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英語能力強的孩子一定默默地做了

一些了不起的事,讓他們不但能愛上英語學習,還能像搭上火箭一樣快速進步。

同樣一個班裡,有的孩子英語好有的英語差,有的開口脆,發音地道優雅,有的還一口方言腔;一個群裡,有的孩子都能流利地閱讀《哈利·波特》了,有的孩子學了幾年還沒入門。

今天,咱們就結合一些教育專家的理論,來系統地說說英語學習這個事兒,引導孩子高效地習得英語。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一、整體輸入,以意義為核心

1. 聽讀領先

“二語習得論”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輸入是輸出的基礎,要學好一門外語,必須先經過聽、讀去獲得足夠且高質量的語言輸入,而且是有語境有意義的整體輸入。

就像一個蓄水池,只有接進來的水滿了,才能溢出來,才有說、寫的輸出。

聽是聽音會意、聽音辨音的訓練過程,讀則包括拼讀、認讀、朗讀、閱讀(默讀)等不同的技巧,它們是吸收和理解語言的主要途徑。

那麼,聽讀領先具體怎麼操作呢?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對於3、4歲孩子剛開始英語啟蒙時:

  1. 大量的聽力輸入,比如讀英文繪本給孩子聽或放錄音,讓孩子看著繪本聽。
  2. 不用強迫孩子模仿跟讀,一起享受故事閱讀的快樂就好。
  3. 孩子聽得多了,情境對應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跟著模仿出來了,不知不覺就能聽讀並進。
  4. 如果在條件還不成熟時一味逼孩子,可能讓初學英語的孩子退縮、失去興趣。

大孩子的英語啟蒙,可以一開始就採用聽讀並進的方式:

  1. 看標題,看封面,看插圖,瞭解故事大意。
  2. 聽錄音模仿,錄音什麼音什麼調就模仿成什麼音什麼調。
  3. 如果孩子能模仿得標準,然後再讓孩子朗讀;如果有個別音或詞讀不準,可反覆聽錄音矯正,直到發準為止。
  4. 讀準了還不夠,還要熟讀,能夠流利、戲劇化地朗讀出來。

什麼叫做“戲劇化”呢?

呂叔湘先生說:“唸書要熟,必須能一面設身處地地想,嘴裡唸叨kick這個字,不妨提起腳來踢一下,唸到catch這個字不妨伸出手來抓一把,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您不妨設想自己就是那瑟縮街頭的苦孩子。

只有熟讀、有感情地朗讀,才能理解意思,才能形成“語感”,才能“脫口而出”,複述、討論、表演等才不會感到吃力。

PS. 如果沒有讀熟就急著開始下一個故事,孩子到後面會越讀越吃力,越讀越敷衍,沒了成就感,也理解不來故事的意思,很容易沒了興趣。

2. 高質量的聽讀輸入,需要可理解、又沉浸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語言教育學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畢生致力於研究二語習得,並提出了著名的語言輸入假說。他說:

單純地主張輸入是不夠的,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即比你現有的水平要高那麼一點點,而且讓孩子聽得懂、讀得懂(comprehensible)

又能夠忘我地沉浸(即理想輸入還應該既有趣又相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其中時,語言才能產生習得。

也就是說,學習材料的

難度必須適中,同時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且要能理解。

只有知道了故事的意思孩子才會覺得有意思,才有成就感才愛讀,語言才能被“吸入”而不是被“過濾掉”。

那麼,怎麼通過可理解、有意思的情境來幫助孩子感知、理解故事呢?我們拿《典範英語》(1a-L25)Hide and Seek給大家舉個例子。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首先,這個故事寫的是孩子們喜歡且日常玩的捉迷藏遊戲,跟孩子“很相關”,越相關孩子就越能用已知的生活經驗來猜測理解。

同時,它基本上是Can you see me? 的句型,又在重複中有一些小變化。

這樣可預測的重複性故事,能讓孩子很快掌握故事的脈絡,讀幾遍就能無意識地脫口而出,幫助孩子建立熟悉感和自信心,又在重複中有意外之喜,不知不覺就“沉浸”其中。

看爸爸從樹上露出了半個身子,會出什麼洋相?

最後,我們可以使用這兩種方法促進孩子的理解:指圖對應,TPR(全身動作反應法)

指圖對應:如錄音播放到Can you see me時,就指一下圖片上的Kipper;放到We can see you時就指著Biff他們。

第一遍可以大人先指,第二遍可以讓孩子來指。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很好地將文字意思和情境對應起來。

TPR:即用表情、聲音和肢體動作把故事演繹出來。

比如一起玩捉迷藏遊戲,藏的人說Can you see me?找的人說Yes, I can see you. 或者是在聽到、讀到see這個詞時,做出看的手勢。這樣既能促進理解又增強了趣味性。

3. 拼讀、朗讀相結合,培養自主認讀能力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慮:

為什麼孩子能完整地複述一個故事,卻不認識裡面的單詞?甚至連基礎的it/she/this都分辨不出來!?

