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在古代社会,忠君爱国是连在一起的。

到一个王朝已经不能让百姓好好地生活时候,是选择继续支持在位的皇帝,还是找新君。

清朝到民国时,很多大臣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从现代来看,可以很轻松地说,当然是选择新崛起的势力,但真的放在当时复杂的情况,却没有那么容易做决定。

孙宝琦就是处在这样环境下的清朝重臣。

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孙宝琦出生在1867年,他的父亲孙诒经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还做过清朝的内阁学士,户部侍郎。

所以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就能接触到很多的资源。

同时他也聪明好学,但比较偏西式,精通英语法语,八股文不行,参加两次科考都没有考中,最后凭借家里的资源跟钱,弄了一个官做。

很长一段时间,孙宝琦在仕途上都表现普通,真正让他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时候,是在1900年。

那时候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走,而那时孙宝琦正在军机任职,一起护驾陪同。

孙宝琦精通法英两门外语,开始得到重视,随后李鸿章在与外国人谈判的时候,因为他出色的翻译能力,得到重用。

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1902年,光绪帝破格提拔,任命他出使法国,担任驻法公使,在那期间,孙宝琦并没有一心享受,而是专心学习,考察法国情况,并在如何学习西方文化,经济,技术方面提出意见。

在早期,孙宝琦开明睿智,积极地提倡新政,还设计了一个开设议院的方案,这件事也在社会上引来很大的关注。

当时报刊 《时报》大力赞扬孙宝琦。

1909年,孙宝琦担任山东巡抚,向朝廷的新政,提出来八点建议,都迎来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可以说,孙宝琦是很有自己想法,也有干劲,清朝的新政本质是为了保全自己统治地位,孙宝琦劳心劳力,让清朝可以适应现代潮流。

然而,他的名声却在“莱阳抗捐”一事之中扫地。

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清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兴办学堂、整顿吏治等等,而这些都是要耗费很多银子。

清政府负担不起这么多的钱财,所以就从老百姓身上加征捐税,所谓的捐税是各种税目的总称。

1906年莱阳县就征收庙捐作为开办学堂的资金,1907年,又用油捐来开办巡警,诸如此类的行为,让百姓苦不堪言。

同时,那边很多百姓都是以传统农作物为生,却在那一时期,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冲击,当地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但这些他们默默承受,真正让他们反抗起来的,是一场自然灾难的到来。

1909年,莱阳县本来收成不好,第二年三月初七,遇上了罕见的寒霜,直接导致很多春苗冻伤,随后在夏秋之际,收割的食物自然也少了很多。

很多农村家庭,十家就有八九家缺少粮食,而当地的奸商,发难民财,哄抬粮价,让价格创下十年新高。

本来饭都吃不饱,清政府的各种税还没有停止,当地的农民要求开放村里的“社仓”,所谓的社仓就是村民多年囤积的粮食,是防止出现自然灾害用的。

但发现那里的东西都被乡绅被拿走了,最后村民选了一个在他们中有声望的人去,县城告诉县令,奈何当地县令跟乡绅勾结,对他们要求置之不理,同时还告诉上面,也就是孙宝琦等人,说百姓借求赈灾之名聚众谋反,请他们派兵镇压,这件事传到当地百姓那里,一下子更是气愤,决定起义。

虽然这场起义以失败告终,可是孙宝琦名声受损,一些官员上书要求惩办他。

他是晚清重臣,深得百姓喜欢,却因一件事差点丢了官职


吸收外来的知识,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孙宝琦虽然一心想让清朝变得更加强大,却忽略百姓的幸福感。

当时在山东的时候,新势力强大,得民意,随即他支持山东独立,后来又反悔,因为在他的心里,这是对清政府的不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