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玩手機,卻很少有人讀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是好事還是壞事?

用戶56621990974


玩手機不但對文明的傳承是好事,甚至可以反過來說:文明的傳承依靠玩手機。

首先問題中三個關鍵詞需要進行準確的解讀:手機、紙質書、文明傳承。

前兩者是什麼?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是信息傳播的載體。

文明的傳承是什麼?就是把之前的人知道的通過信息載體傳播給還不知道的人。

那麼信息載體從古至今都是在進化的。從最原始的“人肉載體”,一直到如今的手機,中間經歷了結繩(計數)、甲骨(文)、貝葉(經)、竹簡、非印刷的紙質書、印刷的紙質書、大型機、微機、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數據中心、有網絡的電腦終端、有網絡的手機終端。

如果我們拋開信息載體的功能,而只是出於“戀舊”就覺得紙質書比手機更“文化”的話,那麼為什麼不人人抱著甲骨文啃?

不但信息載體在進化,文化本身也在進化,而信息載體的進化本身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紙質書、手機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綜合上述兩點:

1. 手機是文化傳承的信息載體,且目前已經成為主流,它之所以成為主流就是因為它對文化傳承非常的有幫助,既方便又高效。

2. 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本身就是文化的迭代,並不是梳大辮穿大褂才叫文化。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文化的一個元素,它凝聚著我們對現代的認知和感受,以及我們人與人之間情感互動和聯絡的獨特方式與需要。

那麼對於文化的傳承,手機比起以往任何一種載體工具,都能更好的“讓不知道的人知道”,從而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甚至在未來,人們不僅會玩手機,還會玩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東西,如果沒有經歷過手機這個階段,那麼下一個階段也不會到來,又談何“傳承”呢?

紙質書所承載的內容,早已經通過掃描技術和現代數據存儲技術上了網絡,並且與每一部智能手機連通。

真的想要得到文化的傳承的人,不會在乎他是不是在別人(老人)的眼裡“正在學習文化”。也許別人會認為他天天都在“玩”手機,可在那些人自己都不去繼承文化已經嚴重落伍與我們的文化嚴重脫節的同時,這些玩手機的人,他們才真正承擔起了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


東方眼爍破四天下


關於手機與紙質書,本人有著深刻的體會。

記得小時候,手機還沒有普及,價錢非常昂貴,只有少數人能用得起。而且當時的手機都是有鍵盤的,樣子和現在的老年手機一樣,所以手機在當時主要還是用來接打電話,以及裝逼,閱讀基本上是靠紙質書。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無奈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一直緊張,常常要等好久才能弄到一本屬於自己的書。上高中以後,開始住校,家裡開始給自己生活費,於是就常常從生活費裡省出一些來買書,但每買一本都要攢好久的錢。

後來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普及,2005年到2010年這段時間,MP4之類的非常流行,於是自己就常常在買書之餘,在網上下載一些電子書來閱讀,省了自己不少事情。2010年以後,隨著智能手機興起,手機漸漸地集上網、通訊、娛樂、支付等各種功能一體,不再是簡單地發揮通訊作用,而是同時還發揮著一個小型電腦和移動網絡的作用。

現在與小時候比起來,本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獲取各種信息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及時。比如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每天早上起來打開手機可以第一時間就可以知曉全國乃至全球最新的動態和局勢,這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是無法想象的。

與此同時,對於愛讀書的我來說,閱讀也就更加方便了。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閱讀APP,只要你願意,只要你要閱讀的書籍不是冷門的,你幾乎可以搜到各種你想要看的書。這樣,你就可以隨時隨地把空閒的時間利用起來,比如上班路上,比如等車的時候等,都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既方便又經濟。比如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就是本人在手機上利用各種間隙時間一點一點地看完的,也沒有刻意去花費時間。

當然,紙質書帶來的閱讀感覺是永遠也替代不了的,所以本人現在還時不時地買紙質書來看。不過現在不大買暢銷書了,買的大多是一些古典文學、名著、詩詞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用紙質書來看還是比較方便一些,上面的註釋、寫作背景什麼的都做得非常專業,這是手機之類的電子閱讀永遠比不上的。

所以,手機的普及不一定給文化的傳承帶來威脅,如果應用得好的話,可以給文化傳承帶來不小的助力。如果只用手機來玩的話,自然會無故地荒廢時間,文化的傳承也就無從說起了。也就是說,

手機只是一個工具,是中性的東西,是發揮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關鍵是使用的人怎麼用它。如果我們能把手機很好地使用起來,用它來看自己想看的書,用它來隨時隨地記載自己的靈感,用它來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感想,用它來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承的工具。

大家覺得呢?


