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上班“996”,是谁的问题?


《道德经》一书成文在函谷关,函谷关尹喜偶然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大惊以后拜师老子,并求得道德经五千言。


其中阐述了事物演化的本质规律。


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有时候对自己看的过高了,在自然规律眼里,也许就一句话:别逗了。


其实每个人的主观都是客观世界的映射而已。


缺乏对本质的洞见的人,会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很深。


读书明智,每天一章,一起来吧。



不上(乙本)贤,使民不争


上位者不要宣称自己崇尚某种贤德标准,这样民众就不会争名夺利。


老子说:不要把道德挂在嘴上,会让大家有逆反心理。


比如去年著名的阿里巴巴马云提出了“996是福报”,引起网络一片哗然。如果真觉得是福报,为什么不自己先“996”起来呢?


人和人之间可能资历本事大小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不傻。


上位者如果宣扬了某种道德,比如“996是福报”也好,比如某东提出的“我当大家是兄弟”也好。首先要自己能做到,自己做到自然会有人效仿,又何必刻意强调呢?

道德经(三):上班“996”,是谁的问题?


这也应了上一章中老子的“无为”主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an,表现)可欲,使民不乱”


领导者不要去推崇、珍爱难得的东西,这样老百姓才不会成为强盗。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竞争了,为了赢得竞争,就会“揣度上意”。


生活,都不容易。


这时候,领导一个喜好可能会引得下属玩了命的“投其所好”,最终耽误了正常工作。


最终得不偿失,何必呢?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因此,有道的上位者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少百姓的欲望和企图心,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这段话是千古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诟病所在,关键就在于“弱其志”被大家口诛笔伐,认为老子大搞“愚民政策”,想要“弱化大家的志向,就方便管理了”。


其实联系上下文,并不是这样的。


“无知无欲”一词中“无欲”是褒义词“没有贪婪的欲望”,那么“无知”同样也应该是褒义词,我认为是“没有过度的心智”。


什么是“过度的心智”呢?就是不符合事物规律的,永无休止的心智。


以支付宝举例,支付宝现在普及率很高,付款方便快捷,那为了多增加自己的财富,可不可以做个程序修改上面余额数字呢?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违法的,这就是所说的“不符合事物规律的,过度的心智”。


如中医所讲的"阴阳"关系,阴好比物质基础,阳相当于人的欲望,中医说的滋阴清热和老子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老子提倡“先吃饱穿暖,再有丰富精神生活,然后再控制住不合理的欲望”。


哪是什么“愚民”政策。



“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为了获取虚名、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肆意妄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国家处理政事,这样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最后老子还是提倡“无为”,上一章中老子讲明了“无为”是“无他,无我,万物与天地相通”。


因此老子提倡的是管理者向“天地之道”学习,天地不会因为人的行为不端就不降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尊重就做惩罚,他就是哺育万物,什么话也不说


管理者也是这样,要求大家“克制不好的欲望”,那首先自己要清心寡欲。


自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却告诉别人“南瓜稀饭就很好”。谁信呢?


这才是“无为”之道,只要自己做好了,自然会影响身边人,也就符合了“道”。


说到底,自己先做好,把嘴上的话落到实处。就可以了。

道德经(三):上班“996”,是谁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