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西夏為何能夠在遼、宋和金國的夾縫中生存那麼長時間?

騎蝸牛走高速


西夏是歷史上由党項人建立的一箇中國西北部的政權,歷經十帝。在立國的189年中,見證了遼、北宋的滅亡,建國初期,相對與遼、宋而言,西夏的國土面積是最小的,金滅遼之後,西夏依然堅強的存活了下來。我覺得,西夏能夠在遼、宋、金國的夾縫中生存那麼長時間,一方面除了與西夏本身的軍事力量有關以外,另一方面這與西夏的“結弱抗強,自強相抗”的外交政策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其一,西夏以武立國,也以武立國

相比起遼、宋,西夏的國土面積可以說是非常小的,在政治上也經常處於劣勢。宋與遼結盟是“兄弟之盟”,而宋夏結盟或者遼夏結盟卻是有著“君臣之分”,可以說西夏與這些政權關係的本質都逃不出附庸的主基調。西夏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這麼多年,與其比較強大的軍備力量有著莫大的關係。


西夏存在的189年間,戰爭的年代多於和平年代,全民皆兵成為常態,李元昊時期,全國可以上戰場的人數達到了50萬。同時,這些軍人驍勇善戰,擁有的兵種種類較多,例如:步跋子、弓弩兵、鐵鷂子等特殊兵種。並且,西夏的君主十分重視軍備建設,在對外戰爭中獲得的資金都投入到軍事之中,而不是投入到國家的自身建設需求上。

其戰鬥力在與遼、宋的戰爭中也具體的體現出來:在與宋朝的三川口之戰、定川之戰等戰役中多次取得勝利;遼興宗親自帶領10萬大軍討伐西夏也被打得大敗而歸;而後面與金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沒有讓金佔了便宜。這些都與西夏的軍備力量有著極大的關係。

其二,西夏的存在有利於平衡政治格局

西夏建立初期,遼、宋在政治上更為接近。對於宋而言,遼、夏都是“夷狄”,但是由於西夏立國之前曾長期先後向五代諸朝稱臣,而在唐代管理夏州的節度使由於有功而賜李姓,曾作為中原政權的一部分,所以宋朝的學者大多認為西夏是一種非法政治實體,而不是割據一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從宋朝學者對於西夏的評價就足以看出:

夫元昊,國之仇賊,而北榮之姻親也。——劉敞

我們上面分析到西夏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足以同宋、遼、金打戰,保衛國家的力量是有的。而此時的形勢下,又沒有出現一個政權能夠足以統一這些政權,打又不過,那就以西夏作為緩和點,來平衡這種政治局面。這就使得西夏的外交政策有了遊刃的餘地。

“中國大地上實際缺少一個足以號召各民族走向政治上大一統的核心力量。”——王天順《西夏與周邊各族地緣關係亂述》

“結弱抗強,自強相抗”的外交政策

由於西夏特殊的政治環境,國家雖然軍事上比較強,但是如果想要佔領中原想來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的,所以它想要生存,只能採取攀附的外交政策,在戰爭中謀求紅利,以維持自身的物資需求,給自身發展奪取時間。

  • 臣遼抗宋,金夏結盟抗衡蒙軍的“結弱抗強”外交政策。西夏建立之前,党項曾是唐朝夏州節度使,後唐滅割據一方;隨著北宋建立,與遼呈南北之勢,此時夏州李氏為了求生存,在權衡利弊之後,向遼稱臣,合力制宋,使得西下的農業、商業以及軍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之後又向宋朝“稱臣請封”建立西夏,穩固了政權。之後在蒙古大軍的鐵騎之下,金、夏結盟以求抗衡蒙,但是夏朝經歷了六次被蒙攻打的情況下,之前外交帶來的資本累計已被耗盡,最終被滅。


