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宗廟會供奉西漢皇帝的牌位嗎?

tbr迅龍


簡單來說,會,因為東漢名義上是繼承漢室江山的。

西漢和東漢的國號都是“漢”,東西之分是後人加上去的,類似的還是先後,比如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先漢和後漢,只是後來漢的數量越來越多,後漢給別的政權了,這兩個才被稱作西漢和東漢。

東漢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被稱作中興之主,他也是以漢室繼承者自居,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宮室,發掘園陵,寇掠關中。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

在劉秀稱帝的第二年正月,劉秀就在洛陽建立高廟,也正是在這一月,盤踞西漢舊都長安的赤眉軍焚燒宮室、挖掘皇陵而去,劉秀手下大將鄧禹率軍進入長安,將西漢十一位皇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的牌位護送至洛陽高廟。

另一方面,劉秀也尊奉了自己的生父及先祖,《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頓君已上四廟。”

《續漢書·祭祀志下》記載:“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廟於雒陽。四時祫祀,高帝為太祖,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如舊。三年正月,立親廟雒陽,祀父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侯。南頓君以上至節侯,皆就園廟。南頓君稱皇考廟,鉅鹿都尉稱皇祖考廟,鬱林太守稱皇曾祖考廟,節侯稱皇高祖考廟,在所郡縣侍祠。”

南頓君劉欽、鉅鹿都尉劉回、鬱林太守劉外和舂陵節侯劉買分別是劉秀的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也就是劉秀直系的四輩祖宗,即四親。

劉秀這種舉動,在今人看來是合乎情理的,畢竟自己當了皇帝,祖先總不能還是平民百姓吧,建個廟逢年過節祭拜一下、放點冷豬肉肯定要的,但在那個宗族意識極其強化的時代,劉秀此舉,無異於自己向自己的稱帝理由挑戰。

劉秀稱帝的理由說來簡單,就是興復漢室,儘管他為此付出了建國的努力,但名義上就是中興。既是中興,怎麼能夠尊崇自己從未當過皇帝的先祖而將與他們同輩的西漢皇帝丟到一邊?小宗逆襲大宗,這不是亂了宗法?

天下大亂時沒空搭理宗廟這事,等到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東漢統一後,朝臣們有空搭理這事了,大臣張純和朱浮等人向劉秀提出建議。

據《後漢書·張鄭曹列傳》載:“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建武)十九年,乃與太僕朱浮共奏言:“陛下興於匹庶,盪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竊以經義所紀,人事眾心,雖實同創革,而名為中興,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來,宗廟奉祠高皇帝為受命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武皇帝為世宗,皆如舊制。又立親廟四世,推南頓君以上盡於舂陵節侯。禮,為人後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私親。今禘祫高廟,陳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並列,以卑廁尊,不合禮意,設不遭王莽,而國嗣無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繼統者,安得復顧私親,違禮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孫後祖,不敢私親,故為父立廟,獨群臣侍祠。臣愚謂宜除今親廟,以則二帝舊典,願下有司博採其議。”詔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恩。”帝從之。是時宗廟未備,自元帝以上,祭於洛陽高廟,成帝以下,祠於長安高廟,其南頓四世,隨所在而祭焉。”

經過群臣討論,劉秀最終認宣、元二帝為祖、父來奉法統,他的宗法父親漢元帝及以上的漢朝皇帝神位供奉於洛陽高廟,與漢光武帝宗法同輩乃至低輩的漢成帝等神位則供奉於長安高廟,四親廟隨所在之處祭祀。

按照張純這個理論,漢光武帝相當於成為了漢元帝的嗣子,自然是要供奉西漢皇帝的。

當然,漢明帝繼位後,覺得老爹太委屈,費了老大勁再立漢朝搞成了繼承,給漢光武帝上世祖廟號,另立一個世祖廟,跟高廟並立,這是不合禮制的,可漢明帝就這麼幹了,群臣也攔不住。


平沙趣說歷史


東漢和西漢雖然都是劉邦之後,卻是從漢武帝那一輩開始分的。禮不過五代五服,東漢也許會供奉劉秀本人的祖父輩,但很難奉西漢全部皇帝於世廟的,或者會供西漢皇帝的牌位於高廟。因為他們是劉氏一個很大的分支。這是供和奉的區別。

