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特实控人减持分析:股权质押比重高达七成,原转让计划失败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 陈佳鑫

【事件概述】

3月9日晚间,宝莱特(30024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裁燕金元《关于减持股份计划的告知函》,拟于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其所持股份合计不超过58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若以宝莱特3月10日收盘价17.99元计算,燕金元减持584万股预计可套现1.05亿元。

同时发布减持计划的还有公司董事、副总裁、财务总监燕传平,减持合计不超过5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649%。减持公告一出,3月10日,宝莱特收盘价下跌6.64%,盘中几乎逼近跌停。但截至3月11日午盘,宝莱特股价涨停。

最新公告显示,燕金元持有宝莱特33.53%的股权,而其余股东持股皆未超3%,股权相对分散,减持后不存在控制权不稳的情况。

宝莱特实控人减持分析:股权质押比重高达七成,原转让计划失败

【分析解读】

一、股权质押比重高,资金压力大

宝莱特在公告中表示,减持原因为实控人燕金元的个人资金需求。Choice数据显示,燕金元当前质押的股份占其直接持股比例高达71.56%,其大部分股权都进行了质押贷款,资金需求巨大。

Choice显示,当前实控人燕金元尚有11笔质押未到期。按质押日收盘价来计算,质押股份的总市值约为6.72亿元。在实务操作中,创业板的质押率为30%—35%(出质人的股权质押贷款额=质押股票市值*质押率)。若以此质押率估算,实控人燕金元质押所取得的贷款应在2.02亿—2.35亿元之间。

2019年9—11月,多笔质押贷款密集到期,加剧了实控人燕金元的资金压力。2019年9—11月,燕金元到期的质押贷款合计13笔,以上述质押率测算,金额约在1.56亿元—1.82亿元之间。

二、原转让计划搁浅

此前的转让计划搁浅,可能是燕金元此次减持的诱因之一。2018年11月,宝莱特曾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实控人燕金元与华发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拟将其持有公司不低于5%、不超过8%的股权协议转让给华发集团。转让完成后,华发集团成为公司的战略股东。

然而2019年12月,双方却由于涉及具体条款无法达成一致,决定终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

此前拟转让的股权比例(5%—8%)与此次减持的股权比例(4%)接近,终止转让与发布减持计划的时点也十分接近。因此,此次减持很可能是股权转让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减持通常不作为控股股东出售股权的首选,减持举动无疑将影响市场信心,很可能伤害上市公司股价,进一步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3月10日,宝莱特股价收跌6.4%,当天最大跌幅达9.73%。

三、股价上涨与营收增速下滑

数据显示,从2019年12月宣布股权转让终止至今3个月,宝莱特股价上涨幅度达31.99%,特别是疫情期间,受医疗板块带动,宝莱特股价快速攀升。快速上涨的股价,无疑加强了股东减持的动力。

宝莱特实控人减持分析:股权质押比重高达七成,原转让计划失败

从业绩看,Choice数据显示,2017—2019年宝莱特营收增速下滑趋势明显,从2016年的56.19%下降到2019年前三季度的2.04%,2019年的营收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宝莱特实控人减持分析:股权质押比重高达七成,原转让计划失败

这与行业竞争加剧有关。公告显示,宝莱特的主营产品为血液透析设备和监护仪设备,2019年上半年,两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5亿元和1.04亿元,其中血液透析设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而监护仪设备却同比下滑9.56%。

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高速发展,2014—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18.85%,2018年销售规模达5100亿元,吸引大批企业进入,竞争加剧。

当前医疗器械行业的高端市场基本为国外企业垄断,中低端市场则有大量国内企业涌入。监护仪产品的制造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日渐加剧,导致宝莱特监护仪产品收入出现下滑。

短期股价上涨叠加营收增速进一步下滑,再加上资金压力,实控人减持套现也就水到渠成。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