  • 在遼、宋、金不斷變化的力量格局中謀取戰爭紅利來強大自身。西夏建立初始,向宋稱臣“進表請封”以求獲得穩定的物資輸入,在戰爭中打敗遼、宋後獲得了外交主動權,特別是看到了宋朝軍事上的弱點以及積極求和的態度之後,常常毀掉合約向北宋發起進攻,以此獲得歲幣,來強大自身。金滅遼之後,金、夏結盟,在金入侵宋朝時乘機攻打陝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了最大的紅利。
宋夏戰和交錯,最明顯的就是宋朝為求和平向夏上交大量的歲幣、物資,但是夏也沒有因為宋的求和而長期休戰,反而使得了夏在一次次的戰爭中收穫了物資來強大自身。可以說,西夏在這些政權中存留時間那麼久並逐漸強大與其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外交紅利有著莫大關係。

小結

自古以來皆“弱國無外交”,試想如果西夏一開始就沒有能夠與遼、宋抗衡的軍備力量,那是不是被吞併是很快的事情?之後,西夏統治者又巧妙的借用局勢之變獲取戰爭紅利來強大、壯大自身,使得西夏能夠在這麼多的政權中留有一席之地。但是在絕對的軍事力量打擊下,這些外交政策又顯得十分的蒼白與無力,最終在被動的聯盟中走向了滅亡。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兩宋時期,西夏為何能夠在遼、宋、金的夾縫中生存那麼長時間?我認為題目中“夾縫"這個詞就包含了問題的答案,西夏正因為在遼、宋、金幾大板塊的對撞中閃轉騰挪,靈活應對,採取了遇弱征服,遇強則臣服的策略很好地保全了自己,得以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具體分析如下。

一、與宋的關係。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北宋初,党項酋長李繼遷對宋時叛時降,征戰不斷。其子德明繼位後,由於對宋長期用兵,國力消耗較大,於是與宋議和稱臣,受封西平王,致力於內部發展。公元1032年,李元昊繼位,李元昊是党項族的傑出人物,西夏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勇敢善戰,西夏在他領導下改革內政,國力提升。於公元1038年稱帝,宋朝不承認其帝位,齷齪不斷,夏宋戰爭不可避免,此後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等四大戰役,大敗宋軍。西夏雖然取得軍事勝利,但戰爭耗費較大,人民厭惡戰爭,加之宋朝邊境封鎖貿易,種種壓力下,又同宋朝議和,李元昊取消帝號,宋朝冊封其為夏國主。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宋夏和平相處。戰爭與議和兩手準備,有利就打,形勢不利就議和臣服。

二、與遼的關係。也是結盟議和與攻伐交替,早在李繼遷時期,西夏與遼就結成掎角之勢,共同對付宋朝,李德明時期,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獨立自主。李元昊時代,國力較強,曾在1044年的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擊敗宋與遼,西夏一時大盛。李元昊死後,宋神宗五路大軍攻夏,勝少敗多,遼興宗也再度攻打西夏,西夏向遼稱臣。對外就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

三、西夏能夠在夾縫中長期生存的原因還有一個,西夏國地處西北,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遼與宋,金與遼,金與宋之間的攻伐不斷,消耗嚴重,變相減輕了對西夏的軍事壓力。

總之,兩宋時期,西夏能夠在遼、宋、金的夾縫中長期生存,與其國家實力和對外策略密不可分,表面上對遼宋金都可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有利就打,遇強就臣服。正所謂,疾風過崗,惟草伏存。一直立國至1227年,才被元朝滅亡。





昨天即歷史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回答這類問題,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家庭內部的打打鬧鬧,是一種必然,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是中華民族融合和進步的一種方式,正是這種互相紛爭和借鑑,才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團結一心的可以傳承五千年的民族大家庭。

而大宋,就是這樣一個有苦痛有光芒有傳奇的民族融合大時期。

基礎知識:

欲瞭解西夏在夾縫中長時間生存的原因,有必要先了解這幾個並立政權的基本情況。

(北宋時期的形勢圖)

宋朝: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趙匡胤稱帝,都城開封;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

遼國: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統治區域主要在我國東北一帶。

西夏國: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統治區域在我國西北一帶。

金國: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東北女真族不堪忍受遼國統治,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稱帝,統治著在我國東北的部分部分。

(南宋時期形勢圖)

從北宋、南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分佈情況來看,西夏是比較尷尬的,處在宋、遼、金、回鶻、吐蕃等政權的包圍中,區域不大,腹背受敵。

原因分析:

天時、地利、人和?西夏的“長壽”秘訣究竟是什麼?

