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多家銀行信用卡降額成投訴熱點

雖然萬眾期待的3·15並沒有如期舉行,可是縱觀2019年金融行業,消費者們對信用卡業務方面的投訴和反饋也是議論紛紛。

尤其是集中在“付費增值業務”、“被分期”、“信用卡降額”、“強行電話推銷”、“信用卡違規催收”方面,更是直戳痛點。

首先從“付費增值業務”來講,針對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的個性服務,是銀行在進行信用卡運營活動的常見操作,其中有些是免費隨卡贈送的福利,有些則需要持卡人付出額外費用或積分換取,也可以稱之為增值服務。

比如銀行為保障持卡人用卡安全,防盜刷等推出的一些包月付費產品,就是常見的增值服務。

有了增值服務的“噱頭”,銀行也就存在利用新功能、新服務的,吸引或誘導不知情的持卡人進行辦理,比如“免還款”“免盜刷極致版”等等。

其次,與“付費增值業務”對應的是,很可能遭遇“被分期”,分期付款是信用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信用卡業務實現盈利的關鍵點。

面對激烈的競爭,如何促進信用卡分期業務,增加分期收入,成為各銀行不得不關注的課題,比如開展分期達標送禮,比如降低分期費用等等。然而在激烈競爭和業績壓力下,部分銀行或業務員,可能存在利用信息不對等的方式,誘導持卡人辦理並不熟悉的分期業務。

這樣一來,信用卡“被分期”成為投訴大戶也就不奇怪了。比如刷取了一個價值1萬元的包包,銀行會將這個金額“自動分期”,從而收取手續費。

至於“強行電話推銷”主要指的是“信用卡分期推薦”、“保險推銷”、“優惠活動”等等,頻率和時間點,讓很多消費者感到無力。

最後重點要提的就是“信用卡違規催收”和“信用卡降額”這兩點。

先說一下“信用卡違規催收”,這個問題想必不用多解釋了,最開始的確是銀行人員催收,但是超過90天之後,銀行會將一些客戶案件,移交給三方催收,給對方“要賬”催收的權利,不能說完全合規,也許會出現給無關債務的三方致電、違規加微信、非工作時間催收、虛假承諾、法律條文恐嚇等等,關於這些投訴案件,在各類投訴平臺上不少見。

這種施壓的方法和強度有待商榷,是否只代表了債權一方的權利,沒有從債務方的感受出發。這些問題,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回答,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平衡,讓銀行和債務方能夠以平等的姿態協商和解決。

最後要說的是持卡人最關心的信用卡“被降額”的問題了。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如果一些消費者依賴信用卡,用於日常生活的開銷,但是面臨銀行的降額,也許等待的就是逾期問題。近期各大投訴平臺就有不少持卡人投訴在疫情期間信用卡突然被降額的問題了。

針對降額情況,有媒體分別致電浦發、中信、平安三家銀行信用卡中心瞭解情況。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員介紹,該行信用卡的額度調整,是系統根據用戶以往用卡、還款情況和徵信狀況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綜合評分不足,系統就會對卡片額度進行相應調整,和疫情期間用戶收入多寡無關,用卡頻率偏低也“不一定”會影響額度。

降額後還可恢復。該客服人員稱,建議用戶保持多元化消費,比如在商場、超市、餐飲、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中儘可能多用,同時保持良好還款,不要出現逾期。對於調整頻率,該客服人員表示,系統會根據上述幾個參數隨時自動審核,達到標準就自動降了。

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員稱,該行也是由系統24小時實時監控測評,會根據持卡消費、還款情況、資信等綜合評估,一旦綜合評分不足或有風險,系統會自動採取風險管控措施,可能會降額或停卡。對於滿足了幾個參數,評分是否會實時上升並恢復額度,其表示“不能確定”。

因為個人徵信信息在央行和銀行間聯網可查,浦發銀行信用卡客服中心人士還提到,如果查到用戶在他行有逾期,也可能會影響用戶卡片綜合評分,進而被降額。

降額的另一面,是部分發卡行前期為了市場份額放低門檻,甚至不顧用戶的實際情況予以高額授信。

分析人士表示,從降額話題中,也應對近幾年信用卡業務的粗獷式發展進行一些反思,尤其在“多頭授信”、“重複授信”方面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的。多頭授信讓持卡人實際可使用的綜合授信額度遠超出其可能的還款能力,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持卡人在發生透支後無力還款,勢必將導致銀行資金面臨著損失的風險。

另外對於降額後持卡人提出恢復額度的訴求,銀行人士認為用戶如果反饋,銀行會讓對方提供幾筆疑似異常交易的憑證,然後反饋到後臺,審核通過的話,用戶可再嘗試申請恢復額度。該人士稱,用卡不規範、整體負債高、徵信有“汙點”等都可能導致用戶卡片綜合評分下降,每個客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據央行近日公佈的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情況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數量共計7.46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3張,同比增長8.36%。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33萬元,授信使用率43.70%;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42.66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0.98%。

【315】多家銀行信用卡降額成投訴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