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一)背景

16世纪罗马教会内产生振兴运动,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天主教反改教运动,除了设立国际间的宗教裁判所和耶稣会之外,天特会议也要算为反该教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罗马教廷于北意大利的天特城召开第十九次的大公会议,这次会议是罗马教廷的内部觉醒运动之一;从公元 1545 年到公元 1563 年间, 间歇性地举行会议,其中有两次长远数年的休会。天特会议是罗马天主教史的里程碑, 因为它象征教皇制的成功。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天特会议是保禄三世为在急变时代中重新确定教会的身份及方向而召开的,会议的初期,他们讨论教会中的流弊及改革的步骤,并寻求与改革派复合的可能。当时代表主张复合的有干达利尼及波尔等,在他们的催促下,保禄三世也有复合的倾向。然而加拉法及其他的领导却力主用严厉的手法对付那些叛教的人,不能对他们让步。他们亦向教皇极力进谏,结果教皇倾向与他们强硬的一方,在他们的协助下,组织一端裁判所对付改教派,并加强他们的宣教的活动,叫更多的人重回天主教怀抱。此会议推翻改教领袖们的教义信仰。他们更明确的表明圣经与教会的传统同样是真理的源头,此会议代表神学家叫卡诺为了维护罗马天主教的立场,便写了一部伟大的神学书籍,叫“神学源流”。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二)天特会议共分作四个发展期。

第一期(1545~1547)一召开便遇上困难。当时有一派要求先处理急须的内部改革,另一派却认为先要厘定教义,结果妥协收场,两个问题一起讨论。大会通过接受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为天主教信仰的标准。此外,他们亦列出旧新约为正典,明言传统与圣经有等同之处,会议教条说这些真理和规条是记载在书卷和没有笔录的传统上,这些传统是使徒从基督口里领受的或是他们借着圣灵的启示一代传给一代又传给我们的,会议跟从正统教父的榜样,本着敬虔的态度接受及敬重旧约和新约的一切书卷。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天特会议不仅承认《圣经》以外传统的权威,传统与圣经同有灵感、同有权威。当两者有冲突时,则诉诸至高无上的教皇的决定。解释圣经的唯一权威在教会,所有个别意见应臣服于教会之下。圣礼则定为七个,后经天特会议再颁布的,包括有洗礼、圣餐礼、坚振礼、告解、抹油礼、圣秩、婚礼。七项圣礼中,更正教只保留洗礼与圣餐礼两项,而天特会议则宣称:恩典能透过七个圣礼传给信徒。

他们经过激烈争辩后,终于通过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是错误的,因为人若不与神恩配合来行善便不能得救。一些天主教内反对路德的人指出,因信称义从某个角度看是对的,因为信心比行为先行,而行为有确定信心的功效,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信徒若误解这原则,便会忽略行为的重要,其后果便不堪设想;关于称义的问题在天特会议后有了定论,不同地区的学者都讨论这个教义,英国斐设尔指出爱比信更伟大,这是奥古斯丁在驳斥伯拉纠主义时所强调的,斐设尔认为路德提倡维靠信心,称义是个危险的教义,因为它否定圣礼的功效,放弃救赎的意义,并且打击信徒行善的意向。1547年三月,因为政治情况有变,大多数意大利人将会议地点迁到博洛尼亚,后来整个天特会议就此中断了四年。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第二期(1551~1552)。只举行了一年的会议,又因政治原因而停会,不过在这段时间却成就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圣餐祝谢的饼、酒下了一个定义。会议重申中世纪后期的圣餐教义,声称圣餐是灵魂的粮食,比其他圣礼更优胜。在圣餐中,基督是真实的临在,基督是真实的将肉和血给每个领受的信徒。一切否定真实临在的言论,包括像征说,合质说,灵意说,都是天特会议所不能接受的。此外,他们亦为忏悔礼作了详尽的解释,制定了临终礼(后来是为病人抹油礼),和定规主教职权与教牧的纪律。这时,更正教参与者要求天特会议重申议会权力高于教宗,可惜没有结果。

第三期(1562~1563)。人反对教宗保禄四世(Pope Paul IV, 1555~9)出席,却为比约四世(Pius IV, 1559~65)力保。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仍是与圣餐有关;一方面他们重申基督是完全临格于祝圣后的饼、酒,但另一方面,平信徒是否也可以领圣杯呢?这次会议决定由个别教宗作主。议决还指出,所献之弥撒是真实的祭。此外,它也申明圣职、婚姻、炼狱、赦罪券、封圣、图像、遗物、改革教士的道德生活及建立神学院等细则。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第四期,教宗比约四世也肯定了1564年发布的议决,并且出版了教义精要,又严格执行纪律。到了该世纪末,许多昔日引发改教运动的弊病已经一一扫除,天主教会在欧洲再一次重振声威,只不过当初想与更正教复和的目标却没有达到。天特会议于1563年十二月结束。这是罗马教会对复原派改教运动的回应。会议为罗马教会设定了信仰的规模,与复原教的基本教义是截然不同的。1564年底,教宗庇乌四世发表《天特信仰宣言》总结会议的教义立场。这份宣言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没有对教宗至上的权威下定义,或许在当时的处境中,教内的势力未能调节,要强下定义并不合时宜。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三,总结

虽然天特会议未能满足复原派的改教要求,其改革的工作未能符合某些天主教领袖的期望,但会议无疑为罗马教会奠定稳固的教义基础,使罗马教会的宗教生活得以复苏,这并不是中世纪教会的旧调重唱,而是为天主教注入新的激素。一方面加强实力迎向复原教的攻击,另一方面为罗马教会打开新的开始。我们可以说,天特会议一方面把教会中的一些败坏、流弊清理过来,但另一方面却在信仰上使天主教教会便的更加保守,更封闭,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发现本次会议无意在教义上作任何让步,重点在改进教会纪律与组织结构,同时加强了神职人员的训练以提高水平。

对于马丁•路德极力攻击的各项教义问题,天特会议的决议:罗马教会之一切传统教说,与《圣经》具有同等地位。所有基督徒必须承认教皇之神圣性。宣布马丁•路德所谓因信仰而获赎罪(因信称义)之说为异端。罗马教会之所有神官、主教及大主教都必须以基督之清静生活为道德标准。天特会议针对马丁•路德的各种“反改革”议决,很大程度上却改革了罗马教会自己本身,查理五世决心惩罚德意志的新教王公,此会议显出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权柄;纠正许多教会弊端;为圣职人员预备更好的教育,也对神职人员有些规定:在大城市教会中,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及得救之道;教士要驻在任职,不得兼任数职等。

西方宗教历史:宗教改革之天特会议


总的而言,天特会议给了罗马天主教在往后的四个世纪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对即将展开的布道宣教及宗教战争有极大的帮助。天特会议再次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教皇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彻底否定信徒皆祭司的观念,指出只有主教和神父有能力宣布一个人得赦罪与否。对任何中世纪教理的攻击不作妥协的主张,也不修改。

本次会议教皇虽然在教义上产生了过多的偏差和过于强调某种圣礼,但为以后教会更新的改革做了预备,所以在十九、二十世纪民族觉醒后对信仰有了新的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