由於劉秀和漢武帝之前的皇帝有直接血緣關係,景帝,文帝,高祖三位,會供奉他們的牌位,但是武帝以後跟劉秀不是一支,很難奉於世廟。

也就是說從漢武帝以下,到西漢最後一個皇帝。和東漢第一個皇帝到東漢最後一個皇帝。他們的共同的最近的一個祖先是,漢孝景帝劉啟。

景帝劉啟一子登基為帝,就是漢武帝,從漢武帝開始,一直傳到西漢末年。

景帝另外一子,長沙王劉發,後經過漢武帝的推恩令,封地越來越小,到劉秀時,已經是個布衣家庭。平常百姓了。因為中間隔了好多代。


所以東漢不太可能的供奉西漢全部皇帝之廟,特別是從漢孝武帝以後的皇帝。會供高祖,文帝,景帝三位。

會稱是高祖之後。畢竟同是是一脈。卻是分枝。猶如人會供其祖宗,曾,祖,父輩,那他的曾之旁枝呢?肯定是他的後人供之!

同時,漢景帝劉啟還有一個兒子,是中山靖王劉勝,這一枝,同樣被漢武帝的推恩令,經過西漢但東漢,又由東漢到東漢末年。又出來一個皇帝。

就是三國時的劉備,只不過到他那輩時,更是一個布衣皇親了。


中孚鑑


歷史上,把劉邦建立的漢朝稱為西漢,把劉秀建立的漢朝稱為東漢。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但實際上,他們其實都是一家人,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之所以史學界要將他分為東西漢,是因為西漢末年的時候被“穿越者”王莽篡了位。

(光武帝劉秀)

事實上,古代人宗族觀念極強,又更何況皇室乎?且歷朝歷代都以“孝”治天下,東漢的皇帝想要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又豈會不供奉西漢的皇帝?

東漢皇帝這一支和西漢皇帝這一支分家是在漢武帝這一代。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和漢武帝一樣都是漢景帝的兒子。現在大一點的家族,宗族祠堂裡都會把像這樣的兩支祖先供奉在一起,更何況當時的皇室?!

事實上,東漢皇帝都把劉邦奉為“開國之君”,而把劉秀奉為“中興之君”。東漢時西漢的延續,而不是另起爐灶,甚至連劉備都自認為是漢室後裔,建立的國家都國號為“漢”。

東漢皇帝不僅在洛陽宗廟中供奉西漢的十一位皇帝,還修繕了長安的宗廟,同樣供奉他們。《後漢書》中有記載:

“建武二年,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

這很明確的說明了劉秀在光復洛陽後,修建高廟,將西漢的十一個皇帝全部供奉了起來。

(漢高祖劉邦)

東西兩漢其實一直都自認為是一個朝代,不僅兩漢,兩晉和兩宋也都是一個朝代。之所以分開叫,不過是史學家們方便於區分罷了。


歷史小跟班


東漢確實供奉西漢皇帝的牌位。

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漢景帝兒子長沙王劉發的後裔,劉發也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弟。從輩分來講,劉秀跟漢成帝劉驁同輩,雖然兩人相差40多歲。

家譜世系

漢高祖劉邦一一漢文帝劉恆一一漢景帝劉啟一一長沙定王劉發一一舂陵節侯劉買一一鬱林太守劉外一一鉅鹿都尉劉回一一南頓令劉欽——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戾太子劉據——史皇孫劉進——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

劉秀供奉西漢諸帝的牌位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在古代宗法制社會里為保證大宗的地位,如果大宗絕嗣,則由小宗過繼給大宗,成為大宗的後嗣,尊養父為考,而稱自己的生父為叔父或伯父。例如清朝咸豐皇帝的獨子同治死後沒有子嗣,於是就過繼光緒給咸豐為嗣,稱咸豐為皇考,同治為皇兄,而稱自己的生父淳親王為叔父。原本打算等光緒生下男丁,則將光緒孩子再過繼給同治,以保證法統上帝系依舊在咸豐、同治一脈,但由於光緒也絕嗣,於是才過繼光緒的侄子宣統給同治皇帝為嗣,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就過繼給自己的伯父袁成為嗣子。

光武中興後,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

也就是說在親廟中,供奉宣帝等五位皇帝,劉秀尊奉漢宣帝為祖父,漢元帝為父親,要親自祭拜。 按照輩分,漢成帝是自己的堂兄,其他皇帝更是自己的晚輩,因此這些皇帝由有司安排祭拜。對於劉秀的直系先祖,“別為南頓君(指劉欽)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由群臣來祭拜。最終劉秀同意了這個方案,畢竟能夠保留自己父親的祠廟。

