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彪:對佛山市鄉村振興推進在疫後的若干思考


陳榮彪:對佛山市鄉村振興推進在疫後的若干思考


對於全國而言,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而對佛山而言,2020 年是如何在去年基礎上,如何深化、落實和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的一年,也是 " 百里芳華 " 鄉村振興示範帶必須出成果的一年。

然而,就目前疫情之下,鄉村振興或將會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抗擊疫情的 " 持久戰 "。如果說武漢戰 " 疫 " 的 " 主戰場 ",那麼,佛山的城鎮鄉村便是 " 敵後戰場 ",戰 " 疫 " 一時半刻不會結束。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 " 收官戰 "。雖然說佛山已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但在疫情的衝去下,農業農村農民這 " 三農 " 顯然還存在高質量發展的短板,成為鄉村振興的制約,而改善農村面貌則是全面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之一。

既然如此,那疫情後期和之後,鄉村振興工作應該怎麼辦?

利用宅家不出門的機會,結合過去一年多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觀察與體會,加上戰 " 疫 " 過程中所看到的一些問題與成績,思前想後,大體歸納出一二三,或八九不離,我們的鄉村振興推進或應該是這樣的吧。

在已有基礎與成績與戰 " 疫 " 拖累的交織之下,所損失的寶貴時間及農村防控疫情所暴露出的短板,或許將是下一階段鄉村振興精準發力的基準之一。

在這次防控疫情中,佛山鄉村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鄉村環境方面、科學和法律意識薄弱方面、產業的脆弱性方面等。

而在防控疫情中值得我們欣慰的,如基層黨建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村民自治成果空前,網絡化功能作用明顯等等。

佛山的鄉村振興,其鮮明的特點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和著力點的,在外在美麗方面百花爭豔,不負韶華。然而,如何把農村疫情防控和提升人居環境有機結合,持續開展農村清潔行動,對農村生活垃圾、農村廁所革命、村民不良習慣開展清理勸導,築牢農村疫情防控 " 安全線 ",在疫情相對平緩的當下,應該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並應迅速著手實施推進。

痛定思痛,注重環境、生態、衛生、健康,高質量不留死角地持續推進 " 三清三拆 "、" 廁所革命 " 和 " 村莊清潔 " 等行動,著力解決農村環境 " 髒、亂、差 " 問題,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迫在眉睫。

當這些問題得到解決與長期保持成果時,美麗鄉村,才是名符其實的美麗鄉村。

防控疫情期間,佛山的各鎮街、村居都運用了各種可利用手段,要求大家自覺做到拒絕扎堆、不出門、不串門、拒絕謠言,做好自我防控 …… 同時,村組黨員幹部、志願者還前往農村張貼宣傳畫,利用電視、廣播、自媒體等向群眾普及疫情防控知識。這是非常有實際成效的舉措。

因勢利導,以黨和政府對群眾身體健康的關心為契機,加強科普和法普,逐漸改變亂丟垃圾、亂吐口痰的陋習,每家每戶都自覺曉得要做好自家和個人的衛生,對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用不言而喻。

戰 " 疫 " 中,鄉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鄉賢、好人等等鄉村的中堅力量,已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戰 " 疫 " 勝利後如何將這股力量轉移到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繼續增強和發揮戰鬥保壘和先鋒無範等方面的作用,應是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向前推進的關鍵性工作。

這些在戰 " 疫 " 中被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已看到的實實在在作用,都很大程度上與人緊切相關,與人的習慣與習慣改變相關。因此,疫後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點的繼續創建,將鄉風文明固化(場所、平臺)、活化(內容、活動),籍此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文基礎。

戰 " 疫 " 期間,網絡化管理,視頻監控,無人機巡邏等,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經驗。這些技術與經驗,其實在疫後鄉村振興中是大有用舞之地的。比如農業產業防病蟲害、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物流銷售、鄉村旅遊人流監控與出行便民預報、上帝角度攝影與分享,等等。

不出門的日子,讓人看到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因此,切實貫徹落實《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 — 2025 年)》,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著力打造 " 互聯網 + 三農 " 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字化、產業產品生產銷售信息化。

佛山的鄉村振興,除了三水區作為廣東省唯一的區縣級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區外,順德區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疫情後,參照過往的經驗與疫情防控中走群眾路線、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復工的敢為人先、果敢、勇氣和決心,繼續探索 " 村改 " 工作方法論、堅持走好群眾路線等一系列 " 法寶 ",必將會為接下來 " 村改 " 工作的深入推進打下紮實的基礎。兇猛如疫情都被我們最終戰勝,以 " 村改 " 為突破口推動產業和城鄉形態 " 鳳凰涅槃 ",順德的成功可期。

疫情防控期間,絕大多數地方都是 " 拒人千里之外 ",而廣東,包括佛山的南海、順德、禪城、三水、高明五區在內,卻是在危中尋機," 搶人復工復產 "。因此,在復工復產之後的鄉村振興工作中,打好鄉村振興的 " 感情牌 ",發現人才、留住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可以被視為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一次決定性升級。

百里芳華鄉村振興長卷,在串珠成鏈的經驗之下,因為著力鄉村環境的深度改善,因為美麗元素的差異化植入,加上在地文化的作用力,將會比過往更加硬核,更加有含金量。

"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等,都是重要的任務,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豈曰無夢,與子同歌。因此,作為鄉村振興靈魂的 " 文化振興 ",包括 " 祠堂 + 文化 "、村史館、博物館、公共文化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節等,這些既可記住鄉愁,又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歸屬,更可激發自豪感的文化建設,將會堅定推進。

作者:陳榮彪(中策智業總裁、鄉村振興實踐者和思考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