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上班“996”,是誰的問題?


《道德經》一書成文在函谷關,函谷關尹喜偶然看到“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大驚以後拜師老子,並求得道德經五千言。


其中闡述了事物演化的本質規律。


有句話叫“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類有時候對自己看的過高了,在自然規律眼裡,也許就一句話:別逗了。


其實每個人的主觀都是客觀世界的映射而已。


缺乏對本質的洞見的人,會被這個世界矇蔽的很深。


讀書明智,每天一章,一起來吧。



不上(乙本)賢,使民不爭


上位者不要宣稱自己崇尚某種賢德標準,這樣民眾就不會爭名奪利。


老子說:不要把道德掛在嘴上,會讓大家有逆反心理。


比如去年著名的阿里巴巴馬雲提出了“996是福報”,引起網絡一片譁然。如果真覺得是福報,為什麼不自己先“996”起來呢?


人和人之間可能資歷本事大小不一樣,但是大家都不傻。


上位者如果宣揚了某種道德,比如“996是福報”也好,比如某東提出的“我當大家是兄弟”也好。首先要自己能做到,自己做到自然會有人效仿,又何必刻意強調呢?

道德經(三):上班“996”,是誰的問題?


這也應了上一章中老子的“無為”主張。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an,表現)可欲,使民不亂”


領導者不要去推崇、珍愛難得的東西,這樣老百姓才不會成為強盜。


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競爭了,為了贏得競爭,就會“揣度上意”。


生活,都不容易。


這時候,領導一個喜好可能會引得下屬玩了命的“投其所好”,最終耽誤了正常工作。


最終得不償失,何必呢?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因此,有道的上位者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少百姓的慾望和企圖心,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


這段話是千古以來人們對老子的詬病所在,關鍵就在於“弱其志”被大家口誅筆伐,認為老子大搞“愚民政策”,想要“弱化大家的志向,就方便管理了”。


其實聯繫上下文,並不是這樣的。


“無知無慾”一詞中“無慾”是褒義詞“沒有貪婪的慾望”,那麼“無知”同樣也應該是褒義詞,我認為是“沒有過度的心智”。


什麼是“過度的心智”呢?就是不符合事物規律的,永無休止的心智。


以支付寶舉例,支付寶現在普及率很高,付款方便快捷,那為了多增加自己的財富,可不可以做個程序修改上面餘額數字呢?


當然我們知道這是違法的,這就是所說的“不符合事物規律的,過度的心智”。


如中醫所講的"陰陽"關係,陰好比物質基礎,陽相當於人的慾望,中醫說的滋陰清熱和老子所說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老子提倡“先吃飽穿暖,再有豐富精神生活,然後再控制住不合理的慾望”。


哪是什麼“愚民”政策。



“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為了獲取虛名、滿足自己的慾望而肆意妄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治理國家處理政事,這樣就沒有什麼治理不好的了。


最後老子還是提倡“無為”,上一章中老子講明瞭“無為”是“無他,無我,萬物與天地相通”。


因此老子提倡的是管理者向“天地之道”學習,天地不會因為人的行為不端就不降雨,也不會因為人們不尊重就做懲罰,他就是哺育萬物,什麼話也不說


管理者也是這樣,要求大家“剋制不好的慾望”,那首先自己要清心寡慾。


自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卻告訴別人“南瓜稀飯就很好”。誰信呢?


這才是“無為”之道,只要自己做好了,自然會影響身邊人,也就符合了“道”。


說到底,自己先做好,把嘴上的話落到實處。就可以了。

道德經(三):上班“996”,是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