第二,劉秀尊漢元帝為皇考,有利於安定天下。王莽篡漢後,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導致天下百姓思念漢朝。綠林軍起義擁立更始帝劉玄(跟劉秀同屬漢景帝子長沙王劉發後裔),赤眉軍擁立劉盆子(漢高祖劉邦孫城陽王劉章後裔)漢室宗親起事。邯鄲布衣王郎更是自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與,河北(指黃河以北)豪族百姓受其蠱惑,便於邯鄲稱帝,勢力遍及整個河北。劉秀在平定天下時,漢室宗親的身份使他更好被天下百姓認同,並能集結一批忠於漢室的有志之士。

劉秀即尊西漢諸帝,一來可以表明自身的合法地位,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讓一些漢室宗親以及冒名者不敢再有窺伺帝位。二來也符合中國的宗法制社會,符合當時主流的價值觀——“禮,為人後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私親”。過繼為人之子,應尊奉養父,而降低對生父的禮遇。

後世宋英宗的“濮議”——宋英宗想尊奉自己的生父濮王為帝,稱皇考,而稱養父宋仁宗為皇伯,明世宗的大禮儀——嘉靖帝想尊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帝,稱皇考,而稱嗣父明孝宗為皇伯。都引發了朝廷的軒然大波,以北宋司馬光為首的臺柬不惜全體辭官,以故內閣首輔楊挺廷和之子楊慎不惜被廷仗發配雲南。而劉秀尊宣帝、元帝為祖、父,不僅在當時,更在接下來近1900年的封建社會里都稱為楷模、典型案例。


慶曆


東漢宗廟當然要供奉西漢皇帝的牌位,因為東漢劉秀是以西漢君統繼承人自居的,所以必須供奉西漢皇帝。

  • 1,兩漢君統的銜接和建武十九年除四親廟之議

一直以來,有不少人為劉秀抱不平,覺得文叔是自己辛苦打的天下,又不是繼承西漢的家業,怎麼就不能尊崇親爹親爺呢?還非得供奉西漢皇帝呢?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只能說劉秀借用了別人家的東西,不得不做出一點付出。

話說新朝末年,由於王莽侵犯到豪族們的經濟利益,再加上天災頻頻,終於引發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亂世中的老百姓自然會想念前漢的平靜生活。王莽篡漢是通過“和平”的禪讓方式,沒有引起大流血事件,對普通老百姓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如今面對天災人禍,亂世流離,不免會思念以前的生活,你說元成哀都不是好皇帝,但他們在位時,整個社會相對平穩啊!有了鮮明的對比,這就形成了民間“人心思漢”的懷舊思潮。

那些起兵的集團們看到這種傾向,紛紛打出劉氏招牌,以博取老百姓在感情上的共鳴和支持,一時之間,真的劉氏宗室、冒牌的劉氏宗親都冒出來了,以西漢皇室代言人、繼承人自居,想佔據天命、正統的輿論支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劉秀自然也不例外,人家好歹是正經劉氏宗親呢!因此在建武元年(25)六月稱帝后,在八月份,就祭祀西漢的太祖、太宗、世宗三位先帝,以西漢的法統繼承人自居。

建武元年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於懷宮。(《後漢書》·光武紀上)

割據勢力隗囂比劉秀還先祭祀西漢的一祖二宗,他採納方望的建議通過為西漢的一祖二宗立廟的方式來迎合民眾。

“遂立廟邑東,祀高祖、太宗、世宗。·······事畢移檄告郡國:······遵高祖之舊制,修孝文之遺德。有不從命,武軍平之······及更始敗,三輔耆老士大夫皆奔歸囂。”(《後漢書》·隗囂傳)

隗囂的年號也是明晃晃的“復漢”,向老百姓表示他要帶領大家恢復漢朝的幸福生活。外姓人都如此,何況劉秀這個宗親?當然得打起“興復漢室”的旗號,我是正統,你個冒牌貨死開。

定都洛陽後,在建武二年(26)正月,劉秀就在洛陽立高廟,據《漢舊儀》的記載說洛陽新立的這個高廟,其實是西漢宣帝時為武帝設於此地的郡國廟,也就是說,這個高廟的前身其實就是孝武廟。國家草創時期嘛!沒錢,自然一切從簡,也是權宜之計咯!

