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明英宗的谥号如此名不副实?

圣女程心


简单来说,因为他是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的“英宗”是庙号,他的谥号是“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简称睿皇帝。算起来,庙号跟谥号是两种东西。

庙号起源于商朝,按照当时的规矩,君主逝去后要立庙祭祀,随着代代相传,庙越来越多,祭祀耗费越来越多,现任君主也烦了,就搞出个迁庙的规定,把离现任君主五代以外的先君庙毁去,神位迁入太庙统一祭祀,这就是“祧”。但同时,又开发出了特例,那些功高德勋之主的庙不适用此规定,这就是“不祧”,为显示尊崇,还给他们的庙起名号,也就是庙号。

谥号起源于周朝,是用来盖棺定论的,用几个字来高度概括逝者的一生,有褒义之美谥、贬义之恶谥和惋惜之平谥。

秦始皇很霸气地把这些都废除了,然而秦朝二世而亡,随后的汉朝启用了谥号和庙号,此后沿用至清朝灭亡。

就寓意而言,庙号全是褒义,不会有不好的庙号,只有好、很好和非常好的分别,所以开始一般君主是没有庙号的。谥号是真的有不好,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随着皇权不断加强,从隋唐时期起,只要皇帝不是被逼下位,就一定有庙号,谥号也全是美谥,并且越来越长。

比如汉景帝刘启,汉文帝的儿子,汉武帝的老爹,文景之治的继承者,公认的明君,谥号孝景皇帝,没有庙号。而朱祁镇谥号长达17字,全是美谥,庙号英宗。

朱祁镇能够获得这个待遇,是时代和身份决定的,跟他的政绩如何没有关系,那朱祁镇当不当得起这个庙号和谥号呢?

《明宪宗实录》载:大行皇帝德性聪明,天资英武,曩在幼冲之岁,夙承绍统之尊。覆育法乎乾坤,群生咸遂;光华揭乎日月,普照无遗。隆孝餋而得圣母之欢心,溥爱诚而全宗亲之和气。政修钜细,惟成宪之是遵;德懋始终,故大纲之益正。用人必询于众,祀神务致其严。虽细行而克勤,于万几而独断;文命敷于华夏;信由协中而致和,武功服乎外夷,罔不革心而效顺。先后在位二十有三年,培邦基之巩固,衍国祚于灵长。方之古昔,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不幸奄兹遐弃,恸切臣民。必有羙称,永昭功德。臣等谨摭圣 神之迹,用陈群议之公。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 臣等拜手稽首谨议。

以上是群臣给朱祁镇上庙号、定谥号时给的理由,就一个词形容——瞎扯。

聪明英武是标配,不管他;幼年继位倒是真的;孝顺母后算个人品德;至于“溥爱诚而全宗亲之和气”,朱祁钰先抛开,毕竟有皇位之争,可朱祁镇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只因得罪锦衣卫,就被诬陷与其亲生母妃乱伦,朱祁镇在毫无实据的情况下,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

“政修钜细,惟成宪之是遵;德懋始终,故大纲之益正。用人必询于众,祀神务致其严。”说的是朱祁镇在施政、德行、用人、祭祀这些方面的业绩,大概就是用人得当,祭祀得体,大德方正,为大明再创辉煌,而像给王振立碑、捕杀于谦王文这些事,跟皇帝无关哦。

“武功服乎外夷,罔不革心而效顺。”外夷当然顺服,皇帝都去漠北旅游了,好手好脚回来的,当初宋徽宗父子可没有这种待遇,只不过门票贵了点,二十万大军外加无数文臣武将,明朝盛世积攒的人才精锐,近乎横扫。

“培邦基之巩固。”朱祁镇去世的第二年,“荆襄流民起义”爆发,朱祁镇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处理的流民问题炸了个大响,明廷剿抚并用,花了十几年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朱祁镇是运气好生在明朝,要是放到汉朝,他这个皇帝肯定是没有庙号的,搞不好还能有个恶谥,至不济也是个平谥。


平沙趣说历史


朱祁镇,大明王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两次登基),庙号英宗,谥号睿皇帝。

庙号和谥号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庙号是帝王驾崩后,为了在太庙中祭祀而起的名号。谥号则是即位者和大臣对先帝生平功绩的总结。比如汉景帝刘启,他的谥号就是孝景皇帝。

