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用的書――課本;三個不捨的原因

最有用的書是你一路上讀過的課本。

多年前,我們即將高中畢業。當時我在一所私立完全寄宿制中學讀書,寄宿制學校比走讀學校管理更沉悶,所以,當時間到了一個點的時候,反抗也就更激烈。高考前夕,等到晚上12點的時候,只聽見外面“叭擦”“叭擦”一聲聲傳來,是砸暖壺的聲音。整個宿舍沒有睡著的,於是就悄悄談論起來:“哎,要不咱們也把暖壺砸了吧”“幹嘛呀!好好的東西拿回家去還能用”“說不定帶回去的路上就碎了,還不如砸了呢,也出出我的一口惡氣,表達一下我的憤慨”“哈哈哈……”

這還不算,第二天早上出門,地上白花花一片,猛一看還以為是下雪了。仔細辨認才看出來那是撕得碎碎的紙,一條條的細得很。電視劇裡面那滿含幽怨的冷宮棄妃能做到的大概也就這個程度了吧。

撕書,可能是當時的我們能選擇的最無害的一種發洩方式了。但是沒有人在當時就意識到其實這是損失最大的一種方式。

如果當時我們選擇在操場狂奔20圈,在宿舍酣睡一整天,或者是在教室放聲高歌一曲,效果也未必不如撕書。

除了撕書,我們折騰書的另一種方式是賣書。雖然學校束縛了我們,然而我們又不能把學校怎麼樣,況且,在這中間還有我們的老師。於是,書就成了萬惡之源。賣了書好像就能把三年來受過的各種“折磨”與“煎熬”一併報復回去。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變化了。有一天,我突然需要找出曾經用過的練習冊,翻箱倒櫃終於找到的時候內心突然特別平靜,也特別慶幸沒有把它丟棄。再過了幾年,我又一次需要舊書,需要高中三年的課本和練習冊,後來如願找到了,不得不說,當時內心感到欣喜若狂。不單單是為書,也為沒有丟棄。

之所以說最好的書是一路上讀過的課本,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們的知識儲備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通過十幾年的課本奠定的

回顧讀書時期的付出與獲得,不難發現,那是一段實實在在的時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在那個時期學到的知識後來會貫穿於我們的整個人生之中。

剛走入社會的畢業生們在學校與社會、課堂與工作之間還沒有實現完好的對接,又一時找不到將二者鏈接起來的方法。於是就抱怨在學校學的和社會需要的完全是兩碼事,甚至有人發出了“讀書無用”的感慨。

對這個問題,一方面,參加工作後,社會性活動對人提出的要求自然不像學校那麼單一、清晰。而且,還有諸如人情世故、運氣等元素在其中綜合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前面所述的背景之下,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好做成什麼事,工作內容是最重要的。按照準備處理――想辦法解決――具體實施這個過程來說,需要涉及到你的思維方式、專業能力等。而這幾個方面都離不開你接受過的教育,離不開教育的載體――課本。

第二、課本是經典的老頑固,是永遠的後援。

經典知識可能也會有被淘汰的一天,但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可能終我們一生,也就遇上一兩次這樣的情況罷了。

課本的經典性加上我們對課本的熟悉程度就造就了課本的實用性和永久性。生活中常常能看見有工作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還把他年少讀書時用過的課本放在自己的工作臺或者辦公桌上。

有時候,書已經翻爛了,裡面的知識也已經早鑄在了腦子裡,但之所以仍要把它帶在身邊,是因為能從書本的存在上感受到一種支持的自信與勇氣。

第三、課本是青春年華的見證,是永遠的回憶。

“課本”這個詞在我們的印象中只適用於端坐教室求學時期所使用的課堂用書。因而,它也就成了伴隨我們從懵懂童年到成年人整個成長過程的重要存在。一年又一年的課本摞在一起,就像我們一年又一年的長大過程。換句話說,課本見證了我們的青春歲月。

每次整理舊物,都要把用過的課本好好整理一遍放在一邊。時間越久,便越對那一本本書有了感情,仿如它們一次比一次更可愛。

因為,我們透過每一本書,回憶起的是當年那個自己

最有用的書――課本;三個不捨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