就在當年攻下長安後,又把長安的西漢十一帝神主都請到洛陽,安置到高廟去,一個廟裡合祭西漢太祖以下諸帝,這就是東漢“同堂異室”宗廟制度的雛形。

建武三年(27)正月,劉秀又在洛陽立四親廟,祭祀親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親曾祖父鬱林太守劉外、親祖父鉅鹿都尉劉回、親父南頓令劉欽四世祖先。

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頓君已上四廟。(《後漢書》·光武紀上)

既然為四親立廟,就是把親高祖父以下四代都列到皇帝宗廟系統中,已經遠遠突破永光改制後的七廟制,也隱隱有用四親取代西漢大宗四廟的意思。

劉秀這個舉動自然違背宗法原則,按照宗法制度,帝系大宗不可絕,如果大宗中斷,就得選擇同宗中的支子去承嗣大宗,承嗣者就必須削減對私親的禮制,你劉秀自詡為西漢的正統繼承人,自然就要屏棄私親,不能過河拆橋吧?

因此,天下平定禮法恢復後,儒學士大夫們就不能坐視皇帝帶頭踐踏禮法,才有建武十九年(43)正月,張純、朱浮上書請除四親廟的奏議。要求劉秀陛下依據宗法制度的“為人後者為人子”原則,撤消親生高祖父以下的四親廟,以西漢皇帝大宗替代。

秀哥是要臉面的人吶!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撤消設立於洛陽的四親廟,改在章陵立廟,降低私親祖先的奉祀規格,由所在郡縣奉祀;同時,以元帝為父,宣帝為祖父,和太祖、太宗、世宗三位神主一起供奉在洛陽高廟;又把平輩的成帝和晚輩的哀帝、平帝三位神主供奉在長安高廟,由臣下奉祀;總算解決掉劉秀和西漢諸帝的世系銜接問題。

也就是說,在劉秀建武十九年時,大漢的宗廟裡除了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四帝萬世不遷,還有元、成、哀、平四親,怎麼數都是八個啊?這怎麼算?沒法算就不算,迷糊著過唄!

  • 2,東漢初期奉行同堂異室廟制的深層次原因

中元二年(57)二月,六十二歲的劉秀駕崩,留下“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的遺詔。

按照宗法禮制,做為入繼大宗的劉秀陛下駕崩後,他的神主就該像西漢諸帝一樣安置在高廟中,序昭穆、享受祭祀,這才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他的兒子明帝劉莊以老爹撥亂反正、中興大漢為由,另外起廟,尊為世祖廟。

這樣,洛陽帝京就有兩所宗廟,一個是祭祀著西漢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五帝的高廟;一個是祭祀著世祖光武帝的世祖廟,讓人不禁猜度,這是恢復多廟制的節奏麼?

永平十八年(75)八月,四十八歲的劉莊駕崩,“遺詔無起寢廟,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後漢書》顯宗紀)

就是讓嗣皇帝把他的神主安置到世祖廟中、他母親光烈皇后陰麗華的更衣別室之內,並沒有為自己立廟。劉莊的這個舉動既向天下人表明了他對母親的孝意,也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老爹光武帝劉秀,進一步突出劉秀再造大漢帝國的光輝形象。為了避免儒士們嗶嗶,劉莊還特意留下遺詔:“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劉莊為啥留下這樣的詔令,不就是因為他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行為已經違背宗法禮制,只能用皇帝的權威震懾儒士閉嘴。

章帝劉炟繼位後,有司上奏說,“孝明皇帝聖德淳茂,劬勞日昊······省送終之禮,遂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天下聞之,莫不悽愴。陛下至孝烝烝,奉順聖德。臣愚以為更衣在中門之外,處所殊別,宜尊廟曰顯宗,其四時禘祫,於光武之堂,閒祀悉還更衣,共進《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廟故事。”(《後漢書》肅宗紀)

通過這個奏議可以看出,陰麗華的更衣室在中門之外,和奉祀劉秀的正殿是分開的,能夠專門為明帝進行單獨的祭祀,劉莊能夠享受單間待遇,就是說世祖廟中還有他的顯宗廟,廟中之廟,這個時候,東漢皇帝宗廟的“同堂異室”制度就已經形成了,併為之後諸帝沿用。