朱祁镇的庙号“英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英明英武之意,其实不然,这蕴含着一种明褒暗贬的意味,比如唐朝的唐武宗李炎。

庙号与谥号相比较,谥号的含金量更足。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皇帝。汉宣帝刘询,谥号孝宣皇帝。最高级别的谥号应该是文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


代贞


导语: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皇帝,因为他是明朝唯一一位两次登基称帝的皇帝。他传奇的一生,被描写成了很多文学作品。在他死后,明朝臣子们根据他一生的经历,给他的庙号为明英宗。

所谓英宗,意思很明显,绝对是褒义词,那就是在夸赞朱祁镇这一生是功大于过的。在封建王朝之中,能够有这样的褒奖,其实算是不错了。因为大多数皇帝都是过错大于功劳。

01少年天子无实权,张太后和三杨是执政主力。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才不过9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他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朝政只能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太后主持。

不过张太后一直以来都拒绝后宫干政这件事,她认为后宫干政的先例一旦开启,将会是大明王朝的厄运。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史》

很显然张太后是饱读诗书的人,他明白汉朝外戚干政的后果是什么。可是皇帝太小了,太后如果不主政的话,压根就没有人主持大局。

  1. 所以在群臣的建议下,张太后还是主持了政局,不过她主政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张家任何人入朝为官,避免了外戚乱政的局面。

  2. 此外张太后启用中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位作为辅政大臣

    ,总领全国政务。这三个人不仅忠心耿耿,而且饱读诗书,是难得的人才。

  3. 所以有这三个人配合张太后处理政务,大明王朝在短时间内显示出了太平盛世的局面。明英宗的少年生活也就是这么度过了。

一直到朱祁镇20岁左右的时候,三杨和太后相继去世,明英宗才真正亲政掌握了政权。然而这也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衰败期来临了。所以说,在朱祁镇20岁以前,朝廷的所有诏令,无论英明与否,跟朱祁镇都没什么关系。

有功劳不是朱祁镇的,有罪过也不能怪罪朱祁镇,这才是比较公正的评价。可是20岁以后的朱祁镇,真正掌权了,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走向就跟他息息相关了。

02朱祁镇引发土木堡之变,自己被瓦剌抓去关了一年多时间。

没有外戚干政的烦恼,不代表大明王朝就没有烦恼。与外戚集团几乎同时存在的,那就是宦官集团。宦官集团在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几乎是片刻不离。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简直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明朝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问题,明英宗时期最臭名昭著的宦官,铁定就是王振了。当时王振非常受宠,几乎是朱祁镇时期总揽朝政大权的宦官。

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明史》

瓦剌大军要求明朝交钱,否则就挥师南下打进京城。这件事王振觉得很恼火,所以就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

他告诉朱祁镇,瓦剌大军没什么可怕的,何况朱祁镇是有过御驾亲征的经验的。在王振的一番支持下,朱祁镇果然御驾亲征。

结果明军死伤殆尽,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大军给俘虏了。这下子大明王朝陷入了绝境,大明的皇帝居然被人俘虏了,这难道是要亡国了吗?

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器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明史》

好在这个时候于谦和孙太后商量了一番,决定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暂时帮助大明朝渡过难关。

原本打算利用朱祁镇好好敲一笔竹杠的瓦剌,发现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与其就这么杀了,倒不如把朱祁镇送回去,让他们俩皇帝内斗去。

这方法太绝了,一年以后,朱祁镇不仅没有受到多少伤害,反而还养胖了被送了回去。这么一来朱祁钰的地位就很尴尬了。不过朱祁钰此刻已经迷恋上做皇帝的感觉,他就把自己的哥哥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这一囚禁,那就是七年时间。



03朱祁镇重新夺权,开始了一波大清洗。

朱祁镇被关押的七年里,受尽了各种折磨,朱祁钰是把不得朱祁镇快点死去,可又不好直接下手,说实话,这段时间朱祁镇的确是吃了不少苦,比在瓦剌那边吃得苦还要多。

七年以后,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借助心腹的力量,发动了夺门之变。老皇帝再次登基为帝,朱祁钰的皇帝位子直接被废除,可见朱祁镇还是有点手段的。

