史、书法、历史三项功课,学习完之后,授课老师可以休息一会,但万历还要在司礼监冯保的协助下,处理当天的政务。中午功课完毕之后,下午皇帝还要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因为张居正第二天就要检查。在这中间,还会有祭祀、典礼等各种活动,皇帝每天的行程都被排的满满的。

在休息的时候,皇帝也丝毫不能放松,因为皇帝要时时刻刻注意仪容,不能轻浮造次。这一点从皇帝的皇冠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古代皇帝在典礼上使用的皇冠是“冕”,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形成“珠帘”,只要皇帝的步伐过大,这些珍珠就会来回晃动,目的就是提醒皇帝要时刻注意保持端庄的仪态,即使在休息的地方,也要保持正襟危坐,以免“失仪”。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学业沉重的万历很难得的喜爱上了书法,而且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深的造诣。张居正看到万历的书法进步神速也非常欣慰,但同时告诉他,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等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对苍生并无裨益,君王应该学习的是治理天下的本事。最终,连唯一的爱好也被迫放弃了。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万历皇帝的书法


虽然他贵为皇帝,但终究只是一个孩子,这样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让他完全失去了自己生活的空间,时间也被安排满满的,整个学龄时期都在痛苦中度过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更加注重当下内心的感受,一般很难富有远见。所以,在他亲政之后,一直专宠郑贵妃,纵情于享乐,也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所缺失的那份快乐。

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

万历曾经想为他母亲修理装潢宫室以表示孝思,被张居正劝止。在张居正的提议之下,宫内各种铺张浪费的项目都逐渐被废止。连万历喜欢的美女和珠宝,也在张居正的劝谏下有所收敛,因为节俭是当皇帝必备的修养。

慈圣皇太后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本来准备用自己的私房钱修筑娘娘庙,后来听从了张居正的劝告,将这笔钱用来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万历皇帝出疹子痊愈以后,太后本来打算设坛拜谢菩萨保佑,但也由于张居正的反对作罢。

这一切的主张无疑都很正确,但直到万历发现他原本敬重的张先生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小人。随着张居正的倒台,越来越多的关于张居正的举报纷至而来。他满口勤俭,自己的私生活却极其奢侈:

这位首辅坐的轿子要32个人抬着,内有卧室及客厅,还有小僮两名在一旁伺候。他聚集了许多珠宝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一切都是他不让万历做的事情,但张居正自己不仅做了,而且做的非常过分。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张居正的32人大轿


这十年来,他身居九五之尊,但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以后再兑现;他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被迫拿公家物品牟利而被当众责罚;他和母亲用自己的钱修建庙宇都被制止。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然如此口是心非的占尽了实利。

这一切都让年轻的皇帝对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原来张居正所教的伦理道德那一套都是用来应付世人的工具,甚至否定了之前所受教育中积极的一面。后来的大兴土木、大肆敛财、铺张浪费,都只不过是其这一心理层面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很多家长也是如此,期望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却天天抱着手机不放;希望孩子能够努力学习,自己却沉迷游戏网剧不能自拔。当有一天孩子了解到你的“真面目”后,让他如何接受你所教育他的一切呢?

不要过于压制孩子

万历虽然贵为皇帝,但他受到的管束和教育也是最为严厉的。但是这种严厉也得有个限度,不过孩子犯了什么过错,记得给孩子留点面子。

有一次,万历在西城曲宴上醉酒后,命内侍唱新曲给他听,内侍推辞说不会,明神宗便取剑要杀了他,幸亏左右加以劝解,割去内侍的头发并以此为乐。

第二天,李太后听说此事,就将万历叫来,罚他长跪不起,当着他的面一一列举他犯过的过错,并吓唬他说以后再如此不知检点,就要废掉他这个皇帝,万历哭着请求改过这事才算了结。并传话给张居正让他上疏谏言,帮助皇帝书写罪己诏,罪己诏是供天下臣民查看的公开检讨书,对于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而言面子往哪搁呢?

张居正也经常干同样的事情,在万历刚登基不久的时候,天上彗星划过,光芒万丈。张居正告诉万历这是天将降灾的警告,让万历赶紧检讨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并加以改正,以消除上天的不快。连老天爷都对自己有意见了?吓得小小年纪的万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变得更加勤勉和努力了。

万历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长大的,时刻都有人提醒他哪里做的不对,犯了任何的过失都会受到严厉的恐吓和责罚。在战战兢兢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万历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但也直接造成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一旦遇到什么激烈的反对,他就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而不是积极的解决处理问题。

这在万历中后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用很聪明的方式控制着朝局,他总是很巧妙的逃避他不愿意面对的一切人和事情。

我们在教育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在于,过于严厉的惩罚孩子的过错,却不愿意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万历十岁开始登基,他和太后都非常依仗于张居正。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寇也已绝迹,最重要的国家的府库也越来越充实了。所以,朝中上上下下的政务处理和人事任免等,都基本上由张居正做主。皇帝只需要根据张居正的拟票,做简单的批复就可以了。

因此,在万历最初的十年,权力实际上一直牢牢的掌控在张居正手上。但随着皇帝年龄渐长,而且学习也颇有成效,张居正有意将大权逐渐交还到皇帝手上。但太后一直认为皇帝年纪尚浅,很多政务都不能裁决,让张居正继续辅政到皇帝三十岁。

三十岁,即使放到现在,也算不小的年纪了,更何况在古时,十五岁就算成年了。虽然国家大事不容有失,但作为皇帝而言,总是要有慢慢熟悉的过程,但太后一直把万历是当做孩子来看待。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千方百计的呵护反而是对幼苗的温柔式摧残,在他的成长期,永远没有难倒他的问题,永远不需要他为解难题而伤脑筋,因为他身边随时有人提供正确答案。然而,张居正也不可能一直不衰老,万历也不可能一直不长大。


《万历十五年》对待孩子越严越好?万历这个昏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直到张居正病逝,太后也很少参与政事,万历就离开了巢穴的小鸟,离开了呵护的幼苗,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万历最后怠政的三十年,就是对这种教育模式最好的“回报”。

像万历这样的精英式教育,我们现在也极为常见,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像音乐之类的爱好都被当做是玩物丧志。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一旦挣脱了这种“精英式”教育的束缚,就经不住一点诱惑的抵挡,沉迷于游戏或色情无法自拔。要么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采用消极逃避的方式应对;要么就逆反叛逆,好的坏的再也听不进去,为了惩罚那个曾让他不快乐的教育方法,却无意间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