章和二年(88)二月,三十三歲的章帝劉炟駕崩,也留下遺詔“無起寢廟,一如先帝法制。”他兒子和帝劉肇繼位,上廟號肅宗,奉神主於世祖廟,從此,同堂異室在東漢徹底形成慣例。

後來和帝劉肇駕崩,上廟號穆宗;安帝劉祜崩,上廟號恭宗;順帝劉保崩,上廟號敬宗;桓帝劉志崩,上廟號威宗,“皆藏主於世祖廟。”

至於襁褓小兒殤帝劉隆,鄧太后以他還是嬰兒,不用列廟,只是在陵寢接受祭祀就行;衝帝劉昞、質帝劉纘都以殤帝故事,就陵寢祭。

就這樣,東漢諸帝神主都立於世祖廟,與西漢帝系的高廟五主並行,儼然兩個系統,好像是對世人昭示他們和西漢諸帝截然有別的蘊意,因此,被宋人徐天麟譏諷“不知禮義之正”。

是呀!你們既然表示上承西漢帝系,又為何另起世祖廟,你們東漢的張純、朱浮、曹褒、鄭玄都號稱明習典禮,為何讓東漢的廟制不列昭穆、沒有遷毀、不復古人七廟之制呢?

東漢人蔡邕是第一個為同堂異室解釋的人,“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義,後嗣遵儉,不復改立,皆藏主其中。聖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執事之吏,下至學士,莫能知其所以兩廟之意,誠宜具錄本事。”(《後漢書》·祭祀下)

把東漢實行同堂異室制度的原因歸納到劉秀節儉上,蔡邕的言論頗受人推崇,南朝沈約、劉宏、隋朝許善心都沿用蔡邕的解釋,認為光武帝中興崇儉,才同堂異室的。

但是,細細思量,如果說東漢初建之時,因為戰事頻頻,財力的確匱乏,不得不事事從簡;那麼經過劉秀、劉莊父子兩代近五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元氣已經恢復,經濟狀況遠不是國初可比,依照古禮更改廟制並不是多困難的事。

所以,同堂異室並不是遵儉的問題,只能是東漢諸帝的私心作祟,不能尊崇本生四親已經覺得很委屈壓抑,如果再讓劉秀屈尊在西漢諸帝之下,實在難以接受,因此才特別褒崇劉秀,才開創同堂異室的廟制。

  • 3,初平改製為帝國續命

因為東漢諸帝都上廟號,也不遷毀,到了靈帝劉宏在位時,除了殤、衝、質三帝不列廟外,世祖廟就有世、顯、肅、穆、恭、敬、威一祖六宗七位皇帝,以至於“積多無別,是後顯宗但為陵寢之號。”

這時候連明帝劉莊都沒有單間享受了,同堂異室的弊端逐漸展現出來,改革廟制也勢在必行了。

再加上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士大夫大混戰,禮法敗壞,各種矛盾日趨激化,終於導致黃巾大起義,使整個帝國處於分崩離析風雨飄搖之中,那些儒學士大夫們就把希望寄託到古禮上,企圖通過變革修正宗廟制度、重新構建被嚴重踐踏破壞的禮制秩序,為大漢帝國續命。

獻帝初平元年(190),蔡邕提出“宗廟迭毀議”:以西漢沒有廟號的元、成、哀、平四帝親盡,都遷毀;以東漢的和、安、順、桓四帝功德無殊,還有過差,不應為宗,請除四帝廟號。

非宗親盡宜毀。(《後漢紀》孝獻皇帝紀)
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制曰:可。(《後漢書》孝獻帝紀)

並參照周禮,實行七廟制度,但是,鑑於兩漢君統銜接的特殊情況,皇帝宗廟廟數並不僅限於七廟,而是十一廟,分別是:西漢高廟的一祖三宗高、文、武、宣四帝;東漢世祖廟的一祖二宗光武、明、章三帝,二祖五宗七帝併為世世不毀之廟,安、順、桓、靈四帝為四親廟,親盡迭毀。

眾所周知,初平元年的宗廟改制並沒有達到為帝國續命的目的,依舊在軍閥混戰中走向末路。

  • 4,猴格說

和趙曙、朱厚熜之流相比,劉秀的確是太委屈了,幾乎是白手起家,卻不能尊崇自己的親爺們,只怪當初自己貪圖別人家的好處啊!便宜哪裡是好佔的?但反過來說,還是因為劉秀有底線的,做不出趙、朱之流翻臉不認賬的行為,只能自己壓抑咯!