其實,就是音義孩子能夠對應上,但音義跟形對不上。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Jeanne Chall教授在自己的著作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中提到:

孩子在準備閱讀的階段(0~6歲),常常利用繪本的畫面提示,一邊看書,一邊複述念過的故事。

孩子往往並不認識書上的單詞,只是通過複述故事來假裝閱讀。

慢慢地,他們進入自然拼讀階段(6~7歲),通過猜詞,逐漸明白閱讀既包括“看字”的過程,也包括“理解”的過程。

相比於看圖聽故事,孩子覺得閱讀費腦子,意識到自己沒有閱讀文本的能力。

因此,孩子常常拒絕朗讀文本。這時,可以教孩子認識視覺詞彙,教自然拼讀,教孩子注意英文字母與讀音的聯繫,學會獨立認讀。

具體來說,可從《典範英語》1開始,藉助錄音指著文字跟讀,這是很好的認字方法。

學完典1後,加入自然拼讀。聽寫是訓練孩子英語聽力和拼寫能力的有效方法,建議每學完一個故事聽寫一次,可聽寫單詞,也可聽寫句子或段落或整個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拼讀需要跟故事朗讀結合起來:

  1. 是學習的拼讀規則只有在朗讀訓練中才能真正掌握,站在岸上記操作方法不下水是學不會游泳的;
  2. 是拼讀學的是音—形的對應關係,只有在故事情境中,單詞才有意義,朗讀故事是將單詞的音、形、義統一的過程。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 《典範英語——少兒英語拼讀入門》,dog/dip/and/sad/damp這一組單詞有相同的拼讀


二、整體輸出,注意不同階段特點

輸出,是整體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但是輸出也需要整體輸出,而且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怎麼輸出、有什麼特點,學問大著呢。

1. 初學英語,開口就好

對於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比如學《典範英語》1,因為沒有什麼基礎,所以還不能做到複述。

但是,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一般是3~6個月)的聽讀輸入後,會慢慢地“蹦單詞”“蹦句子”,雖然句子可能有語法錯誤。

這時我們的輸出方式主要以趣味性較強表演、看圖說話、繪畫以及一些簡單的替換練習為主。

比如《典範英語》(1b-L4)The Sandcastle一課,可以採用替換練習的方式: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小紙箱,讓孩子放一個東西進去,然後用這樣的句式做替換練習:__I___ had a box. ___I____ put _____ in it. 這不僅練習了句式,還複習了之前可能學到的詞彙喲!

2. 擁有基礎,引入複述

複述,需要孩子整理輸入材料納入已有的

知識結構,並不斷地嘗試用已有的或剛學的語言來表達,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連貫表達的思維等。

一般來說,對於初學英語,還沒有什麼基礎的孩子,不妨以模仿、朗讀、熟讀為主。

對於學習《典範英語》2以上的孩子來說,漸漸引導孩子複述是必要的。複述的前提是孩子能獨立朗讀一本書,能夠熟讀故事,以及有了一定的積累。

複述不是背誦,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

這個環節一開始別太難,可以先給孩子搭一些支架,讓孩子看著圖片講,跟著思維導圖、故事脈絡圖講,大人用問題提示講等。

比如《典範英語》(3b-L10)The Old Tree Stump,可以像這樣把框架梳理出來,讓孩子自己遣詞造句進行復述。(橫線上的單詞是貼紙,孩子複述一個就貼一個)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3. 漸入佳境,加入寫作

孩子在聽讀、朗讀、複述方面有了一定基礎和興趣,不排斥了,就可以慢慢加入寫了。

寫可以從拼寫有拼讀規律的單詞,到看圖補全一句話,仿寫一句話,到看圖續寫一段話,再到寫故事摘要,寫讀後感,改寫故事,擴寫故事,創寫故事等,一步步循序漸進。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對於“聽、讀、說、寫”四個方面,英語教育專家霍慶文先生的總結非常到位,孩子學英語,要“多聽、多讀、多說、多寫”:

  1. “多聽”就是首先要反覆聽故事,直到聽懂故事為止;“多讀”就是要反覆讀故事,直到讀懂、讀熟故事為止;
  2. “多說”就是在聽懂、讀熟之後,能複述故事;
  3. “多寫”就是在做好前面三件事的基礎上,能寫故事摘要或讀後感。前面兩件事是語言的輸入,後面兩件事是語言的輸出。

如果這四件事做好了,英語自然能學好,無需做任何練習題。

三、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認知分為六個層次: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 Remember(記憶):能夠回想起學過的知識(如列舉、記憶等)
  • Understand(理解):能夠解釋觀點或概念(如複述、討論、翻譯等)
  • Apply(應用):能把所學活學活用,用到新的語境裡(如執行、實施、表達、詮釋等)
  • Analyze(分析):能夠找到事實、觀點之間的聯繫(如區別、對比、聯繫、提問等)
  • Evaluate(評估):評估一個立場或決定(如辯論、評估、評論等)
  • Create(創造):能夠創作出新的作品(如設計、整合、創作等)

其中,前面三個層次訓練的是低階思維,後三個層次培養的是高階思維。

在我們的英語學習中,大多數人都只是在記憶、理解意思這個低階層次,我們的英語閱讀千萬不能只強調辨識讀音、單詞、句型,還應注重涉及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引導孩子開展不同思維層次的輸出活動,啟發思考。

比如《典範英語》(6a-L3)The Riddle Stone Part 1裡,孩子們穿越到了謎語山歷險,要經過很多關口,猜對一路上的各種謎語才能爬上謎語山。

家長群裡最會輔導孩子的是誰?從來不是那個天天做題囤資源的

可以引導孩子自我提問促進思考,或者跟孩子交換著讀這個故事,讀完後一起聊一聊:

——分析:為什麼Hong總是知道正確答案?

——批判性思考:靠影子指路,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會不會不太靠譜?

——創編:如果是你,會怎麼給故事多增加一個劫難?

英語學習,力求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自如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注重高階思維,培養孩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寫在最後

“如果你的方向錯了,那速度就無關緊要了。”

希望今天這篇文,能一掃大家往日的疑惑。相信只要用對了方法、跨過前幾年培養習慣的艱難期,我們以後操的心肯定會越來越少,孩子的英語學習之路會越來越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