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01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今天早上的微博热搜#不要宣传老人捐款了#,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因为媒体宣传的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很多都是清洁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因此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声音无非以下几种:

1、把老人的养老钱还给人家好吗?你们怎么好意思收!

2、下个规定不要再接收底层人士的钱了,别再消耗他们的善良

3、把“不要宣传”改为“不要接收”

4、有这份心就足够了,本来自己生活就拮据,再说现在缺的是物资不是钱

5、人家想要捐,如果退回去也会觉得不尊重

由此看来,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抵制,也看得出来大家的愤怒和不屑。

大家都说接收的机构错了,因为不该接收,也说媒体错了,不该曝光,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

我看到很多自媒体,拿着“不要再收老人的钱了”说事儿,义愤填膺,一个个的好像三观正的不能再正了,一边谴责媒体,一边消耗着这个话题所带来的流量和热度。

就在昨天,人民日报发了这样一条新闻。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说的是一位87岁的独居老人,为了抗击这次疫情,捐款20万,这是她的毕生积蓄。

她还说,这笔钱,她已经攒了30多年了,现如今终于能够派上用场了。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老人多年来一直独居,平时靠摆摊为生,生活节俭,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

老人的这种做法让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可是看看老人平时居住的环境,你们真的忍心收下她毕生的积蓄吗?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02

20万。这个数字,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还记得前阵子黄晓明夫妇因为捐了20万,被网友吐槽捐款太少了,两个人才给20万,还翻出两个人结婚花了上亿元的数字做对比。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结果舆论的压力之下两人又追加80万,但是网友依旧不买账。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后来,杨紫因为捐款50万被排挤,原因是大家都商量好的捐20万,你杨紫凭什么多捐了30万?

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初为什么黄晓明夫妇只捐了20万,也许他们也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不得不感叹娱乐圈水太深,连做慈善都得遵循潜规则。

相比之下,当明星们还在小心翼翼地思忖着我到底捐多少钱才不会被骂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却拿出了毕生的积蓄,毫不犹豫地捐给疫区。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这些老人的物质生活绝对跟富裕两个字无缘,甚至他们都很拮据,但是他们精神却是富有的。

舆论一边倒地抵制,其实也反映出另一种病态:你们打心里瞧不起这些人,你们觉得他们穷。

试想,如果说这些老人在捐款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是:你本来已经这么穷了,不要再捐款了,这么多捐款的,又不缺你这点钱……

这些人看起来好像是善良,其实是伪善,你们正在用自己的伪善,再次伤害这群可爱可敬的老人!

如果不是因为媒体宣传,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中他们捐款,多少人可以扪心自问,当你们走在马路上看到那些脏呼呼的老人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躲得远远的吧。

农民工乘坐公交车、地铁的时候,多少人都会捂住口鼻,生怕他们弄脏了自己干净得体又端庄的衣服。

人民日报宣传的那位老人,如果让你们去她家帮她打扫一下,你去不去?很多人恐怕都是叶公好龙,都得嫌弃又脏又乱吧?

所以,我不认为媒体报道这些老人捐款有什么错,他们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歌颂,需要被赞扬。他们做了好事,有被人知道和尊重的权利。

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倾家荡产的慈善”。

我知道大家生气的点在哪里,因为这些老人拿出毕生积蓄,可是自己生活的乌烟瘴气,他们的晚年如何保障?等有一天他们生病的时候,是否会有人大公无私地资助他们?

当各个城市在炫耀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标准的时候,一位68岁的清洁工,在每个月拿到手仅有680元的情况下,捐款一万多。

我们不应该引导这些原本就处于底层的老人去捐款,但也不能一杆子打死,直接就拒绝他们的善意。老人捐款后,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把后续的各项生活保障都做好,让他们既活得有尊严,也能享受到各项保障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