1.宋和遼拉鋸作戰,疲憊不堪,都想回家休息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決心圍攻北漢,遼軍來干涉,太宗堵截了它,滅了北漢政權。後來打到幽州,遼國又派大將干預,高梁河一戰,宋軍大敗,然後一直騷擾宋朝邊境。

公元980年,宋取得雁門關大捷,遼慘敗。

公元989年,宋遼大戰,宋敗,楊業戰死沙場。

。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11月,到河南澶州,宋真宗在寇準的強烈建議下,親自督戰。遼大將蕭達凜戰死,遼軍大敗,元氣大傷。同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和睦相處。

打到20年,敵人都相互認識了,宋、遼統治階級和人民都想好好休息了。

2.西夏於夾縫中強勢崛起,與北宋大戰,互有勝敗,最後,和議共處。

就在宋遼鬥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党項族西平王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雄心勃勃,多次打敗吐蕃和回鶻部落,他父親死後,於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想強迫宋朝承認他的地位,仁宗皇帝不同意,於是,元昊決定攻打宋朝。

而此時的宋,自從公元1004年後,都30多年沒有經歷大規模戰爭,疏於訓練,常常被西夏打敗。

公元1041年,元昊親率大軍進犯渭州,用計謀在六盤山下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

之後,宋和西夏發生多次戰爭,互有勝敗,後來,仁宗皇帝再次啟用韓琦、范仲淹防守邊關,部隊戰鬥力大增,西夏才不敢進犯。

公元1044年,宋夏簽約議和,宋正式冊封元昊,元昊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部分內容如下:

元昊對宋稱臣,宋冊封元昊為西夏王;重開沿邊榷場恢復商販往來;宋每年向西夏賜西夏銀72000兩、絹153000匹、茶30000斤,改”歲幣”為“歲賜”。

此後,北宋內憂不斷,民族之間還要“賜銀”,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社會弊病,財政入不敷出,任由遼和西夏的存在,軍事上根本不敢舉行大規模戰爭。

3.遼國內亂重重,政治腐朽,與西夏大戰,敗後和議。

遼國在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開始由盛到衰,特別是經歷蕭太后的爭權和皇太叔之亂後,遼國大勢已去,統治內部已經非常腐朽。

公元1044年,夏遼之間的長期摩擦升級,戰事一觸即發。五月,遼興宗屯兵十萬在西夏邊境,隨後進入西夏境內掠奪。西夏在東部邊境部署兵力隨時準備迎戰。

十月,遼興宗統兵十萬分三路進攻。夏軍大敗,退回賀蘭山,元昊借請罪之機採取緩兵之計,最後遼軍大敗潰逃,死傷無數,遼興宗逃脫,元昊大勝。

從此遼興宗已經無力消滅西夏,兩國便開始議和,戰爭結束。

到遼國最後一個皇帝天祚時,遼國已經搖搖欲墜。即位後的最初十幾年,他不理朝政,終日打獵釣魚,和金的戰爭也是屢戰屢敗,政治更加腐朽,全國上下離心離德,軍隊毫無鬥志。

4.西夏與宋、遼、金三方結盟,最後慘亡於蒙古鐵蹄。

在遼國的統治後期,東北的女真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反擊遼國的統治。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稱帝,國號大金。即位不久,攻打遼國的黃龍府。

在這段時期,金有雄才大略。為免減小阻力,金國和西夏結盟,雙方一拍即合,互不進攻。

到公元1120年前後,宋金達成“海上之盟”,按照約定,宋收復燕京。公元1121年至1123年,北宋和金國聯合對遼國開展軍事行動。金國將兵非常勇猛,成功地將遼國擊敗趕到了中亞。而宋軍大將童貫以為遼已經不堪一擊了,不想一連吃兩個大敗仗,損兵折將,金軍背信棄義,趁機拿下燕京。

公元1125年,金滅遼,然後,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東京告破,金滅北宋。

(靖康之恥圖)

金國顧及和西夏的盟友關係,沒有馬上對西夏下手,而崛起於漠北的大蒙古國,鐵木真親率大兵,帶六次入侵西夏,鐵木真最後戰死,秘而不宣。蒙古挑撥離間,各種辦法用盡,最後於公元1227年滅亡西夏。

