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可以“敏感”,但別“過敏”


“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依賴耳機了。


比起去酒吧感受激情體會別人的故事,我們更喜歡的是帶著耳機享受旋律而體會自己的人生。


突然在某天帶著耳機聽歌,因為某句歌詞而想起某段故事時,才明白了那句話:“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這也是為什麼不同階段看同一部電影,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就像在某個失眠夜裡看起了文章,總能在句子找到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所以在成長路上所產生的故事,讓我們活生生變成一個“敏感”的人:


別人不輕易的嘆息,總以為在嫌棄自己;

同事們的閒聊八卦,總感覺在議論自己;

看某些人的朋友圈,也總是會對號入座;

甚至連過客投來異樣的目光,都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其實我們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


“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敏感”就一定不好嗎?


也不是吧,至少能輕易察覺出身邊人的不愉快,而很好地保護好自己。


也能擁有獨特的眼光去看待世間黑白,而避之鋒芒做到揚長避短。


但“敏感”確實讓我們丟失了很多機會,不管生活情感還是社會,都會讓我們淪為“過敏”人群。


因為“敏感”所導致我們與別人接收的信息不一,而長期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就容易出現誤解而產生矛盾,因矛盾產生的負面情緒也順其自然地給“敏感”加了點肥料。


所以說為什麼同樣的“藥”,別人安然無恙,而自己卻紅點泛泛被證實為“過敏”呢。


記得打破傷風針都要做皮試,而自己每次都不會過敏,可前幾個月因為不小心被刀割到手了,醫生表示需要打破傷風針,令人意外的是自己皮試結果為過敏


然後我很認真地醫生:“為什麼曾經不過敏,現在卻過敏。”


醫生說:“破傷風抗毒素是有很多公司可以生產的,你可能對這個公司的產品過敏,對其他公司的不過敏,也有可能你最近吃的東西,做的事讓你體質發生變化而過敏。”


醫生的話好像間接性讓我明白了因“敏感”而“過敏”的由來。


也許是因為同一句話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表達,會讓我們敏感地樹起羽翼去抵禦。


也或許是這些年經歷的人和事,讓我們變成了一個“敏感”的人。


而“敏感”的代價僅僅是接收不到別人的好意而已,但“過敏”卻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去治癒。


“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某位情感達人曾說過:“治癒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後來新款耳機層出不窮,為了便攜還出了藍牙無線款,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天生“敏感”又不想“過敏”的人,能多聽聽自己的故事,少聽些閒言緋語。


而會不會成為曲中人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開心了。


所以想舒坦應付別人對自己做法與看法的指指點點,就假裝聽不見,裝作看不見。


畢竟少一些“在意”,會得到更多的陽光。


而是多一些“不在乎”,也能見到更多的光明。


“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