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和西漢哪個強大?

學生時光

西漢之所以名聲大,《史記》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前漢書》、《後漢書》有這樣的官方修史,司馬遷個人又編寫了一部。因為是個人修史,所以很少避諱,秉筆直書,《史記》流傳很廣,加上太史公的文筆,被魯迅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史記,文辭優美,對英雄人物讚不絕口,對一些豪傑也有指摘之語,更顯真實。因為寫的是漢朝的當代史,可信度很高,流傳很廣。西漢時的歷史,我們都耳熟能詳。很多成語都成了我們的日常用語。

司馬遷之後的西漢歷史,相對來說就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了,比如昭宣中興以後的西漢歷史故事。可見,司馬遷的《史記》之功。

東漢歷史,被史學家盛讚為風化最美,民風淳樸,在光武帝劉秀的帶領下,君臣相和,民阜國安,沒有一般朝廷中的猜忌、權謀等。這與光武帝劉秀的個人魅力息息相關。

也正因為如此,西漢前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猶如懸疑斷案一樣,劇情高潮起伏,引人入勝。東漢一朝平平穩穩,大家按部就班,彬彬有禮,打仗也是不含糊,一波流推倒。所以,影視劇導演會偏愛西漢史,戲劇性很強,引人入勝。東漢就顯得平庸無奇,如同普通的過日子人家,細水長流,波瀾不興。

有道是大道至簡,大象無形。東漢的這種平淡無奇,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

比如東漢也有西漢的開國功臣,劉秀有云臺28將,大多都能善終,這樣的大團圓結局要比劉邦到了六十多歲還在征討異姓王的路上要好得多。

比如東漢也有開疆拓土的不朽功績,班定遠三十六人橫絕西域,要比西漢武帝時前後損兵數萬征伐大宛國要有效率和經濟的多。西漢前期國力往上走,至武帝急劇衰減,都已經戶口減半了,後來在昭宣中興才又有恢復。

比如西漢武帝征討匈奴,前後三十多年,勞民傷財,東漢聯合南匈奴和烏孫,得竟其功。西漢有封狼居胥,東漢有勒石燕然。

在文化上,西漢獨尊儒術,還有天人感應。東漢有太學,重視經學。哲學王充,醫學張仲景等都是一時大家。

在科技上,東漢有蔡倫得造紙,還有張橫的地動儀。在東漢末年,更有建安七子,還有三曹的文章傳世。

西漢以來形成的貴族政治,在東漢得到延續和發展,並最終在魏晉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影響直到宋朝時才告一段落。

人口和財政方面,西漢和東漢都差不多。西漢開始的鹽鐵專賣制度為歷朝歷代所堅持,成為國家主要財源。西漢人口6000萬,東漢人口5700萬。東漢的貴族世家擁有更多的部曲,因此,東漢的人口應該與西漢持平或者超過。

列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東漢與西羌,與匈奴,與烏桓,與哀牢,與山越,與越南,與黃巾軍,與各種各樣的敵人戰鬥。與西漢開邊不同,東漢的戰鬥對象都已經經過200多年的文明開化,有著不俗的戰力。西漢時,除了匈奴強悍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還處於野蠻矇昧狀態,所以,東漢面臨的外敵要比西漢要強。這也反映了東漢軍力的強大和戰鬥力維持的持久。

西漢的皇帝傳承做的比較好,因此大權基本上都被掌握在皇族手裡。東漢自和帝以後,都是少年皇帝,還都早殤,完成東漢朝廷君權闇弱,世家興起。也正因為如此,東漢的世家在漢末動亂時,撐起了漢民族的天下。不管是曹魏、孫吳、蜀漢,在與周邊少數民族作戰的過程中,都超常發揮了。

作為中華第一帝國的上半場與下半場,西漢重在開拓,雖然很多方面秦始皇已經畫了一個圈,然而並沒有去執行。西漢給中華帝國定下了鐵血雄強的基調,所謂創業艱難,西漢的開拓之功,無可質疑。東漢重在傳承,西漢打下來的很多疆土和政治制度,東漢以風化最美的漢光武帝祖孫三代繼承了下來,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畫了重點。

