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前陣子看了一部穿越劇,名字叫《唐磚》,不得不說作為娛樂電視劇來講,還是很有幾分趣味的,其中讓我覺得有興致的是李世民與李承乾這一對父子,從最初的父慈子孝,走上了對立面,歷史上雖然不是因為一個女子,但是也很有幾分無奈的呢。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在玄武門事變中,果斷斬殺手足的李世民,在對待自己兒子謀逆這件事上,是怎麼做滴呢?歷史上的李承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少年太子的意氣風發

在唐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候,長孫皇后生下長子李承乾。

李承乾,據說是生於承乾殿,故此得名,但是這兩個字用在人名中,可是有大意義的呢,寓意是:承乾者,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所以後人推斷,這名字可能是唐高祖李淵親自賜名,這名字就很有幾分深意了,但是也正可能是這名字的由來,也預示了以後的波折和風雲。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但是此時的李承乾可以說是剛剛出生,滿載著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喜愛,還不及滿歲便被封為恆山王。

這在當時算是一件很榮耀的事了,在古代的皇子大多數成年才開始封王,但是這一位還在襁褓中就得到了恆山王這麼一個稱號。

等到李世民登基的時候,這位才8歲的皇子正式被冊封為太子,這時候他身邊都是些什麼人呢,一起來看一下,來自舅舅長孫無忌家的伴讀和功曹,陸德明與孔穎達兩位儒學大師教導,真心是才8歲就開始了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的太子生涯。

那時候的史書是怎麼評價的呢?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聰慧到無與倫比,機智而又帥氣,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如是云云,這些詞都可以用在他一個人身上。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而且當時的李承乾可以說是正宮嫡子,而且還是長子,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太子,地位基本是無可撼動的。

在當時李承乾還相對的年少,那麼難免有個三災六難身體不適的時候,而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這麼一位皇帝,請道士為自己的兒子祈福,在李承乾病癒之後,更是建了多個寺廟,招了幾千的出家人,可見一片慈父之心了。

這時候的李承乾,也很是給自己的爸媽長臉,李世民多次巡遊,太子監國,當時的李承乾不過十一二歲,可見李世民對這位兒子的磨鍊和信賴。而當時的太子也備受朝臣的好評,可以說是一片五星。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宿命中的兄弟相殺

前期的李承乾,無疑是太子的不二之選,更是備受李世民、長孫皇后以及朝臣的喜愛,但是在下面的弟弟長大之後,那麼這競爭似乎不可避免,這也是歷代皇子的宿命。

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就這麼出現在朝臣的眼中。

史書記載這一位皇子是“聰敏絕倫”,按理說這些讚美的詞已經用過一次了,那麼這一次是不是換一個,但是朝臣們似乎絲毫不知道忌諱,就這麼堂而皇之的拿出來讚美這位李泰皇子。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而李泰也確實很有些能耐,主持編寫了一本書,很是讓李世民喜愛,於是鋪天蓋地的賞賜就這麼下來了,而且還超出了太子的份例。雖然李世民最後取消了對太子的份例限制,但是李承乾想來心底依舊是不痛快的。

於是這位皇次子就有些心大了,覺得自己在朝臣的評價上並不比自己的大哥差,而且父親對自己也是很喜愛,自己也是中宮皇后生的,那麼自己為什麼不能是太子呢?

於是兄弟之間的矛盾愈發的嚴重,直到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地位不斷的收到挑釁,進而對自己的弟弟李泰暗下殺手。當然這次暗殺無疑是失敗了。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那麼這兄弟倆私下的動作,李世民知道不知道呢?我覺得是知道的。但是當時的李承乾患了足疾,就是腿腳有毛病了,而作為自己從下倍加喜愛的喜愛的兒子,李世民是從心底偏袒的,所以可能也意識到朝臣對太子有微詞,或者意識到次子心有些大了,於是把魏徵給李承乾派去做太子太師。

這可說是在太子李承乾的陣營中放了一尊大神,進而也是在告訴朝臣和自己的其餘兒子,李承乾就是太子,就是既定的儲君,不可能更改。

不得不說李世民對自己的長子,很是寵愛。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太子府的波濤暗湧

那麼指的一說的是在李承乾足疾之後,那麼難免是有些慌張,畢竟有殘疾的皇子,想要繼承大統,這在歷史上是很少的,雖然李世民當眾說過,及時自己的兒子腿腳不好,但是各項能力都不錯,不會廢除太子。

但是李承乾依舊心情很抑鬱,可以說是陰沉不定,那麼難免做事有些出格,比如沉迷女色,而李世民為了挽救這個兒子,將很多的朝臣送去太子府,目的是給兒子提提醒,注意一下言行舉止。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但是這些朝臣也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可以說是強硬的干涉太子李承乾的事,強硬到什麼程度呢,相當於:你不聽我的,你就有問題,你就不適合當太子。

這可以說是把李承乾逼迫的有幾分叛逆了,尤其是這些大臣還打著李世民的旗號,那麼李承乾自然是會心底對這些臣子不滿,對自己的父親不滿。

至此,可以說是父子關係已經很是緊張了。可以用波濤洶湧來形容。

父子反目,開闢謀反而未殺的先河

因為種種的鋪墊,從太子府內那些明裡勸解太子,實則很有些挑撥父子關係的人開始,到暗殺李泰失敗,每一件事都讓父子關係有些不融洽。

雖然至此李世民對自己的兒子依舊給予厚望,但是此刻的李承乾已經開始謀劃造反的事,然而還沒開始,就被手下人舉報,被李世民給幽禁別室。而從犯可以說是全部誅殺。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雖然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可以說是胎死腹中,但是李世民對如何對待自己這兒子,很是頭疼。

毫無疑問,他不忍心殺了自己一直寵愛的兒子,自己心底認可的太子,但是兒子這錯誤又實在是太大了。

於是這位馬上皇帝,在糾結許久之後,招群臣朝堂商議,怎麼處置太子。

從《唐磚》看歷史上李世民與李承乾關係如何,造反的緣由是什麼?

這件事可以說是做的很明顯,歷代謀逆只有死路一條,而這商議顯然是不想殺,於是某位聰慧的官員直接進言:“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這句話意思就是你作為一個父親,能讓他活著就可以了。

所以李世民很是聽從諫言,把李承乾貶為庶民,流放黔州,可就是這位流放的太子死去之後,依舊讓李世民霸朝,並接回來以國公之禮安葬。

總結: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斬殺兄弟,固然是帶了幾分血腥,而整個大唐的江山可以說是大半是由他打下來的,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對待自己兒子的事情上,也就帶了滿滿的溫情和無奈。真是印證了“虎毒不食子”,也可以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