这个时候当年但凡支持朱祁钰的大臣们,都受到了株连。就连大明王朝的支柱,当年抵挡住瓦剌大军进攻的于谦,也被朱祁镇杀害。

丁亥,杀于谦、王文,籍其家。陈循、江渊、俞士悦谪戍,萧鎡、商辂除名。己丑,复论夺门功,封孙镗怀宁伯,董兴海宁伯,钦天监正汤序礼部右侍郎,官舍旂军晋级者凡三千余人。---《明史》

从这一点上来说,朱祁镇压根就算不上什么明君,甚至可以说是昏君。不过谁又能从朱祁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他被关押了七年时间,而那些忠心大明的功臣们,却丝毫不为他着想,这让朱祁镇彻底寒心了。

所以朱祁镇的这次清洗活动,是顺理成章的。不过他的那些心腹们,基本都是奸臣,所以把大明往火坑里推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总结:明英宗废除人殉制度,当的起一个英字。

先秦时期,不少诸侯国都延续着奴隶制社会的一个愚蠢的习俗,那就是人殉制度。也就是说用活人来给死人殉葬。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个制度。

  1. 秦王朝废除了这样的制度,后来虽然也有部分出现,却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了。毕竟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文明时期,这种残忍的制度理应废除。

  2. 可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不光恢复了分封诸侯王的制度,而且还恢复了人殉制度。这简直就是在开历史倒车,朱元璋读书少,他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奇怪的。他又那么会杀人,手底下的大臣们都不敢劝谏。

  3. 所以人殉制度在明王朝初期又重新恢复了,这等于是历史在往回走,完全是灭绝人性的制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人殉制度被他彻底废除。

所有后世给他一个英宗的庙号,确实不是瞎给的。人殉制度不仅仅是杀害了若干无辜的人,更是一种野蛮社会的表现。明英宗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点,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江湖小晓生


朱祁镇是明代历史上经历比较奇特的皇帝,因为他有两次登基的经历。

不夸张的说,明朝中期的衰弱,和朱祁镇在位期间的影响不无关系。要知道明代在太祖、成祖、仁宣之治的情况下,国力已经蒸蒸日上。

然而一场土木堡之变,几乎将明代几十年的心血全部断送,应该说朱祁镇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

后来去世以后,朱祁镇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表面上来看,朱祁镇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实际上都有赞美的意思。

由于本身是后世之君给前代尊称,因而都有美化的习惯,有人因此认定对明英宗的谥号名不副实。

不过我们抛开土木堡之变,如果单从治理国家上,朱祁镇前期确实要差很多。

朱祁镇8岁即位,政权都操持在张太皇太后的手中,张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资格最老,况且朝廷但是还有“三杨”在。

很快随着张太皇太后去世,加上“三杨”后来也陆续病逝,朱祁镇的毛病开始显露出来。

他个人内心十分崇尚功业,然并未在实际能力上有所增加,加上宠幸宦官王振,造成明中期国家衰弱。

好在复辟以后,吸取了一部分经验教训,重用李贤等人,延续了景泰年间的挽救措施,算是一次将功补过的行为。

因而在庙号和谥号的体现上,对明英宗也采取了批评加赞许的方式。

谥号很明显,表现的是赞许的一面,其实历代无论是帝王还是臣子,对谥号一直看的都很重要,只要是不出什么大错,谥号一般都是以赞许为主。

明清时期的庙号虽然长,但总体来看,都是以最后一个字为主。

“睿”字在古代谥号历史上,一直有英明睿智的意思。

因而谥号应该是称赞明英宗朱祁镇后半生基本的成就,算是比较褒扬的谥号。

然而在庙号上,对于明英宗来说就不是那么客气了,英宗虽然看起来像是颂扬,然而实际上,历史上凡是庙号英宗的,基本上都不算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这些皇帝大多在位时间很短,或者说是英年早逝,没有成就。

朱祁镇在位时间虽然长,但是历经土木堡之变,而且后来年仅38岁病逝,也算是英年早逝,因而英宗的庙号,实际上有贬低的意思。

这样中和冲抵,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就算是很中肯的评价了。


漫步史书


“英”是一个褒义的谥号,按理说,死后上“英”字的谥号的过世君王应该符合“出类拔萃;道德应物;德华茂着;明识大略”,但是纵观明英宗的一生,却与这样的评价有较大差异。