所以,而知而行認為,作為繼往開來的東漢,要比開拓之功的西漢強大,其主要強在國力和戰力方面。說起堅韌和剛強,西漢一點也不遜色於東漢,甚至要比東漢還要強。


而知而行

若論軍事,西漢更強;若論綜合國力,東漢更強。兩漢的特點各不相同,西漢是擴展型的,而東漢在擴展的基礎上更講究文化包容的軟實力。

1、西漢強在軍事

西漢的天下是打出來的,劉邦斬蛇起義,約法三章,楚河爭霸,十四埋伏,四面楚歌……儘管被迫與匈奴和親,但是漢武大帝橫空出世,衛青七戰七捷大敗匈奴,霍去病千里逐敵,直搗漠廷,封狼居胥,漢民族為華夏子孫奏響世界最強音。打開漢書看一看人物列傳,伴隨西漢而行的始終是強悍的血性賁張,“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李廣射石搏虎,周亞夫細柳閱兵、平判七國;趙充國百聞不如一見……

西漢可稱得上“戰神”的前有韓信,後有衛青、霍去病,名將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而陳湯縱橫漠北,不用漢朝兵卒糧草就把北匈奴斬草除根。如果沒有西漢立國的軍事強悍基因,名將何來用勇之地。

當然,西漢也有獨尊儒術的文化之舉,第一次把漢文化圈延展到周邊各國,衛滿朝鮮、南越、西南夷、大宛盡數納入版圖。國土面積北至陰山、西逾蔥嶺、南包交趾、東並朝鮮 ,故“秦皇漢武”被歷朝歷代視為雄主!

2、東漢強在綜合國力

東漢開國君主劉秀雖然也是馬上皇帝,但骨子裡透著皇家傳承下來的氣象,“光武中興”一脈相承於“文景之治”,並有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使綜合國力達到空間有的高度,軍事上重創匈奴,使匈奴王朝廷西遷,從此再也不能侵入中國,但更偉大的成就在於文化、科技的軟實力,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佛教傳入中國,道教興盛。東漢大興儒學,太學林立,文人學者的論述不斷。政治上三公分權,尚書檯正式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也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最早雛形。


需要特意指出的是:東漢一朝其實包括了蜀漢歷史,從歷史事實上出發,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姜維等實為漢臣,與東漢一脈相承。所以蜀漢的歷史也是東漢的歷史。


指動濟南

在討論漢朝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漢武帝劉徹,想到的是漢武帝所屬的西漢,反而東漢不怎麼出名。



其實東、西兩漢也不過是後世之人用以瞭解歷史所做的劃分,真實的歷史沒有東、西兩漢,都是劉邦的後裔,只有一個名字“漢”!

既然題主問了東漢和西漢哪個強大,那我們就以後世劃分的東、西兩漢來說一說吧!

西漢





西漢(前202年-8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定陶縣稱帝,定都長安,建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而說起西漢,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它的赫赫武功;想到的是漢武大帝氣吞八荒、胸懷四海的霸氣;想到的是衛青、霍去病橫掃匈奴、遠征漠北、封狼居胥的功績。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西漢初立之時,經歷了秦末亂世、楚漢爭霸,華夏大地千瘡百孔,就連帝王尋找同色拉車的馬都找不到,大臣坐的也是牛車。

而在北方,匈奴一統了草原的民族,已然崛起,成為了一個可以威脅中原大地的強大政權。更是在平城的白登山上圍困了劉邦七天七夜,這對匈奴來說是一場輝煌的勝利,而對剛剛成立的漢朝來說這是屈辱的,在此之後長達幾十年的屈辱就是由這一場戰爭而決定了。



之後歷經文、景二帝,休養生息使得國庫豐滿,至漢武帝之時終於有了洗涮在“白登之圍”以後對匈奴所受的恥辱的資本了。

在武帝一朝,北卻匈奴、南並百越、東滅朝鮮、橫掃西南夷、西通西域,開疆拓土、武功達到極致。但在這赫赫武功的背後確是民生凋謝、國庫空虛的慘狀。

而後又經昭、宣二帝休養生息,國力恢復。在漢宣帝時完成了漢武帝一輩子都在做,卻沒完成的事,那便是收降匈奴。其後設立西域都護府,而漢朝也在宣帝時達到極盛。

在之後經歷元、成、哀、平四帝

之後漢朝衰敗,而在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結束。但西漢的衰敗也只是皇權的衰敗。

東漢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故又稱後漢。東漢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 ,共十四位皇帝,國祚195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