蝴蝶滄海


我認為如果用手機看的是文學作品,這和看紙質書籍在知識接受方面沒有任何區別。區別是玩手機而不是用手機看電子書或者文學講解視頻。玩手機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刷小視頻,或者逛網上超市,這就和文化的傳承沒有任何益處,而更多的是對時間的浪費。

一轉眼小視頻又刷到了十點半,收拾收拾準備睡覺。躺在床上才想起來今晚本來要看完餘華的《活著》的。算了,明天再看了。結果,明日復明日。這是才玩手機對文化傳承不好的影響,或者說對生活、人生不好的影響。

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產生是社會的進步,如何讓文化的傳承、表達、記錄方式跟的上科技才是我們需要很多關注的。本來忙碌一天了,想好好休息一下,聽一段有聲讀物更何嘗不是享受。本來很難理解的古籍,配上視頻講解則很容易理解。

最後呼籲大家合理利用手機更加便捷的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己,減少對光陰的虛度。


草民三觀


你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甄尹仕,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對於此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件壞事。

一首先玩手機就是一不利於身心發展的事情,大家會不會有一種同感長時間看手機頭會重,身感無力,眼睛乾澀。從這幾點玩手機就是一件不提倡的事情。尤其孩童玩遊戲嚴重耽誤學習,甚至不良軟件例如直播,有的熊孩子給主播打賞造成家庭經濟損失。學一些不良的風氣。

二玩手機很多都是看視頻,玩遊戲之類的大都沒有實質性的知識點,而且有些電視劇簡直是毀三觀,顛覆歷史,誇張虛假。比如一些抗戰題材的,手撕鬼子,騰空而起一箭制敵等場景讓我看了之後簡直懷疑抗日戰爭不應該是八年,這情形幾個月就能消滅鬼子了吧。所以這樣的作品能給觀眾帶來什麼收穫呢?只能是誤人子弟。

三玩手機會對家庭造成影響,有些已婚人通過手機網聊,如果另一半看見了勢必會大吵一架,影響夫妻之間感情。從而導致家庭破裂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還有一些毒雞湯視頻,那三觀簡直不忍直視,有次忽聽到這麼一句話“女孩子談戀愛就應該發光男孩子身上所有的錢”我聽後也是無語了,這不是讓女孩子個個都得物質起來嗎?那傳統的牛郎與織女愛情還有嗎?實屬三觀不正。

綜上所述,沒有一點文明傳承下來,反而帶偏一代又一代。






甄尹仕


我認為手機在某種情況下也能起到傳承文明的作用,只要運用的好,上面也有很多傳承文明的知識,而現實情況是人們大多著重於“玩”,所以情況就堪憂了!記得看過一篇文章,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一位日本學者指出:::中國人是低智商的民族,他們的閱讀量低的可憐,未來根本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雖然無論是從歷史情感還是科學分析,這位日本人的話都有些武斷片面了,但從另一方面看,國人每年人均0.7本的紙質閱讀量確實和日本年人均44本無法比。同時紙質閱讀不僅是種形式,透過這種形式我們看到的還有那個穩實的心。在繁雜的地鐵上,在喧鬧的城市一隅,能隨時隨地見縫插針拿出書來細讀的人該是有一種怎樣的靜心?他的心中有該有怎樣的理想和目標讓他如此勤耕不懈,這樣的閱讀方式給人的感覺是沉靜和希望,是文明的傳承和沿襲!而手機是現代文明的發明,它便捷的特性讓所有人對它有了依賴感,形影不離,隨時隨地可以查閱任何事,忙裡偷閒也可以在手機上看書,只要你願意!

所以,文明的傳承形式固然重要,但內容更重要!所以只要運用的好,手機同樣可以起到紙質書的作用!


旅途寫意


這個問題有點銜接不好,但意思也能明白。

先說手機。

手機是科技時代的進步產物。

其已由最初的單純信息溝通工具逐漸進化為集信息傳輸,交流,匯聚,傳播,娛樂於一體的信息終端個體,手機的功能已無限靠近曾經的電腦,在有些功能上甚至比電腦更有廣泛適用性!人們之所以玩手機就是因為現在的手機確實有獨到之處。

再說紙質書閱讀。

關於閱讀就不用說太多了,以前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紙質書籍。

但現在紙質書確實看的少了,手機的普及和大量書籍的電子化已經讓知識進入電子時代,可以說紙質書所能傳遞的知識和電子書區別並不大,更重要的是電子書的容量更大,攜帶更方便,閱讀手段更多,單純對知識的傳承來說,電子書有許多優勢更甚於紙質書籍。

