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同為二戰國家的日本總是兵力捉襟見肘,而德國卻沒有?

崑崙採茶人


先澄清一點,德國在二戰末期也缺少兵力。當然,整個戰爭過程中,德國兵力短缺情況確實好於日本。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機械化程度遠高於日本。德國是當時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國家,僅次於美國。而日本呢?經濟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二十分之一。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只生產了5000輛坦克,而且多數是輕型坦克,而德國巔峰時期擁有2萬輛坦克。

2、日本的戰場更加廣闊。德國除了後期兩線作戰外,基本上只有一個攻擊方向,最高峰時期也只佔領了蘇聯之歐洲區域的部分地區。反觀日本,不僅有中國戰場,還有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甚至一度打算攻入蘇聯和印度。一個小體量國家卻全面出擊,同時挑戰幾個大國。

3、日本沒有像樣的僕從國軍隊(不是完全沒有,但戰鬥力慘不忍睹),基本獨立支撐戰爭。德國卻不一樣,二戰時有些國家跟隨德國,比如意大利,保加利亞,甚至蘇聯境內的部分民族,他們都有一定的戰力。

所以二戰時日本兵力更加短缺。


豪森林


你的感覺明顯是顛乾倒坤了,到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時,集結在倭國四島的日本陸軍第一總軍(杉山元)和第二總軍(畑俊六)尚有240萬兵力,最終一槍未放就繳械了,尚不計南方軍、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的近300萬軍隊,它怎麼就兵力捉襟見肘了?



這也是麥克阿瑟力主保留天皇制度的原因之一,因為最初登陸的20多萬美軍,面對十倍於已的日軍,著實心裡沒底,只怕失去統一指揮的日軍各部會發生暴動情況。當時的陸軍省和參謀本部正在解散,裕仁成為美國人控制日本軍隊的唯一有效工具。

實際上,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敗,並非陸軍的徹底戰敗,最後一任陸相阿南、參謀總長梅津為了籌備所謂“本土決戰”,從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和南方軍抽回了大批精銳準備玩命。戰爭的崩潰主要源於日本海軍的戰敗以及聯合艦隊的覆滅,對一個島國來說,失去制海權那麼這場戰爭就沒得打了。



盤點一下投降前日軍的兵力分佈便知:關東軍80餘萬面對150萬蘇軍;中國抗日軍民牽制著105萬關內日軍;而在太平洋戰場上,75萬南方軍面對的只是美國陸軍的三個集團軍和海軍陸戰隊40萬人,加一起不足100萬美國大兵,本土還盤踞著240萬戰略預備隊,兵力不敷分配了嗎?顯然不是。

反倒是德國人確實兵力短缺,在1944年冬季,已有300萬美英盟軍踏上歐洲大陸,東邊則是1000萬的蘇軍作戰部隊,加上後來“反正”的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德軍需要對付的敵人,絕不低於1500萬人,可是德軍還剩多少作戰部隊呢?



按朱可夫的說法,此時德國軍隊總兵力為94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540萬人左右。希特勒把其中的68%約370萬人用來對付蘇軍(67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把其中的25%約140萬人置於西線抵抗盟軍,其它廣大的佔領區只有30萬正規軍,剩下的全靠黨衛隊、警察和偽軍在維持。黨衛第12裝甲師都被稱為“娃娃師”了,日本有這樣的部隊麼?

所以無論在東西哪條戰線上,德軍的野戰兵力都不足對手的一半,用兵當然捉襟見肘。希特勒之所以1944年底不顧一切發起“阿登反擊戰”,就是清楚再拖下去肯定死路一條,他必須豪賭一把,即集中精銳力圖首先擊破美英盟軍,再回過頭去全力應付蘇軍。但是這麼幹的嚴重後果在於,他必須為此抽調所有用於東線救火的戰略預備隊。

(德軍的少年兵)

結果就是美軍在突出部戰役中最終頂住了進攻,而缺乏預備隊的東方戰線反被強大的蘇軍徹底撕裂,若干重兵集團被殲,德軍的兩條戰線都殘破和崩潰了,戰敗已成定局。到1945年春天,德軍的作戰兵力已經下降到240餘萬,面對美蘇英900多萬野戰部隊,這個仗已經沒得打了,德國兵就算素質再高也總不是三頭六臂。

