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源的另外一个称呼(无脸营)

老家的村子与五里源村为邻村,很小的时候只知有无脸营或无赖营,不知有五里源。五里源村是个大村,商店多,小伙伴见面问:“去哪呀?”“去无脸营(或无赖营)耍呀。”当时很奇怪,好好的一个村子,怎么叫这么一个难听的名子。上学了,才知道,无脸营的官名叫五里源。参加工作了,又知道“因其四周泉源叠出,绵延五里而得名”(《地形志》)。

今年春天和朋友去探访吴城时,期间二人闲聊,朋友说,其实五里源别名无脸营,当是五连营的讹音。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明代实行屯营制度,修武县也不例外,在五里源周边村庄真的有好几个营,烈杠营、朱营、磨台营、钓台营、王方营等,它们都相距不远,相互守望,故称连营。道光《修武县志》金石志中收有明代礼部侍郎何瑭的《重修五里源崇明寺碑》,其中有“修武县北有屯曰五里院,盖怀庆卫军士屯种之所也”,由此推断,五里源可能是周边屯营的主管营地所在,故而有五连营的俗称。事也凑巧,不久有沁阳人手持家谱前来寻找“五练营”的同宗,上有明代时的谱序,说有族人曾迁到“五练营”。记得我当时把这段记载抄录下来,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此“五练营”与彼“五连营”当是一处,即五里源,只是哪个最为准确,则不好说了。

至于“无赖营”,则可能是“无脸营”的进一步讹称。

五里源的另外一个称呼(无脸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