一,出师征麓川,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北面出现防御漏洞。

明征麓川之役,是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四次征讨分别发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战争,但是,战争期间,明朝朝廷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造成了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而李贤撰《古穣杂录》中记载“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也就是说明英宗在麓川之役中判断失误,没有及时任用沐晟平叛,而造成战争胶着,人力,财力的巨大损耗。

二,识人不清,重用王振,而导致自己被俘,国家受辱。

张太皇太后过世后,明英宗放任王振残害文武官员,听信其一面之词,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御驾亲征,期间又任由其胡乱指挥,导致自己被俘,张辅,埜勋等武将勋贵死于非命。在亲征前,邝埜和于谦都曾劝阻,可其一意孤行,终酿苦果,河套地区因此丢失,为后世留下来祸患。

更夸张的是,明英宗复位之后,不仅不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还下旨给王振弄了个纪念碑,内容阐述了土木堡一战王振“腹心扈从”,但是“将臣失律”,于是王振壮烈自刎殉国。碑上还刻有王振画像,身穿蟒袍,据说此碑现在仍保存在北京智化寺里。

二,复位之初,为了正名,罔顾对错,擅杀功臣。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以文臣的身份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要挟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逼的也先释放明英宗。可谓民族英雄,救国于危难之间,但是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他明知道当年抵御瓦剌,于谦功在社稷,却因为徐有贞的一句“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而最终在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这是由于明英宗无能,无德造成的第二次明官员无谓损失。《明史》曾赞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


梓元小维


英宗,指的是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古代有四位皇帝庙号为英宗:宋英宗赵曙,在位:1063年 - 1067年,大理英宗段智廉,在位1201年 - 1204年,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1320年 - 1323年,明英宗朱祁镇,在位1435年 - 1449年 1457年 - 1464年。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英宗虽然为人诟病很多,但是他有一件事做的很好,那就是废除了明太祖重新建立的殉葬制度。明英宗临死之前指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英宗皇帝虽听信宦官王振,被鞑靼俘虏,比较不光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英宗御驾亲征,抵御外敌,天子守国门,尽到了一个皇帝的职责。况且鞑靼也并未对他怎样,比起宋徽宗、宋钦宗来也好多了。复辟后也作了些善政,他想到自己被鞑靼俘虏和南宫囚禁的苦,把囚禁在凤阳几十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建庶人)释放了,夺门后励精图治,整肃先前弊政,果断处理曹石之变,任用贤相李贤,使天顺朝政得以平稳运行。所以说朱祁镇庙号配享英宗,虽然有大臣吹捧之意,也算名副其实。


Sylar弈


先纠正一下,明英宗朱祁镇的英是庙号,他的谥号很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睿,所以可以称他为英宗睿皇帝。

古代是有明确的谥法的,因此谥号理应符合人物生平表现。但是后来皇帝的谥号字数膨胀,逐渐失去了这个功能,取而代之能基本判断皇帝生平表现的就是庙号了。

然而庙号在周汉时期仅有为的皇帝才配拥有(比如汉武帝是世宗,汉宣帝是中宗)。汉之后每个皇帝基本都有了庙号,前期皇帝取庙号比较简单,用好听的字就行了,后代有了前代的参考,也会综合前朝皇帝的表现来对比。

对于英宗的庙号,可见他儿子宪宗实录里关于他的庙号的廷议:

大行皇帝德性聪明,天资英武,曩在幼冲之岁,夙承绍统之尊。覆育法乎乾坤,群生咸遂;光华揭乎日月,普照无遗。隆孝餋而得圣母之欢心,溥爱诚而全宗亲之和气。政修钜细,惟成宪之是遵;德懋始终,故大纲之益正。用人必询于众,祀神务致其严。虽细行而克勤,于万几而独断;文命敷于华夏;信由协中而致和,武功服乎外夷,罔不革心而效顺。先后在位二十有三年,培邦基之巩固,衍国祚于灵长。方之古昔,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不幸奄兹遐弃,恸切臣民。必有羙称,永昭功德。臣等谨摭圣神之迹,用陈群议之公。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臣等拜手稽首谨议。

