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東漢末年為什麼地方官能夠擁兵自重?

野馬250010009


東漢後期各地軍閥割據,他們有不少人身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東漢末年,這些地方官為什麼能夠擁兵自重?


地方官想要割據需要三個條件:中央混亂、朝廷威權掃地和地方發展機遇。這三個條件至東漢末年這些條件全部湊齊。


東漢中央混亂自漢和帝已露出苗頭。和帝即位時僅十歲,竇太后臨朝,提拔竇憲參與機要,又借章帝遺詔提拔竇氏宗親。外戚擅權大幕就此拉開。和帝扳倒竇憲,只好依靠宦官。於是和帝事成後常和宦官議事,宦官干政亦由此發端。和帝后幾任接班人均年幼而立,所以和帝朝故事總重複上演。


至桓、靈二帝,外戚和宦官終於將朝廷撕裂。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徹底攪亂朝綱。最後宦官集團殺何進後全部被逼自殺,留下了空殼般的朝廷。中央自身除了合法性,已無力主持局面,正如張讓的遺言:“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

(東漢末年割據初起之形勢)


靈帝后,朝廷逐漸無法節制地方,這和朝廷威權式微有關。《後漢書》:“何氏遂亡,而漢室亦自此敗亂。”十常侍之亂後,董卓迎漢帝,迫於其兵威,朝中有地位和掌兵者如盧植、袁紹、曹操等人大多隱退或出走。董卓得以把持朝綱,擅行廢立。


但人們對董卓是極為不滿的,他們現在的朝廷是被董卓控制的,天命不顯。於是,董卓成為眾矢之的,而討董的盟主正是享有盛名、流入地方的袁紹。


這時的朝廷在道德輿論上也處於下風。更兼袁紹出身豪族,又曾在朝為官的,其軍事行動和身份光環帶動了無數地方官以討董為名起兵。地方官終於可以毫無思想包袱地擴充兵力,甚至互相攻打。


最後,我們從地方自身角度看地方官如何變成軍閥。《後漢書》:“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刺史是一州主官,本是朝廷外派監察地方的,後來統管下級考核、人事和司法。這意味著刺史很容易變成一方主宰。

(東漢地圖)


黃巾起義為地方提供了擴權機會。黃巾軍波及範圍廣,導致承平日久的內地州郡毫無防備。於是靈帝“詔敕州郡修理攻守”,並選拔官民中的軍事人才。同時據《後漢書》,黃巾之後起事凡留名者有25家,但鎮壓黃巾起義使東漢“海內虛困”,朝廷無力平亂。


由是,地方上隱沒的軍事人才得到提拔和鍛鍊,地方的武裝也漸被朝廷依賴,地方坐大獲取到了內生力量。

戰亂使朝廷音訊斷絕,人們對朝廷的信念逐步淡化。而地方大族往往門生故吏眾多,其中不乏能人,地方官則有公開身份和活動平臺。漢末,地方官和大族往往樂於合作,而他們的自身條件則很容易打造出軍事集團。這就容易理解討董時為何很快就能動員十二路大軍,也能理解這些大軍為何全是地方大員帶隊,也能理解為何一向好戰董卓要遠避長安了。


簡言之,東漢末年地方官能擁兵自重首先是因為東漢朝廷當時無力主持大局,導致地方有了鬆動的可能;然後,朝廷能臣隱退,威權旁落,導致地方開始質疑朝廷的合法性;最後,朝廷必須依賴地方維持版圖,地方擴軍,再和豪族結盟,這讓他們足以自恃——擁兵自重的局面形成了。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歷史研習社


漢朝的地方行政體制是郡縣制,一郡的行政長官稱為太守。刺史是監察官員,負責監督一州的吏治。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政權,民不聊生,於是黃巾起義爆發了。在漢末三大名將的聯合打擊下,黃巾起義失敗了。但是黃巾軍的殘餘勢力卻逃到全國各地,繼續與朝廷進行遊擊戰。

為了剿滅黃巾,朝廷允許地方官員,太守、縣令以及地方豪強自己募兵。最終太守與地方豪強擁有了兵權,也就成了一方割據勢力。

後來皇帝任命漢室宗親為州牧,就是想收回地方的權利。但是州牧卻沒在意什麼皇恩浩蕩。他們掌控一州的軍事、經濟大權(這時的太守大多是州牧的親信擔任,上報朝廷就是走個過場)讓割據政權更加穩固起來。