就戰爭動員能力而言,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後有8000多萬人口,動員兵力峰值卻達到了1200多萬,而日本算上殖民地有1億300萬人口,動員兵力峰值不過700萬人,差距還是蠻大的。說明日本的工業水平遠遠低於德國,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糧秣能力的配套還是跟不上,它也就在亞洲咋唬咋唬。

(乳臭未乾)

所以二戰軸心國的這兩個主要國家德國和日本,共同的特徵是缺乏戰略資源,然就人力資源來說,日本的自身條件和麵對的情況,其實要比德國好得多。如果德國再多上2000多萬人口能夠繼續武裝300萬部隊,崩潰的時間恐怕還會拖延。

美國人動用大殺器攻擊日本,一方面是剛剛趕製出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登陸部隊人數不佔優勢,望著列島上240多萬鬼子兵,腦袋確實有點疼。


度度狼gg


你的感覺沒有錯,二戰時德國總兵力遠大於日本。當然德國軍隊中包括德國本土軍隊、外籍軍團、從屬國軍隊。其中德國本土大約有1200萬。

當然動員兵力最大時有1700萬人。

然而日本在二戰動員兵力最大時是970萬人,這還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東南亞資源區後,才有能力動員出來的。

其中日本投入中國戰場的兵力早期在135萬,後期到三百多萬,這還要分成關東軍和派遣軍。實際參與作戰的是派遣軍。


素衣安


首先要申明一點日本和德國都有兵力不足的情況。

之所以感覺感覺日本兵力沒有德國兵力充足的原因。

德國

1.德國前期作戰目標明確,首先德利用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大國對小國明顯的有兵力優勢。

2.中期北歐東歐小國被滅,在滅波蘭時有兵種的優勢(德國機械化軍隊對波蘭騎兵,加之波蘭前後受敵),唯一有抗衡的法國戰略重心在馬奇諾防線,而德國利用裝甲部隊繞道北歐使其馬奇諾防線形同虛設,故而彌補了兵力不足。

3.後來進攻蘇聯也只是佔領部分區域,加之佔領國軍隊和僕從國軍隊,故而兵力充足。

日本

1.日本本身屬於島國,佔領中國廣大地區,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兵力比較分散,果然顯得兵力不足。

2.日本陸軍機械化程度遠低於德國,不能速勝,戰線拉扯的長,所以顯得兵力不足。

3.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強於日本,所以美國的參戰更加顯得日本兵力捉襟見肘。

綜合以上所講就顯得德國兵力充足,而日本兵力不足。

這講的都是前期,實際上戰爭後期,不論德國和日本兵力都顯得不足,都有許多的娃娃兵充斥其中。




雪夜有情狼


日本自從和中國全面開戰後一直到戰敗投降,其投入戰場的兵力一直都是很緊張,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的時候,日本陸軍的總兵力不過只有區區的有17個常設師團,在開戰之後的1937年底,日本陸軍的總兵力也就只有是24個師團。日本依靠這點兵力征服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由於日本兵力的不足以及蘇聯對於日軍的威脅,在武漢會戰之後,日本停止了繼續發動大規模作戰的行動。如果日本兵力足夠的話,我認為日本將會就更有信心繼續進行征服中國的戰爭。


日本到了1941進行太平洋戰爭時,其陸軍的全部兵力一共是51個師團,1942年底達到了58個師團,由此可見日本陸軍在與美國開戰初期,兵力也沒有迅速膨脹起來,兵力還是緊巴巴的,除了中國戰場和東北駐軍外,又開闢了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日本陸軍更加窘迫不堪,完全不夠用。

接著由於太平洋戰爭,日本的處境越來不利,只能是瘋狂爆兵以組織美軍的推進,1943底是70個師團、1944年底是99個師團,日本陸軍雖然是兵力越來越多,但是由於戰爭不斷失利,還是不夠用。當時日本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很多駐軍根據就發揮出該有的作用,被美國的跳島戰術給跳過去了,同時軍隊質量也急劇開始下降。


到了最後的1945年,日本陸軍的師團的番號已經達到了164個師團,雖然此時的每個師團的人數已經大幅度下降,但是軍隊人數還是到達了二戰期間的最高峰。不過日本這些緊急擴充出來的部隊,首先就是戰鬥力極差、裝備不足,其次由於日本海軍的損失慘重,已經無力把這些部隊運輸到一線了,絕大部分新成立的師團都在留在了日本國土。前線作戰部隊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補充和支援,日本陸軍是空有部隊而發揮不出戰鬥力。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兵力的狀況要比日本好很多,德國不管是在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海上蘇德戰場早期兵力優勢都十分的明顯,到了1944年諾曼底登陸以及東線的巨大損失,使得德軍兵力不足的情況徹底暴露了出來,到了戰爭結束前夕,德軍由於兵力的匱乏,在與同盟國作戰的西線幾乎沒有有效的兵力部署,軍隊全部投入到了東線和蘇聯紅軍進行最後一戰。


