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什么感悟?

影华37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友人孟浩然之七绝。不仅仅是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惜别、还有无比感伤的寄托。更可看出扬州的美丽风貌以及怡人的环境!其实,我有时也为自己生长在扬州而感到自豪;友人曾经问我家乡哪里,我微笑轻言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的大运河畔,烟花三月总也游历一番的古城 扬州。是啊!烟柳、琼花、瘦西湖上,总与春联系在一起。满怀着对生命的憧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的向往与期待。无不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主题!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璀璨的历史文化便给扬州创造了若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汉代广陵王的墓、南北朝的古刹大明寺、唐城遗址隋炀帝陵,宋元时期的仙鹤寺、平山堂还有明清时期的台、亭、楼、阁、各式园林等,更让文人墨客抒就了千古绝唱!

对人生的展望,对人间的眷念,对尘世间一切的美好,就从 烟花三月开始吧!





梦怀亚


听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心中充满了叹,梦,天上人间之感。

首先,我叹其曾经的过往。

一,曾经的美。三月正逢初春,微风轻拂,烟雨蒙蒙,自然不改,柳枝嫩绿,江南情怀,美不胜收。

二,曾经的骚。文人墨客比骚气,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大气,更是扬州的大气。还有“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广陵散》,美妙绝伦,曲高和寡,首先在扬州传开,然后得以传遍天下的,就是可惜绝版了。

三,曾经的华。盐埠设立,官船日夜穿梭,通商之路千万条,条条都向扬州城。富商云集于此,达官显贵首选之地。

四,曾经的仙。扬州三月烟雨中,朦胧仙气浓,草木沁心脾,清脆鸟啼声,青山绿水皆有韵,天地之间有仙气。

五,曾经的名。文人来,富商来,达官显贵也来,关键是皇帝经常来。乾隆下江南, 次次不落到扬州,乾隆御碑有记录。

六,曾经的艳。花船来袭,日夜灯火,水美船美人更美,人文风光亮古今。

其次,我叹其现在的不甘。

曾经去过,寻找过,现在的扬州,繁华不在,自然有恙,人文不同,真是理解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

过去只能有梦。

古代扬州才是天上人间。








扯史


我想从一首歌开始,最早听童丽的那首歌《烟花三月》的时候,就莫名的喜欢上了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一首歌道尽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那种感觉!


洛城花已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一句很明显是李白送行孟浩然在黄鹤楼处辞别!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有点朦胧的意境了!好友去的地方是扬州!在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扬州多烟雨,也就是湿气比较重的意境。有一种烟雾朦朦的神秘感!同时也是花开遍地,柳芽飘飘的季节!

烟花在本句的意境也可以理解为_三月的柳絮!因为每年的立春早与晚决定了柳絮飘落的时间!有的时候在农历三月末,有的时候会在农历的四月初才会飘落!当漫天柳花飞舞的时候!真的像极了飞烟!柳絮也叫作柳棉,或柳花。

当听到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句时,除了让人感觉到诗句的朗朗上口,更多的是意境充满迷惑!好的诗句总能带你意想连篇!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带你来到如梦如幻的美丽世界之中!好的诗作更能把诗的意境充满想象!把诗作充满空间!看似诗句既短,但意境悠长!这句诗充满的迷朦感,带我来到了无限的想象上!更让我对扬州的美,充满了向往!

朋友们,我都被这句诗词迷惑了!你呢?有没有和我一样被这句诗带入境了呢?谢谢朋友们的阅读!欢迎讨论!谢谢!


晨光无限322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玄宗开元13年,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安陆(今湖北安陆)住了十年。在这段时间里,李白结交了隐居在咸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年龄要比李白大,而且在当时的诗坛上已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

诗中称孟浩然为“故人”,足见二人结交已久,是老朋友了,彼此感情深厚。

先看写这句诗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心情。

黄鹤楼的原址是在现今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许多诗人在此楼留下了诗句。

广陵是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一直被称为“扬一益二”。因为当时唐代繁华的都市:第一是扬州,成都是第二。

当时的江南地区的财富,通过运河由扬州转运洛阳,再送到长安,这里工商业都很发达。

李白写这首诗时,是盛唐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的年代,国力强盛,人情慷慨,所以朋友间在离别之时,虽然怅惘,却不悲伤。

“烟花三月”不仅是指出离别的季节,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诗的一开头,说出了这个别离的事实。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江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不雕琢。

关键是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接的非常好。

故人“西去”,要去哪儿呢?去扬州。更妙的是“烟花三月”这四个字,这里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烟花,是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物。江南的春天,风光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梁代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便有这样动人的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将是这样的景象。

而扬州呢?又是花团锦簇,秀户珠帘的名都。这是故人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试想一下,在江南三月烟花的时候,去扬州十里烟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嘛!