因此,劉秀的兒子劉莊才曲線救國,把同堂異室發揚光大定為制度,讓自家老爹死後不用那麼憋屈。

當然,不能因為東漢承認西漢的帝系就認為他們遵守禮儀,其實東漢諸帝也是數次踐踏禮法制度,比如讓迭毀制度形同虛設了,比如勿論有沒有功德哪怕在位是個混蛋如桓帝都追上廟號了,已經開了廟號氾濫之源頭。

名聲還湊合的順帝劉保也曾經為了表達對老爹安帝的孝心,在安排宗廟陵寢祭祀的時候,把安帝排在殤帝前面,理由是殤帝小孩子了,安帝為其兄了。

到順帝死後,他的妻子梁太后也企圖把身為侄子的順帝排在殤帝前面,理由也是“殤帝幼崩,廟次宜在順帝下”。在諫議大夫呂勃和大鴻臚周舉的反對下才沒有得逞。殤帝淚目:你們兩口子不能揪著我一個襁褓小兒往死裡欺負啊!

孝殤皇帝雖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禮成。孝安皇帝承襲統業,而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之上,先後相逾,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廟之重,垂無窮之制。昔定公追正順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安帝)次康陵(殤帝),憲陵(順帝)次恭陵,以序親秩,為萬世法。(《後漢書》·孝質帝紀)

就是這樣。

簡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截圖影視劇侵刪。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漢代廟制問題探討、漢書、後漢書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猴格大人


東漢皇帝當然會供奉西漢皇帝的宗廟,因為在歷史上看,東漢和西漢是同一個王朝,只不過是西被逆賊給篡奪了,然後東漢又恢復到了劉家的統治,王朝的國號都叫漢。後世的史學家為了區分兩個不同的階段,分別叫西漢和東漢,中間以王莽篡位分割開來。王朝的正統性就像一個家族族長的正統性一樣,是需要傳承的,而設立宗廟祭祀祖先,就是繼承統治正統性最好的方式。

不過劉秀在宗廟中並沒有將自己父親的排位供上,而是供奉了西漢從漢高祖到漢元帝的排位,劉秀名義上漢元帝的兒子。 劉秀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漢景帝劉啟,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兒子,是劉邦的孫子。劉秀是劉起的第7個兒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代。關於劉發的出生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劉啟去臨幸一個妃子,而這個妃子因為例假而不能侍寢。於是他就讓自己身邊的宮女代替自己去伺候皇帝。漢景帝劉啟也沒分清是誰,於是就和宮女接接觸了一夜。後來宮女就懷孕了,生的兒子就是長沙王劉芳。因為劉發的生母是宮女的原因,所以劉啟對劉發很不喜歡。劉啟把劉發封到了長沙。劉發就在這裡生活繁衍後代。一直到六代,有了大名鼎鼎的劉秀。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歷史大背景

我們都知道西漢於公元8年被王莽篡位改朝換代為新朝,新朝剛立,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趁著光復漢室的名號,解起“反莽興漢”的旗幟,割據郡縣,招兵買馬,改元建號,擁兵成王,據《後漢書》記載,僅僅數年,當時的割據政權就有王朗,公孫述,李憲,秦豐等數十個割據政權。因為“反莽興漢”是當時最吸引人的旗幟,所以,凡是有點實力的劉姓宗室,都趁機欲繼承他們祖宗的“大爺”,不是劉姓的也要改名換祖宗(真是為了當王,祖宗都不要了),裝扮為皇族後裔,藉機渾水摸魚;沒法喬裝皇族的,也要憑藉自身實力,擁立劉姓皇族作為招牌,以尋求自身的發展。

而我們故事的主角劉秀於更始三年(公元25年),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吃雞成功,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而劉秀創建的漢朝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東漢!!

劉秀是怎樣做的?

光武帝劉秀的祖先並非漢武帝的分支,那麼漢武帝這一脈的皇帝會被供奉在東漢的宗廟中嗎?關於這點《後漢書·光武帝紀》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

這段話也就是說劉秀在登基之後將西漢的十一位皇帝依舊供在了宗廟,而且不僅在洛陽建廟,在長安也修了宗廟。

東漢的宗廟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天子七廟”這種東西在封建的古代社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劉秀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再次做出改動,他規定3個不可拆遷的祖宗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桓、漢武帝劉徹;劉秀後又在洛陽設立“四親廟”,祭祀親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親曾祖父鬱林太守劉外、親祖父鉅鹿都尉劉回、親父南頓令劉欽四世祖先。劉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廟”,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極其嚴格,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不可持久。畢竟劉秀的先祖是西漢第劉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廟”,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極其嚴格,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自然不可持久。畢竟劉秀的先祖是西漢第6個皇帝漢景帝劉啟,出自劉啟第6子長沙王劉發的一脈,換言之劉秀是皇族的旁支,繼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以旁支繼嗣大宗,有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最終劉秀該怎麼處理?