所以東漢末年地方官能夠擁兵自重。




予安何時安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有野心的地方勢力紛紛傭兵自重,下面來談談他們為什麼可以傭兵自重。

政治混亂

東漢衰敗的根源之中,外戚和宦官最為主要。朝政紊亂,吏治廢弛,這些等等長久都解決不了。久而久之皇帝不能御下,當然就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做大,這是原因之一。

封建殘餘

漢朝雖有也統一了也有幾百年了,但是離分封制過去的年代還是較近的。地方的這些最高長官基本上就是當地的土皇帝,這些在治世還好,到了亂世就成了各自傭兵的先天條件。

寧有種乎

到了亂世,覺得朝廷已經沒有救了。這時候有野心的就都蠢蠢欲動了,怎麼才能走到那最後登上大位,必要條件就是有兵才行。所以招兵買馬是爭天下的必備條件之一,故而有野心的地方官當然就會傭兵自重了。




所以一般到了亂世開啟的年代,有勢力有野心的地方官當然傭兵自重。畢竟天子已經不能御下了,而且王朝將滅,這些人當然就會出來搏一搏了。


淡看天上月


漢承秦制,也包括郡縣制。按照秦制和西漢的兵制,地方官府是沒有兵權的,郡和縣都無權調發老百姓充軍,調發軍隊必須有朝廷的兵符才能調動,也就是虎符。

東漢也延續了西漢的這個制度。但是,東漢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吏的控制,開始設置監察區,也就是刺史,由中央授權,代表中央刺察地方。後來,監察區逐步演變成了常態化的一級官府,也就是州,等於在郡縣之上朝廷之下多了一層。到東漢末期,全國共有十三個州。

不過,在黃巾起義之前,監察區同樣是沒有兵權的,和郡縣一樣,調發軍隊必須要有朝廷的命令和兵符,地方上才能協助徵發老百姓充軍。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一般而言,和遊牧民族或者是山區尚未歸化的民族雜居的郡縣,一般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擁有部分兵權,可以徵發當地老百姓為軍隊,進行戰爭。

比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因為長沙當時周圍還都是不服王化的蠻夷地帶,所以孫堅就能夠招募軍隊,對這些蠻夷進行討伐和征服。這也是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的軍隊表現比較好的原因。

變化發生在黃巾起義。因為桓帝、靈帝時期的政治混亂,加上自然災害,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了,席捲全國各地。各地郡縣因為沒有軍隊,無力鎮壓。這和秦帝國崩潰的時候是一樣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除了國家的軍隊之外,地方上不保留軍隊,將民間的武器蒐集起來,築成十二銅人。所以,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地方郡縣完全無力抵抗,一擊即破。這也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馬上就能席捲全國的主要背景之一。

為了應付這種局面,朝廷才統一頒佈命令,允許各地方州郡縣都可以招募一定數量的軍隊,鎮壓轄區內的黃巾起義軍。並且在一些邊遠的州開始設置州牧這種軍事、財政和行政完全重合的官職,簡派宗室出任,同時授予一些將軍稱號,也就是給予兵權,比如劉虞的幽州牧、劉表的荊州牧,都是這時候被任命的。

但這畢竟還是依照朝廷的命令進行的行動。黃巾起義基本上被鎮壓下去之後,何進想要誅殺十常侍,擔心軍隊數量不足,也只能派人到部分州郡去招募,而沒有直接徵發軍隊。劉備就被派到丹楊郡去招募軍隊去了,曹操也曾回到老家東郡招募軍隊。

更進一步的變化來自於董卓專政。董卓專政之後,東漢中央政府權威崩潰,威信掃地,在袁紹、袁術等人的策劃之下,各地州郡縣以討伐董卓、擁護漢室為名,在各自的轄區內大肆徵發老百姓充軍,建立地方武裝。討伐董卓的戰爭結束後,這些軍隊就變成了地方軍閥武裝。