如果說紙質書為數不多的剩下的優勢可能就是電子書所不具有的質感,生態和穩定性。

也就是說紙質書更具物理性存在,紙質書的閱讀環境要求不大,有光即可,不像電子書必須依賴電子工具。

閱讀紙質書對人的身心感觸和身體健康也要好於電子書,紙質書對人的影響僅限眼睛的疲勞,而電子書的輻射更傷眼睛。

從文明的傳承角度看電子書和紙質書差別並不大。

問題是,玩手機和閱讀電子書並不一定等同,手機安裝電子書的人很多,但用手機大量閱讀電子書的人卻不多。

但是這個關於玩手機和閱讀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之間的好壞問題其實是有些模糊,分很多情況。

  1. 玩手機如果是閱讀手機電子書的話其和閱讀紙質書區別並不大,對文明的傳承都有好處。
  2. 玩手機純粹是娛樂和遊戲的話就浪費了太多的閒暇時間,對文明傳承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沉迷手機遊戲和網絡娛樂對人的精神副作用影響更甚。
  3. 現在的是信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輸迅疾無比,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各種新聞,奇聞趣事,突發事件,個體的觀點和評論充斥網絡。如果用手機過度沉迷於這些海量知識的走馬觀花對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並沒有質的提高,對文明的傳承作用甚微。

現在玩手機確實應該適當,對知識的接受應有基本的識別,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會有所識別,有所取捨對自身素養的提高才有作用。

現在玩手機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沉浸在個人的世界太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少,特別是熟悉的人,身邊的人。

有人熱衷網絡聊天,但那可能不是熟人,不是身邊的人,那種聊天除了打發無聊時間增加家庭風險外精神獲得感寥寥無幾!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快了人的生活節奏,增加了信息交流的迅達,這些利用好了對文明的傳承還是有增進作用。


波瀾碎風寒


現在的人越來越多的喜歡看手機,而不喜歡看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我認為會有促進作用。

首先,文明涵蓋的範疇很廣,簡單的說就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手機的信息量大,包羅萬象,更新的快,人們接受新事物的機會更大,對文明的傳承會十分有利。

但是凡事均有正反兩面,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現在大都有些浮躁,每天接收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如紙質書能讓人沉下心來,靜靜的深入思考。大多數人不能專注於和自己業務相關的內容,而熱衷於網絡的熱點話題,因此,如果不加剋制,會影響到個人學識和專業水平的提升。

凡事皆有度,成敗在於人。



呂冬似水流年


萬事都有兩面性。

在當下信息氾濫的快消費時代,手機取代了紙質媒體的傳播功能。好處是可以讓信息傳播的更快,人們獲取新聞的時間變得更迅速,比如當新冠疫情控制的方法發佈出來,人們可以很快的通過手機獲取最新消息。壞處是各種信息劈天蓋地,一些虛假謠言不經檢驗在大眾之間傳播,尤其是一些醫療信息導致病人惡化甚至死亡。

科技的發達進步使得國家深厚的文化可以數字化保存,不會消失,古版書籍可以得到永久的保護。從這一點來說,手機電子類還是有優勢的,可以通過手機瀏覽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的電子掃描稿。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文化傳承方面,之前人們讀一本書,手捧瀰漫墨香的紙版包裝,閱讀時可以更好的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觸覺嗅覺是電子版書籍無法比擬的。讀到會心之處,還可以在書上做筆記,完成很好的一次對話與成長。

而手機等電子產品,營銷廣告消息偶爾彈出來會打斷讀書的思路。閱讀紙質版書籍與電子版在閱覽完畢後是2種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單說從閱讀方便的影響,弊大於利。作為文字的載體,紙版書承載了我們2000年的文明。我是傾向於手捧一本書,靜靜的坐下來,認真的讀下去。[玫瑰]



書夫花子


電子媒體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必然是極大的衝擊,或者說是一種顛覆,可謂有利有弊。確切地說,手機閱讀是一種快餐文化,而傳統紙質媒體才是饕餮大宴。

我們生活在一種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繁忙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使我們在大多數時間選擇了手機閱讀,特別是它的視頻與音頻功能,縣在傳統紙質媒體難以企及的效果,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短平快的閱讀需求。

文明傳承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文明的傳承隨之比較單一,民間的口口相傳,文人墨客則是執筆書寫,通過文字記錄來完成文明的傳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度流行,文明的傳承途徑也隨之增多。再到後來的電報、電視、電影、大眾音樂的出現與發展,更是為文明的傳承注入活力。文字記錄、口口相傳、欣賞曲樂、收看影視作品等等都是文明傳承的途徑與方式,這些途徑和方式各有所長,不可妄下定論。在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古人的遺留下來的著作與學說,便沒有今天的文明傳承;當然,在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單是憑藉口口相傳、文字記錄這些方法傳承文明著實有點困難,利用新大眾傳媒已是時代所需。因此,在傳承文明的過程中我們要懂得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現實選擇更為合適的文明傳承方式。

