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資者保護】理性投資私募 謹記 “認購三段論”

作者: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星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楊玲

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私募基金已經成為了眾多高淨值人士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截止2019年6月,私募基金規模達13.28萬億,其中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達2.33萬億。

私募壯大的背後是,是品類和風格的多元化,進而帶來選擇困難,難免有一些投資者在挑選中“業績唯上”,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導致承受了不必要的風險。本文提出“認購三段論”,以幫助大家理性投資私募。

一、投前:評估摸底

1.投前要評估自身風險偏好,選擇適合的策略產品

投資私募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應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才能成為合格投資者。

此外,投資於單隻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 100 萬元,且符合如下標準:(一)機構:淨資產不低於 1000 萬元;(二)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 300 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 50 萬元。

瞭解目標產品的收益風險特徵,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策略產品。投資策略、投資範圍、投資限制、預警止損要求、投資策略等,決定了私募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一般來說,高收益的產品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需要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匹配。

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策略多種多樣,投資者要在購買前詳細詢問具體情況,常見的策略有:股票(多頭/多空)策略、事件驅動、債券策略、管理期貨(CTA)、相對價值、組合基金、宏觀對沖。

其中,股票策略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策略;管理期貨、相對價值策略通常會採用量化的方式進行選股,屬於中等風險、中等收益;債券策略收益空間較小,風險也較低;宏觀對沖策略會根據對宏觀經濟的判斷在大類資產當中進行配置;事件驅動策略常見的有併購重組、定增、打新等。

2.投前要摸清私募管理人的“底細”

投資前,還需要查詢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否登記、是否受到過行政處罰或異常提示,全面瞭解公司背景。

法規要求,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應向中國基金業協會申請登記。投資者可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http://www.amac.org.cn/)“信息公示”處查詢,並且應特別關注異常情況,比如管理人是否受到過行政處罰、是否存在未按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等情況;以及提示事項,如管理規模為零或實繳資本較少等。

此外,協會網站還會公示管理人的員工人數、法定代表人履歷、公司網站、過往產品等信息。可根據這些信息,進一步判斷管理人是否具有專業背景,評估其綜合實力。

二、投中:警惕套路

1.警惕管理人將登記備案等同於監管部門信用背書

一些私募機構在產品推介過程中,會將在登記備案作為宣傳點。

投資者需要知道的是:登記備案不是行政許可,不構成對管理人投資能力、持續合規情況的認可,不作為對基金財產安全的保證。因為對於管理人所提供的登記備案信息,基金業協會不進行實質性事前審查。私募基金備案也不是行政審批,投資者仍然要對基金產品的收益風險特徵進行了解。

2.警惕管理人將產品託管作為業績安全性背書

一些私募機構在產品推介過程中,也會將產品託管作為亮點之一

投資者需要知道的是:託管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基金財產的獨立和安全,但並不意味著基金投資風險的降低或者收益的保證。

根據要求,私募投資基金可以託管也可不託管,但需明確保障投資基金財產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糾紛解決機制。基金託管的作用是:

(1)防止基金財產挪作他用,保障基金資產安全;(2)對基金管理人的投資運作進行監督,促使其按照要求運作基金資產;(3)對基金資產進行會計複核和淨值複核,保證基金份額淨值和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準確性。

3.認真閱讀基金合同等相關文件

基金合同及說明書當中列明瞭產品的基本要素信息,投資者應當重點關注基金的

開放頻率、認購贖回規則、費用收取、瞭解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認真閱讀風險揭示條款

(1)開放頻率及認購贖回規則

私募基金開放頻率一般低於公募基金,且可能存在封閉期,在封閉期內不可以贖回,或者需要交納一定的贖回費用才能贖回,投資者需要關注其流動性與自身資金需求的匹配度。

(2)費用收取

私募基金收取的費用一般包括認購費、固定管理費、浮動業績報酬和贖回費四個部分。認購費一般為1%,固定管理費一般在2%左右,浮動業績報酬一般為超額收益的20%,一般來說在封閉期後不收取贖回費。國內較為常見的浮動業績報酬計提方式分為兩種:

①基金資產高水位。最新的計提基準日基金份額淨值創新高,則按照當日淨值與歷史最高淨值之差作為計算基準計提業績報酬。

②單客戶高水位。在贖回時按照單客戶單筆申購份額贖回日和申購日之間的累計收益為基準計提業績報酬。

三、投後:持續關注

購買基金後,還應持續關注產品定期的信息披露情況,包括業績表現(區間累計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波動率與基準指數的比較情況),以及基金的投向、管理人選擇標的的邏輯及對未來市場的觀點。如果發現管理人出現失聯、跑路、基金財產被挪用等情況時,要向基金業協會或當地證監局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