蕭武


東漢末年軍閥擁兵自重的首要主因是朝廷把徵收糧餉的權力下放給地方軍閥,使得地方軍閥不需要中央就能夠存活。這是朝廷裡最失誤的地方,所以在曹操掌政之後取消了這一權限。

黃巾起義以前,各地諸侯是不得涉及州郡的糧餉稅賦的,朝廷會選派州牧跟州刺史分別管轄。所有朝廷貢稅錢糧一律上交朝廷,再由朝廷統一調撥,這樣就能夠通過錢糧控制地方軍閥。

黃巾鬧事後,由於起義不斷,朝廷不堪重負,再也變不出錢來養活這些軍閥,所以才把自籌糧餉的權力下放給地方,這就導致地方可以變成一個小王國,不再需要朝廷的節制了,這使得地方軍閥有了很多自主權。

其次,由於朝廷向地方調兵不再出錢出糧,這使得地方軍閥多了好多不樂意,打贏了沒有獎勵,打輸了自己賠錢丟地,漸漸就不聽話了。比如,荊州劉表,讓他打董卓他不願意參與,讓他追擊孫堅他就樂意了,完全是看人下菜的。


優己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都是世家大族在後面推動,世家擁有武裝力量,地方官也有武裝力量但需要世家大族的錢糧人的支持。


四川達州


東漢末年地方官為什麼能擁兵自重?主要是因為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每個軍閥都因為不同因素才能擁兵自重的。


袁紹,袁術,曹操,張魯他們能夠成為地方軍閥靠的是家族底蘊,也就門閥支持。


劉表,劉璋,劉虞等能夠割據一方都是因為他們的皇族後裔,其他人需要他們的身份,做帶頭大哥。


董卓,公孫贊,馬超等他們因為地處邊關,屬於東漢軍隊出來的軍閥,他們自帶軍隊因此能擁兵自重。


劉備,孫堅屬於藉助剿滅黃巾起義,靠自身魅力,逐漸成為三國霸主的。


漢徵西大將軍


恆靈帝期間,幾次對羌戰爭,使東漢中央財政崩潰,連三公這樣的高位都可以用錢買,黃巾起義,烽火遍及七州,而東漢中央無力平定,於是號召地方政府召集民團義士來鎮壓黃巾,組織軍隊的經費可以從地方經濟上支出,就這樣,地方政府手上開始合法的擁有了武裝力量。

更有中央宦官勢力強大,幾次黨錮之爭,大批士大夫人員離開,紛紛規服到地方政府工作,對東漢當前朝廷是有意見和憤恨的,在加上漢舉官選拔制度,容易形成裙帶利益團體,同地方豪強和世家混合在一起,當手上有權有兵,而又有先宦官後董卓這樣的中央當權者,天下還不太平,這些可以很好的抗衡中央的理由,地方政府自然就過度到了地方軍閥。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除了孫堅和曹操,其他人根本就是過過形式,刷存在感和聲望值,但是真的伐董,重新建立中央權威這樣的事情他們絕對不會幹的。曹操後來明白了,孫堅也明白了,在討伐行動失敗後,他們也開始了擁軍和爭地盤的軍閥行動中了。


是我非我


東漢的地方官僚體制是推舉制,除了中央派出的刺史和州牧外其餘地方官幾乎全部由本地士族產生,本地士族與本地兵,吏,商,農又是相互依存,利益相通,刺史或州牧如果想自立只需籠絡當地士族,就可以形成財政,軍事,外交獨立的小王國,而中央對地方的掌控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絕對實力是否能夠震懾住地方的刺史和州牧,所以等黃巾之亂後中央衰落,同時地方軍事實力借剿匪之機不斷增強,中央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風林火山


天時地利人和湊齊了,就能夠稱霸一方了。

黃巾起義

引起漢末動盪的導火索就是黃巾起義。在桓靈失政時,漢朝的掌控力和號召力就減弱了。黃巾起義時,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讓地方自主招兵,以圖自保。地方便憑藉自己的財力招人,而變質的察舉制也使得人才都集中在了地方。

州牧制

黃巾起義後,大漢帝國烽火四起。劉焉乘機提議設立州牧,強化地方長官的職權。掌握了一州軍政的長官,有了更足的氣勢來對抗朝廷。

董卓入京

董卓入京是個契機,給了地方割據的正當理由。而且董卓對皇帝的欺凌,對朝廷的霸權,使得朝廷威嚴掃地,皇帝名不副實。現在的朝廷別說號令地方了,都得低聲下氣地乞求地方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