再說說紙質書籍問題,書籍功能就比較單一了,只會提供給閱讀者視覺和思想上的體驗,而讀書往往會引起一個人的思想啟發和共鳴,書籍是啟迪人的靈魂的,是文化進階傳承的必須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科技手段越發的成熟,我們當然也要與時俱進,不然會被時代的車輪所碾壓,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對文明的傳承是好事,但更要注重個人習慣的養成,修為的養成。

但現在紙質書確實看的少了,手機的普及和大量書籍的電子化已經讓知識進入電子時代,可以說紙質書所能傳遞的知識和電子書區別並不大,更重要的是電子書的容量更大,攜帶更方便,閱讀手段更多,單純對知識的傳承來說,電子書有許多優勢更甚於紙質書籍。

如果說紙質書為數不多的剩下的優勢可能就是電子書所不具有的質感,生態和穩定性。

也就是說紙質書更具物理性存在,紙質書的閱讀環境要求不大,有光即可,不像電子書必須依賴電子工具。

手機是個獲取信息的渠道,溝通外界的媒介。在世界隨意一個角落裡,螞蟻搬家的事,瞬間都會被全世界知道的時代,手機等電子產品是躲避不開的。不得不承認,碎片化、快節奏、浮躁讓更多的人,沒有耐心看稍微長一點的文章,總是停留在表面,一掠而過。獲得經濟利益,獲得感官滿足,恰恰說明,內心記得空虛,靈魂的寂寞。

但是對於喜歡看書的人,手機又是一個工具,如今書價貴如油,讓人望而卻步,電子書等一樣可以讓閱讀可得繼續。凡事,有利有弊,說教無益,唯有自己的思維覺得應該怎怎麼做了,才會改變。

在沒有手機的時代,人們讀的都是紙質書藉,隨著手機電子書的岀現,很少見有人捧著書本閱讀了,唯一的場景就是小學生寫作業才發現有書的存在。

手機裡的內容五花八門,要啥有啥,各人不同的喜好,盡情的在裡面陶醉,普遍的是中老年女人關心的是娛樂飲食,中年的工作之餘偶爾時事獵奇,少年兒童遊戲則佔大部分了,聽書看書的少之又少。偶爾有文學素養的老頭聽聽也就罷了。

最後,手機更適合大多數利用休閒時間進行閱讀。紙質書相對而言,專業性強,覆蓋面狹窄。不符合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碎片化知識的習慣。

總而言之,手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及傳播知識的方式、效率、便利性等。從而更有利於文明的傳承。

如果只是通過手機玩遊戲等消磨時間,而不是獲取知識。那麼對於文明的傳承則意義不大。


第一美女


手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升級更新,其功能與信息量日趨寵大,在這個全民皆"機"的時代,男女老少人人離不開它,上至七八十歲的老爺太太下至睜開眼晴的嬰兒,即方便又好玩,大大的提供了生活方便,也充實了人們空虛的心靈,滿足了各自的精神需求。

在沒有手機的時代,人們讀的都是紙質書藉,隨著手機電子書的岀現,很少見有人捧著書本閱讀了,唯一的場景就是小學生寫作業才發現有書的存在。

手機裡的內容五花八門,要啥有啥,各人不同的喜好,盡情的在裡面陶醉,普遍的是中老年女人關心的是娛樂飲食,中年的工作之餘偶爾時事獵奇,少年兒童遊戲則佔大部分了,聽書看書的少之又少。偶爾有文學素養的老頭聽聽也就罷了。

手機內容冗繁,你很想看這個內容,結果事與願違,被其它內容吸引了,如果不專注某一領域,天天看手機,問你看了些啥,結果腦海一片空白,什麼東西也想不起。唯一突岀功效的就是老大媽廣場舞越來越像樣了,廚藝還不錯,老頭子色迷迷的活躍了不少。小孩子不動了像小老頭,偶爾看見看手機碰了頭的,傷了腿的,鑽了水的、跌了坑的等笑聞。

紙質書己消失多年了,以前居家,桌子上多少能見幾本書,現在的書不是躺在箱子裡,就是叫收破爛的收走了。

小時侯,看的書或連環畫本內容至今記憶猶深,而這些己是文物了,至於什麼人讀書也不知道,沒見過,小時侯我們背的書包裡有書,而現在背書包的學生也很少見。

至於傳承文明,也更不好說了,現在你拿本書看,人們把你不是當怪物就當廢物看了。

這是一種進步,也不敢說沒有書了就是退步,好事也罷,壞事也罷,反正人類社會照常發展著。文明還是存在著,紙質書做為歷史的一頁,不管以何種形式變化岀現都屬於需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