千万别认为,这两句只是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绪。

只有高超的诗人,才能将写景与抒情融合的十分巧妙。

楼头话别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启程了。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在江边,孤帆渐渐,渐渐的消失与白云碧水之间,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远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

李白很巧妙地表达了这种送别后的感情,像是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着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

帆影没有了,于是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

这时候,观众和送行人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幅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会产生无穷的余韵。

古典诗歌绝大多数的篇章,不外乎写景抒情,这二者在写作时虽很难截然分开,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十分巧妙。

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如果要想在诗歌中给予它生命,使它具有长远的效果,那么

在吸取这一景色时,不仅必须准确的表达景的客观一面,而且还要融进写作者强烈的感情;从而在鲜明的形象,看出描写的深度。

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送别的依依之情,以描写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的范例,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文子心语


感想肯定是有的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是(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玮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顾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简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占星小焕


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文笔流畅,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影响深远。

1.意译:友人在西边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要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远处的天际奔流。

2.“烟花三月”,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令人神往。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异曲同工之妙。春天的景观是如此美好,如此让人沉醉,让人神往,诗情画意!

3. “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非常轻快顺畅,行人的心情应该是很舒畅的吧。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行船意境类似,只不过此时是故人在船上,而不是诗人在轻舟上。李白用一个“下”字,非常传神,境界全出,顺畅流利。

4.自古以来,扬州都是繁华之地。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扬州也是文人墨客经常到访之地,诗人李白应该对下扬州也是非常向往吧。所以用下扬州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羡慕之情吧。


十里春风喜相逢


谢谢!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有什么感受我来答

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朱自清的故居便是这里。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因此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而且中国大运河扬州段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笔下也出现了扬州的身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么在大诗人李白所描述的三月的扬州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这个时节的扬州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有清风,有明月,有微雨,有翠柳。其实在诗句中三月的扬州指的是农历的三月,也就是现在阳历的四月份。走在这个时节的扬州正是烟柳琼花开放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江南水乡的气息,没有喧嚣的扬州让人感到娴静,宁静。





h千祥云集


听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想法多多。扬州最美丽季节来了,令人神往的丶迷人的地方,盼望疫情尽快过去,让人们走向春天的怀抱,到扬州去,到鲜花盛开的地方去!

扬州是公园城市,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有名的公园有100多座,私家小园林更是不计其数。扬州园林将南北方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兼有南秀北雄之美,素有扬州以园林胜,扬州园林甲天下之传说。

扬州还是运河之心城市,据考证,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地是扬州。扬州有很多关于大运河的故事。琼花观就有隋阳帝筑运河下扬州看琼花的美丽故事。 扬州也是美食之都丶淮扬菜系的发源地,吃在扬州一点也名不虚传。扬州炒饭丶扬州点心名扬四海。

扬州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环境秀美,是世界公认的宜居城市。扬州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历史上文人墨客最喜欢去的地方。

其实,最扬州的是古街古巷,那里藏有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美丽的传说很多很多。

听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就会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愿战疫的凯歌早日奏响,全面胜利之时,万众骑鹤下扬州!





雨后平山


李白的这首诗,说的是游玩扬州的最佳时节,当然是“烟花三月”。以“廿四节气”来分,应是清明、谷雨这段时间。对应的阳历,则在3—5月间。此时春风拂面,有斜柳的轻抚,有青草的芬芳,有飞燕的低吟,这样的情景才能触动心怀,才能豁然开朗,才能读懂扬州的那份怡然自得和那份诗情画意。

扬州指的是当时江南地区,江南如茶需要细细品才能读懂其中的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