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子與五里源村為鄰村,很小的時候只知有無臉營或無賴營,不知有五里源。五里源村是個大村,商店多,小夥伴見面問:“去哪呀?”“去無臉營(或無賴營)耍呀。”當時很奇怪,好好的一個村子,怎麼叫這麼一個難聽的名子。上學了,才知道,無臉營的官名叫五里源。參加工作了,又知道“因其四周泉源疊出,綿延五里而得名”(《地形志》)。
今年春天和朋友去探訪吳城時,期間二人閒聊,朋友說,其實五里源別名無臉營,當是五連營的訛音。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明代實行屯營制度,修武縣也不例外,在五里源周邊村莊真的有好幾個營,烈槓營、朱營、磨臺營、釣臺營、王方營等,它們都相距不遠,相互守望,故稱連營。道光《修武縣志》金石志中收有明代禮部侍郎何瑭的《重修五里源崇明寺碑》,其中有“修武縣北有屯曰五里院,蓋懷慶衛軍士屯種之所也”,由此推斷,五里源可能是周邊屯營的主管營地所在,故而有五連營的俗稱。事也湊巧,不久有沁陽人手持家譜前來尋找“五練營”的同宗,上有明代時的譜序,說有族人曾遷到“五練營”。記得我當時把這段記載抄錄下來,後來竟怎麼也找不到了。此“五練營”與彼“五連營”當是一處,即五里源,只是哪個最為準確,則不好說了。
至於“無賴營”,則可能是“無臉營”的進一步訛稱。
閱讀更多 火哥小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