東漢初年天下剛剛平定,採取休養生息減少租賦徭役,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之後便是東漢的極盛之時,史稱“明章之治”。漢明帝繼位後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西域與漢朝的聯繫。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65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復置西域都護。

公元69年(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在位於今雲南、緬甸北部一帶的古哀牢國。

因慕漢之教化、威德,舉國歸附東漢,以其地設永昌郡。

哀牢之地,東起哀牢山脈,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哀牢內附,初步奠定了歷代中原王朝對雲南西部版圖的管轄範圍。



明章二帝在位時期(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劉秀遺規,對外戚勳臣嚴加防範;屢下詔招撫流民,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後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

似乎上天總是看不得完美的東西出現,又或者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盛極而衰這條千古不變的定理。在經過明、章二帝之盛世後漢朝又逐漸衰微,之後的皇帝總是年幼登基、或者是短命帝王。

導致外戚干政,皇室衰微,這似乎又從新回到了西漢末年之時。而到桓、靈二帝之時又重用宦官,倚之為臂膀,用以對抗逐漸尾大不掉的世家和外戚。



直至漢末三國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漢朝亡。這一次確是沒出現光武帝那樣的中興之主來拯救漢朝。漢朝雖亡,卻是以強而亡。

總結:西漢也罷、東漢也罷都是漢朝,無所謂誰強誰弱,而終漢一朝,一直是對四周異族展現出碾壓的姿態。真要強行說強弱的話,我想大多數人選的應該是西漢,因為漢武帝氣吞天下的壯舉和衛青、霍去病的追亡逐北豪氣最是激勵人心。


一夢千秋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盛極一時,卻因為外敵入侵或者內亂等某種原因喪失自己的部分江山,最終成為一個低配版的國家,為了區分他們與之前那個強大的王朝,他們往往被冠以方位詞以示區別,比如東晉是低配版的晉朝(相對於西晉而已),南宋則是低配版的宋朝。

唯獨東漢,他雖然在西漢的後面,也是由西漢的宗室所建立,但是從國土和國家實力上來說,完全不是低配版,甚至在某些地方還要超過之前的西漢,這就是東漢與東晉、南宋的區別所在。

東漢的開國君主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只不過劉秀這一支已經是高祖的遠支,因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劉秀家的爵位逐代降低,所以到了劉秀父親這一代已經沒有爵位了,只能做個縣令。而且劉秀的父親死得早,所以劉秀只能依靠他的叔父養活,成年後的劉秀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農民。

後來,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進行改革,可惜由於政策過於理想化,把天下搞得大亂,狼煙四起,而劉秀和他的哥哥劉縯也趁勢而起,兄弟二人先加入綠林軍,參與了更始政權的建立,後劉縯被殺,劉秀與更始政權決裂,最終依靠自己的實力統一了天下,為了表示光復漢室,劉秀仍以“漢”為國號,為了與之前劉邦建立的漢朝區別,被稱為東漢。

一般來說,這種後建立的同名政權都比之前的要弱,比如東晉之於西晉,北方國土淪喪,人口、軍隊、經濟也較之於西晉有很大的差距;又比如南宋之於北宋,在靖康之恥後,漏網的康王趙構在南方恢復了宋朝,但是這個宋朝已經失去了往昔的榮光,領土大幅縮小,而且在金國面前毫無尊嚴可言。

北宋

南宋

但是東漢恰恰是個例外,他雖然也是由前代的宗室人員建立,但是東漢並不是一個低配版或者弱小版的西漢,我們可以來做個簡單的對比。

首先,東漢的國土面積與西漢相差無幾。東漢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654萬平方公里,西漢鼎盛時期大概666萬平方公里,相差無幾,從兩者的地圖可以看出他們的控制面積相差無幾,控制的區域也基本相同。