浮沉的歷史


日本兵力捉襟見肘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用兵使用都是日本精打細算的結果,日本不富有的,在所有二戰參戰國當中,屬於一個窮光蛋,每打一仗所消耗的財力、物力等都要精心計算,絕對不會多出。日本非常摳門,在做定作戰計劃的時候,有什麼樣任務就安排多少兵力。不會建立大規模的後備隊,浪費兵力的不行,必須精打細算,不到萬不得已沒有進行大規模擴軍,直到二戰的末期,日本才進行瘋狂的擴軍,在那之前日本的軍隊一直是捉襟見肘,僅僅是以夠用為標準。

這屬於沒辦法,日本的國力等方面受到的影響限制太多了,日本徵召的兵員別看不多,實際已達上限,影響也很大,屬於說這個國家物質水平很低,人員工作效率都很差,徵召一個士兵就可能需要比別人更高的規模來維持,承受不起了就不得不變得小心了,一再的精打細算,最後在崩潰前,不計成本的擴軍。

相比之下德國也一樣存在兵力不足的問題,但這個問題與動員計劃執行動力有關,而不是沒有這個潛力,只要動員率高一點,可以維持較高的養兵數量,國力完全可以支撐大規模軍隊所需的要求。

這就是他們二者的主要不同,各自的國力不一樣,可以承受的動員水平不一樣。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的兵力是各個參戰國裡最緊缺的一個,一方面是整個歐洲的日耳曼民族也就1億人,可用的兵源數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德軍的戰線太長,除了漫長的蘇德戰場和非洲戰場,還有廣闊的大西洋戰場,且德軍在歐洲的佔領區又支離破碎、對手多如牛毛,這都稀釋了德軍的兵力!


1942年,當德國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苦戰時,中央集團軍和B集團軍為爭奪僅有的預備隊爭吵不休,最終莫德爾依靠它對元首的影響成功爭取到了援兵,得以創造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的巨大勝利,而倒黴的保盧斯只能帶領他那30多萬人的兵力苦苦掙扎,最終覆滅在南俄羅斯草原的莽莽雪原之上。

反觀日軍就不一樣了,日軍的戰場雖然也很寬闊,但在亞洲戰場的壓力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它在我國的作戰早在1938年就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絕大部分的戰鬥任務交給100多萬偽軍就可以了,關內的中國派遣軍並沒有太高的戰鬥壓力,所謂的戰線太長完全指的是太平洋戰場才對。


舉例說明,當關內血戰時,關東軍還能囤積海量兵力防備蘇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區開打時,關東軍兵力73萬,而中國派遣軍只有62萬人,你能說它在關內的兵力吃緊嗎?即便是在戰爭最後階段,關東軍尚有80幾萬兵力,甚至最高膨脹到120萬人(有爭議),這個兵力規模比關內的105萬鬼子兵還要多。


而且關東軍投降時也就68萬人,可見蘇軍幾個月的攻勢給它造成了巨大傷亡,也間接說明日軍在我國的戰鬥,是集中發生在戰爭末尾階段的關外戰場,漫長的8年血戰對它來講壓力不會太大,根本沒有到兵力不足的地步。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兵力也不算太緊張,它真正感到緊缺的應該是技術兵器和關鍵人才,也就是航母、驅逐艦、艦載機和飛行員等等,這些與兵源沒有關係,是工業潛力決定的。太平洋戰場以海空大戰為主,對人力的需求遠不及地面上的裝甲戰和陣地戰,它不用組建人員龐大的擲彈兵師、步兵師或者騎兵師。
舉例說明,參加完珊瑚海海戰的日軍第5航空戰隊,在翔鶴號航母受損、77架飛機報廢、1074人陣亡的情況下,按理說另一艘瑞鶴號航母還能繼續戰鬥才對,但事實卻是它無法參加之後的中途島海戰了,因為這艘航母缺乏飛行員和艦載機,只能脫離機動艦隊回國修正,這就是關鍵人才和技術兵器缺乏的證明,也可以算是兵力不足的一種吧!