最終東漢朝廷還是發揮了中國人民優良的和稀泥傳統,沒有什麼是和稀泥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和一次!劉秀追認西漢第10位皇帝漢宣帝劉詢為爺爺,認西漢第11位皇帝漢元帝劉奭為爸爸。如此一來,四親廟被撤銷(當然天下還是比祖宗重要),每年的祭祀祖先儀式也發生一些大變動……

每逢祭祀的時候,劉秀伺候就不再直接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而在高廟祭祀幹爺爺劉詢、乾爹劉奭,至於劉秀的直系祖先則由所建地的官員祭祀。另外,平輩的漢成帝劉驁和晚輩的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由劉秀所派大臣在高廟祭祀。

通過上述措施,劉秀也就解決掉皇帝的世系銜接問題,當然還存在一點小問題,“天子七廟”變成“天子八廟”,皇家供奉著劉邦、劉桓、劉徹、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八位皇帝!(但最起碼大的問題解決了)

後輩改動

中元二年(公元57年),62歲的劉秀駕崩,其子漢明帝劉莊即位。他覺得自家老爹劉秀這麼牛逼,老爹的牌位怎麼能像那些普通皇帝一樣安置在高廟,就特別為光武帝劉秀建造一座“世祖廟”。從此,洛陽就有2座皇家宗廟,供奉劉邦、劉桓、劉徹、劉詢、劉奭、劉驁的高廟、供奉劉秀的世祖廟並存流傳下來!


歷史如明鏡


中國歷史上只有1個漢朝,因為中間發生“王莽篡漢”事件,歷史學家將之分為“西漢”“東漢”。從漢高祖劉邦到漢獻帝劉協,就是1個家族在統治天下,血脈一直沒有斷。

儘管劉秀開創東漢猶如白手創業,但古老的帝國榮耀,還是讓他甘願延續昔日的光輝。於是,建都東邊洛陽的東漢沒有另起爐灶,而是承繼建都西邊長安的西漢,祭祀西漢的先帝們自然成常理。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設立高廟祭祀漢高祖劉邦、文帝劉恆、武帝劉徹,向天下宣告正統所在。第二年,大將鄧禹攻下長安,收西漢11個皇帝的神主,派人送回洛陽。劉秀將這些神主請進高廟,這一做法違法“天子七廟”的慣例,按道理只能擺放7個先帝的神主……

“天子七廟”事關政治穩定,劉秀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做出改動,他規定3個不可拆遷的祖宗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桓、漢武帝劉徹;又在洛陽設立“四親廟”,祭祀親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親曾祖父鬱林太守劉外、親祖父鉅鹿都尉劉回、親父南頓令劉欽四世祖先。

劉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廟”,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極其嚴格,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不可持久。畢竟劉秀的先祖是西漢第6個皇帝漢景帝劉啟,出自劉啟第6子長沙王劉發的一脈,換言之劉秀是皇族的旁支。以旁支繼嗣大宗,有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最終劉秀該怎麼處理?

幹宣傳找個理由,還是不會難到東漢文臣,這是他們的特長。很快東漢朝廷就做出反應:劉秀認西漢第10位皇帝漢宣帝劉詢為爺爺,認第11位皇帝漢元帝劉奭為爸爸。如此一來,四親廟被撤銷,每年的祭祀祖先儀式也發生一些大變動……

每逢祭祀的時候,劉秀就不再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而在高廟祭祀幹爺爺劉詢、乾爹劉奭,至於劉秀的直系祖先則由所建地的官員祭祀。另外,平輩的漢成帝劉驁和晚輩的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派大臣在高廟祭祀。