西漢疆域

東漢疆域

其次,對外作戰方面都各有所長。西漢初年,匈奴是西漢的心頭大患,經過幾代的隱忍,漢武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派衛青、霍去病等人擊敗匈奴,而東漢也不遑多讓,東漢擊敗了南匈奴,迫使其內附,並且通過各種辦法分化了北匈奴,而且東漢對西部的羌人和南部的百越族等都進行了成功的對外戰爭,實現了對上述地區的有效控制。

再者,文化交流方面,東漢的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隔絕五十餘年的絲綢之路,重新實現了與西域的交流,並經過多年的經營,實現了對西域的有效控制,而且班超派出的使者到達的地方更加遙遠,甚至到達了羅馬帝國,並與羅馬帝國實現了使者來往。

總之,東漢並不是一個弱化版的西漢,甚至在疆域、軍事實力和文化各方面都不遜於西漢,所以如果把東漢跟東晉、南宋劃做一類的話,恐怕東漢是不會同意的。


天涯看點歷史號

強大的定義是什麼?哪些方面可以用來比擬強大!

一:從皇帝來看

西漢: 皇帝共歷12帝,共享國運210年

開國皇帝 劉邦(漢太祖 漢高帝 )

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桓;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中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

著名皇帝-文臣武將:

劉邦(滅秦滅楚)-初漢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其他武將良臣:陳平 曹參 樊噲 周勃 灌嬰 彭越 夏侯嬰

劉桓劉啟(文景之治)-賈誼 周亞夫 李廣

劉徹(遠擊匈奴)-董仲舒、竇嬰、主父偃、東方朔、司馬相如、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陵、

劉病已劉洵(昭宣中興)-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

東漢:皇帝共歷14帝,共享國運195年

開國皇帝:劉秀(光武帝-位面之子)

漢明帝劉莊;章帝劉怛;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恭宗劉祜;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續;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

著名皇帝-文臣武將:

開國皇帝:劉秀(光武帝-位面之子)-雲臺二十八將

西漢:⭐⭐⭐⭐⭐ 東漢:⭐⭐⭐⭐

二:兩漢領土變化

西漢



東漢

東漢延續了西漢的領土,一直保持著對西域控制,勝過西漢。

西漢:⭐⭐⭐⭐ ⭐ 東漢:⭐⭐⭐⭐⭐

三:經濟人民生活水平

春秋戰國、暴秦、秦末農民起義,從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算起,至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中國經歷了長達600餘年的戰亂,十室九空,田地荒蕪,那個時代,不需要頭腦,只要肯幹,就一定能夠富足,比如一個破產農民,他的田地被地主兼併,但他完全可以去另一個地方去開肯荒地,永遠沒有失去田地,成為僱農的危險,所以皇帝什麼都不要幹,生產力就會自動恢復,因為人民主要從事生產,在政治文化的需求很低,所以矛盾很少,就會給人以政治清明的假像!而西漢建立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頂峰,但這期間叛亂不斷,且北方匈奴不斷南侵,發展速度也很有限!

東漢建立時,雖有王莽亂政和農民起義破壞,但時間短,破壞力小,所以東漢建立時就比西漢要強,但因為東漢繼承了西漢的遺產,不僅包括政治經濟遺產,還包括貴族等包袱,除光武帝劉秀因戰起家,手掌大權,能力出眾,在位時相對穩定外,其後國皇帝年齡小,易受權臣左右,且富裕的地主階級對政治文化的需要遠高於西漢建立時,所以顯得很亂,讓人誤以為東漢不行。 但,東漢建立時起點高,且一直沒有叛亂,同時北方匈奴處於解體階段,新的北方霸主還沒有形成,內部很亂,無力南侵,所以東漢又在相當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下發展,雖然政治不很清明,發展慢些,但總體來說,還是要比西漢強的!