兵器世界


首先,日本兵力總是捉襟見肘的首要原因,其實是其工業化水平不足造成的。

二戰時期,日本是當時亞洲唯一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與同期的亞洲各國相比具有壓倒性的戰爭優勢。但日本那時的工業化水平也就只能欺負亞洲國家而已,要是跟同期的西方各主流強國相比,那還是差距甚遠。

一個國家的擴軍規模和速度(即國防動員能力),人口基數只是必要條件之一,還需要依靠自身的工業化水平。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二戰時期我國人口有4億多,可在抗戰之初,我國正規軍規模還不到200萬,而整個二戰時期的兵力峰值也才500多萬。反觀日本,二戰時期人口接近8000萬,不到我國的五分之一,但卻累計動員了900多萬人參戰。其中,日軍的兵力在1942年前後達到峰值,約為700萬左右。

儘管,日本的戰爭動員率比我國高出許多,但還是遠沒達到西方列強的水平,與美蘇德三國相比,差距十分巨大。二戰時期,德國本土人口7000多萬,略少於日本,但卻累計動員了1700萬人,兵力峰值更是突破1000萬。

而蘇軍那更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蘇聯當時人口是德國的2倍多,累計動員超過3000萬人,軍隊規模基本保持在1000萬以上。及至二戰末期,蘇軍兵力達到峰值,大約為1280萬人。即便是1941年末才參戰的美國,動員能力也是相當驚人。到二戰末期,美軍兵力規模已經達到1100多萬人。

由此可見,日本的國防動員能力顯然是遠不如美蘇德這三大國的。而這種情況,實際上正是由於日本自身工業化水平落後於西方列強所造成的。

縱觀二戰,西方各主流強國的工業化水平,都明顯要高於日本,這使得他們能夠以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人力成本,產出更多的戰爭武器和物資,以便儘可能滿足擴充軍隊的戰備需求。

雖然,日本當時也有較為完備的軍工體系,能自行生產各型火炮、戰鬥機和坦克,還能集中戰爭資源建立一支足以與美軍一戰的龐大艦隊。但日本相對落後的工業化水平,造成其後勁乏力,無法與強大的美蘇抗衡。

二戰時期,美蘇德的槍械、火炮、戰鬥機和坦克,不論產量還是質量上都不是日本所能比的。比方說美軍的大量列裝的謝爾曼坦克,在歐洲被德軍坦克打成了“謝饅頭”,但到了太平洋戰爭對付日軍的“豆子”坦克,瞬間成了王者。

此外,日本的戰線嚴重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範圍,也使得日軍在戰爭後期越發捉襟見肘。

日本在侵華戰爭前期,憑藉對我國軍隊裝備的壓倒性,能夠以弱勢兵力一再攻城略地,侵佔我國大片領土。但儘管我國軍備落後於日本,但畢竟是一個領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能夠依託人口基數、領土縱深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與日軍形成拉鋸,讓其深陷戰爭的泥潭之中,從而牽制了日軍大量的兵力。

與此同時,日本還惹了一個他惹不起的強大對手——美國。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快速投入到戰爭中來,以極快的速度開始爆兵。在太平洋戰爭上,美軍憑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和後勤補給,極大的消耗了日本的軍力。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送給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玉碎”級的慘敗,使得日軍快速減員。

所以,到二戰後期,隨著國內戰爭資源的快速耗竭,以及戰場上可怕的減員速度。日軍在各條戰線上再無力發起有效的攻勢,而這也是日軍兵力捉襟見肘的主要原因。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雪松:歐洲才多大面積?德國就是把挪威,法國,奧地利,比利時,阿爾巴尼亞全佔了才多大面積?日本就不同了,首先在中國就得屯兵抵禦中國抗日軍隊,其次日軍侵略東南亞,澳大利亞又需龐大軍隊,最後與美國抗衡才走向衰敗。日本海軍空軍曾經的不可一世被徹底覆滅。


雪松127947852



題主的提問太奇葩了!

二戰後期的德國兵源嚴重短缺,連小孩都上戰場了,德國人口沒有日本多,而且本土早已成為戰場,面對的敵人又比日本的敵人強大得多,兵源短缺的問題怎麼可能沒有日本嚴重?

看看圖片吧!希特勒,戈培爾都親自披掛上陣騙小孩去送死了,納粹德國當時有多慘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