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實力強大,為何卻打不過一個董卓?

lxvvx


據《九州春秋》記載:...(董)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意即,董卓初入洛陽之時,兵力甚少,恐不能控制局面。故採用了瞞天過海之計,連續四、五天,讓士兵在夜間悄悄出城,天亮再大張旗鼓進城,宣言有西涼兵再入洛陽。他人不知,誤認為董卓的兵馬甚多,故不敢輕舉妄動。

從此事能看出,首先:董卓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平庸之輩,是有頭腦,有能力,調兵遣將的將軍,會打仗之人。十八路諸侯有幾位有這頭腦?

個人魅力

董卓年輕時就喜歡行俠仗義,曾經到西北少數民族地方,廣結羌族首領為朋友。有一次羌族的首領途經董卓處來看他,他把正在耕田的牛宰了來招待客人,首領們被董卓的豁達和義氣所感動,回去後回贈了各類牲畜上千頭給他。

對待部下行事風格

董卓擔任行軍司馬時,在攻打併州之戰中立了功,朝廷給他加官並賞賜了細絹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職,卻把所得的九千匹細絹全都分給了手下的官兵,由此屬下官兵都心甘情願的為他賣命。

備戰有勇有謀

西北韓遂造反,朝廷派了六路大軍圍剿,其他五路都連吃敗仗損兵折將,只有董卓這一路全身而退,沒有什麼損失。董卓到現場後發現自己相比韓遂的軍隊兵微將寡,不能硬拼,於是用計故意讓士兵捕魚蝦當做軍糧以迷惑敵軍,而暗地裡堵住上游河水,然後趁機後撤,再挖開水壩,等到敵軍趕到時,由於河水漲的太深不能渡過去了,因此董卓得以死裡逃生,朝廷因為他保全軍隊的功績封他為前將軍。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董卓,不是大家心裡所認為的臃腫蠢才。

說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當時各諸侯實力參差不齊,總體來說戰鬥力是很強的,當中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實力派袁紹,袁術,曹操,孫堅,公孫瓚,劉備等人物,因為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望非常大,實力也最大,大家就選袁紹當盟主,大家聽袁紹調遣,18擊1以多勝少,猶如秋風掃落葉簡單,事情是照這樣發展,不過後來……

一仗下來,董卓被袁紹率領的關東十八路諸侯打敗後,曹操建議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董卓,卻遭到了袁紹等諸侯們的拒絕。看到大好機會將會錯失,曹操非常生氣,回來責問袁紹:“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袁術負責後勤,孫堅打了勝仗袁術為了自己利益不給糧;讓董卓跑了也不意外。不能不說十八路諸侯個個互相猜忌自打算盤導致的結果,大眼瞪小眼,小眼沒眼瞪的。打敗董卓談何容易?袁紹負主要責任。

最後是司徒“王允”獻上“美人計”加“離間計”把董卓除了,不然天下大勢可不是後來的三國鼎力……

所以不是打不過董卓,是人不齊心各懷鬼胎所導致;董卓不是泛泛無能之輩,最後還是被除掉,和他自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橋橫跋扈,視人命如草芥狂傲分不開……


遊程策劃


1.其實十八路諸侯實際上只有11路。都是地方武裝力量,長途跋涉很多都是臨時招募的兵沒有經驗,有些諸侯帶兵也就幾千。聯軍實際戰鬥力一般

2.比較有實力的益州劉璋,荊州劉表,徐州徐謙,北平公孫瓚都沒有加入滅董的聯軍裡面。他們尊奉天子,不認同董卓卻也不加入滅董大軍,實力上是給董卓撿了一個大便宜。

3.十一路諸侯名義上是匡扶漢室,實際上各懷鬼胎。都恨不得董卓一滅其他諸侯也實力大削,自己做收漁翁之利,一家獨大。這樣的軍隊在一起心不齊你說能打戰嗎

4.袁紹作為盟主優柔果斷,諸侯屯兵也是分散開的,錯失了好幾次滅董的事機。袁紹一度想重擁劉虞做皇帝。諸侯們意見不一。

5.就算諸侯一條心,也未必打的過董卓,董卓的西涼軍一直在邊界上身經百戰,加上入洛陽一路上收編了很多中央軍。十一路諸侯加起來也不一定是對手。



潮起處是我家


事實上別被演義誤導,演義裡的十八路諸侯討董根本是扯淡。

首先真正討董的是十個州郡長官: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孫堅依附袁術,所以算袁術一路)。

而且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官員,任職時間稍長些的韓馥到任也頂多一年多,其他人多是幾個月,他們雖然有朝廷頒發的委任詔書,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所以這些州郡長官大多都是不通兵事(袁紹操場都還沒成長起來),兵馬都是臨時召募的新兵,缺乏訓練,戰鬥力怎麼跟屢經戰場的涼州軍比。

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佔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

這最後導致了聯軍主力基本就是在酸棗看戲,真正跟董卓打是有聲有色的是袁術支持的孫堅



晨起北風其涼


東漢末年,董卓亂國,各地諸侯蜂擁而起,十八路諸侯會盟酸棗,組成關東聯軍,共同討伐亂賊董卓。關東聯軍聲勢浩大,士氣高漲,誓要與董卓決一雌雄。但雙方一交戰,惟有長沙太守孫堅、驍騎校尉曹操(無地盤,依附張邈)真出力,其他諸侯都在一旁湊熱鬧(劉皇叔當時還在跑龍套),最終導致討伐董卓失敗。那麼為什麼其他路諸侯都不出力呢?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各諸侯不出力的原因是私心太重,都避戰自保。其實並非是各路諸侯不想出力,而是各路諸侯沒有力氣可出,因為他們手裡都是一群沒有戰鬥力的雜兵,可以說就是炮灰而已。因為討伐董卓是189年,而中央政府是一年前剛剛下放給地方刺史太守募兵權,各路諸侯手裡的兵都是剛剛招募不到一年的新兵,戰鬥力垃圾的要死,拉上去也是炮灰。十八路諸侯雖然兵力不少,但真正有戰鬥力的就那麼兩家。

  一家是長沙太守孫堅的部隊。當時孫堅帶著數萬中央軍精銳剛剛從長沙平叛回來,又搶了荊州的武庫,所以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也最能打;另一家是陳留太守張邈的部隊。張邈在何進死之前奉命徵募了二千餘人,他的部隊建軍比較早、 訓練時間比較長所以有些戰鬥力,他的軍隊加入了曹操的部隊,所以曹操打的也很猛,但曹操的兵太少;此外,還有兩家有正規軍能打的部隊,那就是公孫瓚和馬騰的軍隊,不過主力都沒來。

  所以,各路諸侯臨時拼湊的雜牌軍根本打不過董卓手下如狼似虎的涼州軍。北路主攻的河內太守王匡最賣力,結果一交手就全軍覆沒了,曹操的部隊也被打的潰不成軍,只有孫堅的數萬精兵能和董卓硬拼,把董卓給打回了長安,可孫堅也沒佔什麼便宜,幾乎被打成了光桿司令,白白為別人做了嫁衣,最後被劉表逼得不得不投靠了袁術。


個人創業100法


因為董卓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