總結:

西夏國的長期存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不是偶然 。

從公元1038年到公元1227年,西夏存國189年,歷經十位皇帝而亡。西夏的存在好像是其他幾方政權的姑息,其實不然。這個偶然裡面有必然。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林立,北宋實現不了統一,那麼,幾個政權並立互相牽制,形成鼎立局面,是最好的結果,也是那段歷史的必然選擇。

而且,西夏和宋、遼的結盟,都是通過戰爭,靠實力實現的,哪怕最後,強大的蒙古鐵騎進攻了六次,才滅亡西夏,都不算是取巧。

西夏在我國西北的土地上,創造了一段空前的傳奇,演繹了一段近200年絕處逢生的歷史風雲。

(以上回答,但願對您有幫助,如有不同看法請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遼史》《金史》。


武哥說文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尤其是動亂時代,很典型就是弱肉強食,小國根本無法生存的,因此才被周圍的強國逐步吞併。一千年前,在中國西北的歷史版圖上,就有一顆璀璨的新星,它便是西夏小王朝。西夏沒有遼的廣闊國土,沒有金的凌厲鋒芒,更沒有宋的豐饒殷實。這個割據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四面被4大強國包圍環繞,但卻還能存活近200年不倒!是什麼原因,西夏能在強鄰環伺中,堅持了近兩個世紀呢?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初期,党項羌開始崛起,史書上說:“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臨吐渾,有地三千餘里”。後來通過兼併,党項羌形成了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個部落,其中拓跋氏最為強大。

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坐大,党項羌作為藩鎮的一支,卻一直是唐朝聽話的小弟。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唐朝還賜封党項軍隊為定難軍,統領夏、綏、銀、宥、靜五州,這是党項發跡的開始。

當我們打開地圖,你能很清楚的看到,西夏佔據甘肅陝西內蒙一帶,很是狹小。而周邊四大強國環繞,北邊是蒙古,東邊先是遼國,後來是金國,西邊是西遼,南邊是吐蕃和宋,西夏就跟夾心餅乾一樣,被徹底包圍。而西夏絕對是最弱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西夏當時佔據的土地本身就是荒涼的所在,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那都是沙漠地區,十分的貧瘠。主要的經濟是農業,外貿基本被隔斷。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人口也是最少的,根據《中國人口史》記錄,西夏鼎盛時期人口在300萬左右,最低谷的時候只有120萬不到。而周邊的遼國、金國、宋那都是幾千萬上億的人口,就連北方的蒙古人口都比他多,而且蒙古人作戰更為勇猛,可謂豺狼虎豹環伺。

在弱肉強食的當時,為何小小的西夏不僅活的很好,而且還不斷的大敗遼國、金國、宋。而且還逼迫宋朝每年賠款給它歲幣,簡直是不可想象。西夏從立國到滅亡,先後有10位皇帝,國祚有近200年,比周邊的大國都要高,可謂是奇蹟中的奇蹟啊。那麼西夏靠什麼呢?

1.左右逢迎,低調世故

這應該是西夏建國前期成功的一大法寶。西夏的立國是真正在夾縫中求生存,作為一個長時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勢力,党項人一直默默無聞。907年,契丹建國。也在這一年,唐朝崩潰,中原大地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党項的機會來了,但是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還是低調一點好。於是對於走馬燈式的政權,党項開始了走馬燈式的逢迎。

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定難軍)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後來北宋併吞夏州政權,李繼遷舉兵再起。此時他採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並且擴張勢力。並且於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

金朝崛起後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於金朝。金朝包圍西夏的東方與南方,掌握西夏的經濟力,所以夏廷對金朝不敢輕舉妄動,最多隻有小規模的戰事。蒙古崛起後,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生戰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爭中於公元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2.全民皆兵,樂於戰死

西夏人口在300萬左右,軍隊卻有50餘萬。西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即“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這種全民皆兵的狀態保證了西夏的獨立自主。再加上長期在沙漠地區喝風,練就了党項人強健的體魄。縱使不能消滅大國,也休想讓大國隨隨便便消化。

史料記載,党項族“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飢渴,能受辛苦,樂鬥死而恥病終。此中國(宋朝)之民所不能為也。”樂於戰死,恥於病死。這是何等剽悍的民族!