通過上述措施,劉秀總算解決掉皇帝的世系銜接問題,當然還存在一點小問題,“天子七廟”變成“天子八廟”,皇家供奉著劉邦、劉恆、劉徹、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62歲的劉秀駕崩,其子漢明帝劉莊即位。他覺得老爹這麼牛逼,神主如一般皇帝那樣安置到高廟不妥,就特別建造一座“世祖廟”。從此,洛陽就有2座皇家宗廟,供奉劉邦、劉恆、劉徹、劉詢、劉奭、劉驁的高廟、供奉劉秀的世祖廟並存運作。

上文已說西漢、東漢都是源自劉邦的血脈,出自劉氏旁支的東漢皇室對西漢皇室並不熱情,除去早期的幾個直系祖先外。

自從有了劉秀的世祖廟,東漢王朝的皇帝們駕崩後,紛紛將神主搬進世祖廟,而不是進高廟。這種情況被稱為“同堂異室”的廟制,儘管西漢帝系受到祭祀,然而東漢帝系自成體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成為最後1個皇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和群雄爭鬥正酣,朝廷已經淪為傀儡。宗法意義變得更加重要,東漢朝廷推出“天子七廟”,宣佈西漢高廟的一祖三宗(劉邦、劉恆、劉徹、劉詢)、東漢世祖廟的一祖二宗(劉秀、劉莊、劉炟)為世代不毀之廟。

毋庸置疑,宗法是維護王朝安定的重要因素,只不過在帝國夕陽之下,歷代先帝的神主又能怎麼樣呢?


子屠龍


這個是肯定的。因為涉及到東漢政權合不合法的問題,政權的變動非常注重合法性。

劉秀的老祖宗劉邦,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才起義。可以說是非常符合民意了,他依然要扯上一堆水德火德之類的東西,顯示天命在漢,努力提升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劉秀的運氣就好很多了,不需要扯天命那麼玄學的東西,只要宣佈自己是劉邦的後代,合法性就沒有問題。

劉備也是這麼幹的,不過他漢室宗親的身份隔得有點遠。如果三國時劉備得了天下,他肯定也要把西漢、東漢的皇帝牌位供奉起來,不然就是打自己的臉。

史料上也寫得很詳細,後漢書的祭祀篇,經常出現祭祀高廟等字眼。

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廟。太尉奉匱以告高廟,藏於廟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而且,光武帝不僅僅是供奉牌位那麼簡單。他將劉邦與黃帝並列,一起供奉。

隴、蜀平後,乃增廣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壇上,西面北上。天、地、高帝、黃帝各用犢一頭,青帝、赤帝共用犢一頭,白帝、黑帝共用犢一頭,凡用犢六頭。

除了劉秀,明朝的朱棣幹過這樣的事,他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所以為了不打自己臉,他攻入南京城時連皇宮都來不及進,就跑到宗廟祭祀朱元璋去了。也因此浪費了一些時間,建文帝不知所蹤,成為困擾他一生的秘密。

其實,西漢跟東漢的劃分,只是後代人為了方便區分硬加上去的,僅僅是為了方便而已,不用太當真。


桂西散人


東漢宗廟是會供奉西漢皇帝的牌位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屬於一家人,流的同樣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血液。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更具體的可以追溯到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那一支血脈上。

只不過到了西漢末年,皇位被外妻派的王莽給篡奪了。

天下本來是姓劉的,一下改成姓王的了。

劉邦的子孫,怎麼可能會善罷甘休呢?

為了奪回老祖宗留下的江山,劉秀和大哥就開始組織起家庭成員來起義反對王莽了。

最後,劉秀當上了皇帝。他這個皇帝,還是大漢的皇帝,沿用的國號還是“漢”,被歷史學家稱為了東漢,劉邦建立的那個“漢”是西漢。

之所以有西漢,東漢之分,最主要的是更好的讓後人區分他們。

但是,當時對於劉秀來說,是沒有這種區別的,畢竟他繼承的,就是劉邦的那個大漢王朝。

劉秀把王莽趕下臺之後,就把皇室由長安搬遷到了洛陽。

在洛陽劉秀建立了宗廟,並且把西漢的十一位皇帝的牌位全部給搬遷了過來。

東漢和西漢,就是統一的一個大漢王朝。

劉秀只不過就是一箇中興之主,他們和西漢是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近枝親屬。

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那個劉皇叔劉備,還在曾大漢皇室血液的熱度。

他一直就是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起義,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人們的支持。這說明大漢的統治,在百姓心理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劉秀當年能把王莽政權推翻,能把赤眉軍,綠林軍打敗,也是用的恢復漢史的名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