東漢⭐⭐⭐⭐⭐ 西漢⭐⭐⭐⭐

四:軍事能力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西漢:⭐⭐⭐⭐⭐ 東漢:⭐⭐⭐⭐⭐

所以:東漢經濟文化創造強於西漢;皇帝文臣武將西漢強於東漢;領土職責軍事實力兩漢並駕齊驅。


一分沒華趙德漢

比較兩個朝代哪個強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們疆域(軍事)、人口、農業耕地等方面的高低差異。

開疆拓土與收復失地

自漢武帝對匈奴作戰開始,漢王朝的版圖就開始逐步擴大。自漢武帝即位之後,改變了之前對匈奴和親的政策,先後派出了衛青、霍去病去征討匈奴。收復並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朔方、五原、雲中、雁門、酒泉等郡縣,帝國的北部疆域推進到陰山以北。此外漢武帝還剿滅了東北方衛氏朝鮮,設置了東北樂浪4郡。在帝國的南方,漢武帝平南越、閩越,將帝國的南部疆域推進到了兩廣地區和今天越南北部地區。

到了漢宣帝時期,西漢的國力達到了鼎盛,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賢撣率其眾數萬騎投附漢王朝,西漢派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鄭吉迎接日逐王,並封其為歸德侯。匈奴勢力退出西域,漢王朝正式接手西域。同年漢宣帝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在烏壘城建立西域都護府,自此西漢的版圖最終確立。

兩漢之間因為王莽篡漢,漢王朝失去了控制西域的力量,疆域萎縮。此外在帝國的東北方撤銷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海南島上的珠崖、儋耳二郡。漢光武帝平定帝國內亂後,在一番勵精圖治之後帝國的版圖基本恢復。但是與西漢鼎盛時期相比,還是略輸一籌,而且攻城略地的功績遠比收復失地來得振奮人心。在帝國疆域這方面,西漢略勝與東漢。


兩漢人口伯仲之間,東漢略勝

西漢末年曾做過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調查結果顯示整個西漢王朝當年共12233612戶,59594978人,平均每戶4.87人。東漢時期的人口普查更為詳細,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桓帝永壽三年有人口56486856人,是史籍記載的東漢最高人口記錄。鑑於東漢豪強地主會隱瞞人口,所以理論上兩漢人口應該是相差無幾的,在人口方面,東漢應當是略勝一籌。


農業耕地,東漢輸在數據,贏在實際

古代中國式典型的農業社會,判斷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看農業、耕地。《漢書·食貨志》記載著當時普遍使用著二牛抬槓的犁耕法,提高了農民的耕犁效率。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鬥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趙過還發明瞭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到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區種法”這種新的耕作方法。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

東漢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有顯著的成就,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全鐵製犁鏵的使用和改進,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鐵犁牛耕的改進和推廣,讓東漢時期的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的墾田數字達到732萬多頃。這個數字略低於西漢,但如果把東漢豪強地主隱瞞的田畝,實際的墾田面積肯定要超過西漢。

除此之外,在文化、科學、政治、制度方面。鑑於東漢是繼承於西漢,在這三方面,東漢可以借鑑和改進西漢對應的錯誤。比如說紙實際上在西漢就發明了,東漢的蔡倫是在西漢造紙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的。還有天文學、醫學,無論是張衡,還是張仲景、華佗都是在前代的天文學、醫學的基礎上,才發明了地動儀,寫下了《傷寒雜病論》,發明了麻醉手術。文化、科學、政治制度,這幾個方面從成果上來看,肯定是東漢遠勝於西漢。

綜上幾個方面來看,東漢理論上是強大於西漢的。之所以會給人一種西漢比東漢強大,就在於西漢的軍事實力實在強大,人民只記得開疆拓土的人,往往不記得收復失地的人。


蘇子侃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好,論名氣,東漢遠不如西漢有名,但是論實力,無論內部經濟國力還是對外軍事上,東漢都是吊打西漢的。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

佛教在這一時期正式傳入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經學在此時集大成。文字有《說文解字》。數學有《九章算術》。

張衡在洛陽展示出驚人的科技成就——渾天儀、地動儀、靈憲圖。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拿得出手的發明。

中國醫學的幾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經過漫長的集體創作,基本定型;《難經》、《神農本草經》都誕生於此時;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醫學理、法、方、藥理論體系的完整建立。