西夏的男人都不願意窩窩囊囊在家老死,病死,都願意打仗戰死,因此,戰場上那是無比的驍勇善戰。而且党項人的復仇意識很強烈,據《舊唐書·党項羌傳》党項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也就是說,你要惹了党項人,那麼他會想方設法,不惜蓬頭垢面、吃糠咽菜也一定要殺了你。所以,党項人能夠立國200年,靠的就是不怕死,靠的就是這種狼性。

3.位置優越,獨享天險

西夏能存在如此長的時間也不單單在於党項人很能打。西夏的國土地形有高山黃河作為險阻,戈壁沙漠作為隔絕。想進攻西夏的對手,難以解決要命的軍隊後勤問題。

黃河百害,唯利一套,西夏佔據黃河前套。青唐產甲,鹽池產鹽,牧場產馬,完全保證了自給。

西夏的國土,東西長而南北狹窄,對付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可以集中兵力防範東方的進攻,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來,利用地形的便利產生“局部優勢”。

小國西夏被4大強國包圍,最終被蒙古人成功的滅了!

蒙古打殘金國之後,金國自己沒有力量威脅蒙古,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蒙古可以集中力量打擊西夏。這是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沒有的外部條件--集中力量打擊西夏。蒙古人有滅亡他國的嗜好。西夏雖然窮酸,但是蒙古人為了滅亡西夏,鍥而不捨,不滅西夏誓不罷休。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滅國無數,但偏偏碰到西夏這塊難啃的骨頭,六次征伐,整整22年,死傷了無數“草原雄鷹”,自己還中箭負傷,卻到死也沒親眼看到西夏滅國。

1127年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溘然長逝。一個月後,他最“關心”的西夏王朝滅亡。西夏亡國後,皇族被屠,文化被滅。為了徹底抹去西夏的存在,蒙古將這片故地稱為“寧夏”,即“安定西夏”。至此,這個崛起於1038年的党項族政權,在經歷了近200年的風雨後,終於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且西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被久久遺忘,甚至《二十四史》裡都沒有它的一席之地。


多爾袞愛新覺羅


各國自有各國的生存之道,西夏能存在如此長的國運,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和党項人的善戰外,我認為還有兩點至關重要。

一、三國鼎立的均勢

遼、宋、夏,和金、宋、夏分立對峙,其實也是一段三國鼎立的格局。

既然出現三國分立的局面,很多程度就是一種勢力均衡或相互相互制衡造成。

這在遼宋夏對立時體現的十分明顯。

北宋北伐契丹失敗,契丹南下也最終以和談收尾。西夏從北宋統治下獨立,北宋多次用兵也失敗,遼夏戰爭雙方也各有勝負。

從實力上來說,在一定的時期內,任何一國都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消滅另一國,這是實力均勢造成的。

而當三國分立局面徹底形成時,再想去打破就更難了,因為一國可能同時面對兩個敵人。

二、西夏靈活的外交政策

這在西夏獨立之初體現的尤為明顯。

從李繼遷時代開始,党項人對北宋是時叛時附,打不過時就投降歸順,有點實力時就反叛提要求,北宋的優柔寡斷和“以夷制夷”政策,促使西夏一步步壯大。

到李元昊時也是如此,他實行依遼抗宋的政策,主動對遼稱臣,換取遼國的支持。而遼國也充分利用西夏,挾夏詐宋,這使得北宋時刻擔心裡面受敵。

在外交上,北宋被束縛了手腳,加之那些仁義倫理,使得北宋不敢撕毀訂立的和議,一面背上背信棄義的惡名。

但是西夏和遼國對立所謂的和議可沒有這些包袱,想毀約就毀約,想重訂新約就付諸行動。

如遼國曾挾夏詐宋,迫使北宋重訂澶淵之盟的條件,再次增加歲幣,史稱“慶曆增幣”。

李元昊更是反覆無常。

當西夏和遼國出現裂痕,第一次遼夏戰爭爆發時,李元昊立刻和北宋議和,擺脫裡面對敵的困境,而面對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機會,北宋最終選擇兩不相幫的和稀泥政策,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

