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會改變大腦結構

搖滾界有這麼一句話,鼓手總是樂隊中被遺忘的那位成員。畢竟,架子鼓沒有吉他那麼刺激,也沒有貝斯那麼撩人,更沒有麥克風那麼引人注目。有趣的是,這種忽視鼓手的傾向甚至延伸到了科學研究領域。不知為何,學術界完全沒有關於打鼓如何影響大腦結構和活動的研究。

考慮到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失誤,來自德國波鴻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組經驗豐富的鼓手的大腦。他們發現,打鼓的確會改變一個人的大腦結構。鼓手大腦的運動區域能更有效地組織起來,而且,鼓手的大腦似乎比正常人的大腦兩半球之間的連接纖維更少但也更厚。這些觀察結果從神經學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有經驗的鼓手能夠以一種新手不可能實現的方式協調雙手動作。

該研究的作者,莎拉·弗里德里希在一份新聞稿中解釋說道:“人們早就知道,演奏樂器可以通過神經整形過程來改變大腦,但以前沒有人專門研究過鼓手。”。研究負責人勞拉·施拉夫克博士評論道:“大多數人只能用一隻手完成精細的運動任務,同時用兩隻手演奏不同的節奏則會出問題,但鼓手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研究階段,一個由20名專業鼓手組成的小組,每人平均有17年的鼓手經驗和每週練習超過10小時的習慣,被聚集起來觀察。研究人員想要觀察每名鼓手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所以每名鼓手都被要求完成一個擊鼓測試,然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接下來,將這些腦部掃描結果與24名非音樂家對照組參與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結果進行比較。

對兩組核磁共振掃描的分析顯示,鼓手的大腦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連接大腦兩個半球的胼胝體,這個區域的連接纖維比正常人的少但也更厚,這使鼓手能夠比其他人更快地在兩側之間來回傳遞信息。事實上,研究人員注意到鼓手大腦中的連接纖維越厚,他們在實驗中的擊鼓測試中得分就越高。

研究還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鼓手在執行運動任務時的大腦活動較少。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一個老鼓手的大腦能更有效地組織和連接,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能量。

本文譯自 studyfinds,由譯者 Lough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