水利土木工程師漢靈帝劉宏

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

對外軍事上,東漢時期歸附南匈奴,竇固,竇憲擊滅北匈奴。

南匈奴歸附東漢後,烏桓也向東漢政府表示臣服。烏桓各部世代為東漢守邊,實際上成了一支世襲的僱傭軍隊,直到魏晉時期,烏桓鐵騎仍名聞天下。

南匈奴和烏桓相繼歸附東漢後,鮮卑各部也遣使通好。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重新收復前漢西域故土,後面班超更是擊敗了號稱當時世界四大帝國之一的貴霜帝國。

四川、雲南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諸部,都相繼歸附東漢,漢文化傳入當地後,改變了當地風俗,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


經濟學讀史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算複雜。。。我們後人比較偏向西漢,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我簡單梳理下。


先說廟號吧,很多人一聽漢朝廟號,第一感觸就是標準高,難混到。漢朝廟號也不同後面的朝代只要不是亡國之君都有!西漢皇帝的廟號被東漢劉秀刪減了很多。留下4個:劉邦(漢太祖,高皇帝) 劉恆(漢太宗,文帝) 劉徹(漢世宗,武帝) 劉詢(漢中宗,宣帝)宣帝之後的皇帝很多都有廟號,只是後來劉秀給刪減了,關鍵還是不達標。(漢景帝沒混到廟號也是可惜放在東漢,或許能混到)

再看東漢,東漢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但是真正能得到廟號的就三個,其它的皇帝廟號也被後人刪減了。東漢分別是:劉秀(漢世祖,光武帝) 劉莊(漢顯宗,漢明帝) 劉炟(漢肅宗,漢章帝)東漢前三帝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是幼帝跟短命,東漢後面的皇帝廟號被刪減有一說法是漢獻帝刪減的,也有說曹丕刪減的。

廟號上面看,西漢無論人數還是質量都高於東漢。


軍事來看兩漢成績,西漢前期被匈奴打的賠款,割地,和親。後面到了漢武帝時期劇情我就不說了,這是漢民族傲立世界之巔的發家史,大家太熟悉了。

而東漢開國到三國時期,不是吊打周邊國家跟民族就是在準備去吊打他們的路上。(國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這是對東漢的最高讚譽)

其實這個沒可比性,我華夏曆史中對我華夏名族構成最大威脅的,匈奴絕對排進前2名。。。西漢打敗了這個強大對手,而東漢相對敵人弱小的多,只能說兩漢在軍事上伯仲之間,但是我本人更被西漢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折服。


再看皇帝,西漢皇帝有明君,有仁君,有昏君,更有雄主。說真的,西漢皇帝人人不同。東漢有個位面之子,有仁君,多數是昏君或者小孩(所以東漢中後期開始氏族門閥興起一直到隋唐時期,這些大族有的連皇帝都看不起,或者殺皇帝) 其實說了這麼多,西漢皇帝整體比東漢強。

西漢有亡秦滅楚,開漢四百年基業的劉邦。有中華始治的文景之治。有雄才大略攻擊堪比秦皇的漢武。有帶領漢朝走向巔峰的昭宣中興。而東漢有:光復漢室,再興漢室195年的劉秀。東漢的明章之治。其實不難看,其西漢皇帝有作為的更多。


經濟,科技,思想,制度這些有時代差,肯定東漢強,沒可比性。

綜合來看,精神層面西漢更強,事實來東漢更強。

其實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代表著“漢”那個輝煌而強大的時代!!!


適者H生存

如果是對外部威懾力的話,還是西漢最強

從漢高祖劉邦的忍辱負重,到漢文帝時期的養精蓄銳,再到漢武帝時期時,西漢已經可以頻頻對外部動武了,即便在漢武帝之後,西漢也很少遭受到外部的威脅,在國力可以頻頻對外部動武的情況下,西漢的整體國力還是很強上的。

到了東漢時期,因為經歷了西漢末年的動亂,國力方面有大幅度的衰退, 從國防而言,東漢更追求於自保,尤其是到了中後期,在外戚勢力頻頻干政的情況下,東漢更是長時期陷於內亂,並逐漸形成了地方勢力獨大的趨勢,在東漢的很長一段歷史內,東漢朝皇室只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象徵。

所以從綜合對比而言,西漢的國力要強於東漢


遼寧資深球迷

西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於民,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漢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曆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闢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前期還好後期基本都是宦官當道,民不聊生。至此才出現之後東漢末年三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