在整個兩宋時期,宋代的外交都是一塌糊塗的,比之西夏差遠了。

北宋曾有河湟拓邊的行動,效法漢代斷匈奴右臂的行為,在西北動手,消滅西夏。這個戰略幾進成功,西夏被打的離滅國不遠,但是由於北宋聯金抗遼,滅遼後引來了金,打破了均衡,遼宋夏並立的局面很快又被金宋夏並立的局面取代。


微史春秋


党項族在北宋初年並不興旺.宋朝過去主要對外戰略擺在與遼國對峙的河北防線.在西北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以吐蕃制衡党項的發展.党項在宋初三代帝王時期均向宋朝稱臣.

至宋仁宗時期,党項族領袖李元昊勵精圖治,一方面與遼國和親,一方面加強軍事建設反叛宋朝.在取得連續幾次戰役的勝利(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以及在遼國聲稱即將南下侵宋的情況下.宋朝不得不在腹背受敵的可能性下與西夏議和.

隨後李元昊先後與遼、吐蕃輪番開戰.於1038年定都興慶府(史稱“興慶立國”)

後來西夏與北宋屢次交戰,北宋逐步取得優勢與主動權.西夏喪師失地,被迫向北宋和遼國雙雙稱臣,但是由於西夏自身生產力低下,國內民眾與統治階級矛盾尖銳,西夏又不得不時常與北宋開戰,來轉移內部矛盾.北宋也由於與遼國自澶淵之盟後長期處於和平狀態,為了解決冗兵問題,也不希望西北存在一個常常上門挑釁的鄰居,於是自宋仁宗之後,宋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代皇帝都十分重視對西夏的戰略部署與軍事打擊.

到夏崇宗時期,北宋滅亡.南宋、遼國與西夏不再接壤.而金朝因為長期與南宋處於戰爭狀態.無暇顧及西夏.因此金夏基本上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且由於中原戰亂,大量人口與優秀人才流入西夏.西夏此時國力與經濟開始好轉並在夏仁宗時代達到頂峰.但由於和平時期武備鬆弛,最終西夏為成吉思汗所滅.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雖然1038年由李元昊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帝位長期不為他國承認.在外交上不被宋遼承認(宋遼則通過澶淵之盟相互承認了對方的合法地位),為了換取喘息之機西夏不得不對宋遼稱臣.而且歷史上西夏皇帝也基本沒有享受過他國的稱臣,在當時的東亞各國的國際地位僅比朝鮮略高.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正是因為夾縫,西夏才能存在。正是宋、遼、金給了西夏存在的機會,西夏原不過宋時一個藩鎮而已,北宋本來就可以將它滅掉,但西夏向遼求援,遼為了保證自己利益,不讓北宋做大北上,肯定幫西夏了。

另外,西夏雖小,但國主李氏家族在那裡經營的時間長久,勢力大,當時民風彪悍,軍事戰力還行,至少可以在一程度上自守,加之能找到外援,自然就獨立存在了。

後來遼衰落了,遼征服的女真獨立出金國,西夏夾在中間,就形成一個穩定的局面,它可以在宋、遼、金之間從容切換聯盟。關鍵是宋、遼、金實力在相當長時間內誰也吃不了誰,西夏投誰,誰就更強一些。

所以說夾縫有時也是好事情,多國並立反而能給小國生存機會。最怕一股獨大,那樣小國就玩完了。


彭長虎


用簡單的詞語來表達就是,制衡與均衡。因為任何任何一個國家強大,都是對另外一個的威脅。如果宋強大,滅了遼。那麼下一個肯定是西夏,反之亦然。所以當自己不夠強大,只能聯合另外一個弱的對抗強的。做到勢均力敵。這就是西夏為何存在這麼久的原因。


Xiao胖2


三足鼎立

遼朝刻意庇護,籌碼制衡,

宋朝武力較弱,有心無力,

吐蕃四分五裂,自顧不暇,


讀閒書的小角色


兩宋時期,西夏被宋、遼、金所圍困,李元昊為了生存之道,保存實行,實行與各國訂立和盟,友好相處,實際上他野心很大,也想侵犯宋朝,但屢被打敗,只能在宋、遼、金三國夾縫中求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