可以发现除了吹捧还是吹捧,最后定庙号英宗。但是如果说一个处于上升期的统一帝国的皇帝与北边游牧民族开战而被俘虏,不说名字大家都还会以为在说靖康之耻呢。说一下土木堡之变吧,简单来说就是明朝集结了京师加地方精锐共二十万人北征瓦剌,对面大约2-3万军队,最后结果是大明这边死伤超过十万,皇帝被对方在土木堡这个地方俘虏,朱祁镇也达成蒙古草原一年游的历史级成就。而土木堡之变之所以没有演变成国土沦丧,朱祁镇之所以能够返回故土,靠得是他的弟弟景泰皇帝和大明第一国士于谦死守北京城,最后打穿了瓦剌,恢复了大明对瓦剌的强势地位。要不是大明这一批忠臣义士,朱祁镇早就变成亡国之主了。

一年后对面放回了朱祁镇,他弟弟因为坐上了皇位又不想放权因此在南宫软禁了他。当然可以说他被软禁期间生活很惨,但是他还是坚强地在南宫生了三四个孩子。

后来他弟弟病重而且无后,一群小人拥立他重回帝位,为了报他弟弟软禁的仇废除景泰的皇帝身份也就算了,他把于谦和陈文都被杀了。你要问罪名是什么,罪名是拥立藩王,图谋不轨。你要问有证据吗,证据目前还没有,但他们就是这么想的。我的天,你这不是莫须有吗!

那一群扶持他第二次登上皇位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一个武臣石亨后来因为权力欲太强干预朝政被处死,一个太监曹吉祥后来和自己侄子阴谋造反失败被杀,一个文臣徐有贞当初土木堡之变时因为提议迁都回南京被于谦怒斥。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太监王振好大喜功,希望带着皇帝去自己老家显摆一下,他稀里糊涂地就去了,就被俘虏了。结果第二次登基后他还为王振修祠呢。

在武功方面表现为负,大臣却昧着良心写“武功服于外夷”;被褒为“协中而致和”,你把功臣杀死了致哪门子的和。甚至说“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守成之君能守成这样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脸去见列祖列宗了。


墨闻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往往被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明朝时期的皇帝朱祁镇死后被谥庙号英宗,他在皇帝任上所经的几件大事,真的很难与“英”字相称。

在朱祁镇继位不久,云南麓川的思任发父子发动叛乱,其时威镇云南的沐晟还在朝,如果派他去云南按抚,思任发父子当会被说动招安的。但朱祁镇却并没派沐晟前往按抚,自己也不带沐晟,亲率大军四次远征云南,最终也没能平定思任发父子叛乱,只是讲和作罢。四次远征共动用大军数十万,劳民伤财,掏空国库,又因抽兵,致使北方防御瓦剌边防出现漏洞。在土木堡之战中,朱祁镇轻信太监王振,轻率亲带大军五十万出征,因无战场指挥经验,在土木堡被瓦剌重兵包围,导致明军溃败,朱祁镇被俘,辱己败国,如果不是救时宰相于谦力主保卫北京,恐怕大明早已亡国了。朱祁镇后来被瓦剌送归后,趁景泰帝病重之际,与贴心之臣发动了“夺门之变”,废掉景泰帝,自己复辟成功。他复辟上位后,不是想着怎样按抚朝臣惊民,首先想到的是报复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国不可一日无主,朱祁镇被俘后,北京城很多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逃,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力主保卫北京,拥景泰帝朱祁钰为帝,以杜绝瓦剌拿朱祁镇作要胁,带领兵民奋力抵御瓦剌兵的围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于谦有再造大明之功,但朱祁镇恼恨于谦拥立景泰帝,让自己差点被废,他一复辟上位,不顾京都人民的反对,马上斩杀了大功臣于谦。

从发生的这几件大事可以看出,朱祁镇做得一点儿也不怎么样,根本看不出他哪里有出类拔萃,哪里有聪明智慧,哪里年少有为。也许是朱祁镇后期有了反省?对国人施了不少仁政,受到了臣下和人民的爱戴?经查明史,朱祁镇在位真的乏善可陈,他真的很不配“英”字庙号。


sunjin72976689


根据宋代苏洵的《谥法》记载“ 出類抜萃曰英,新改舊法曰英,德正應和曰英,又曰道德應物曰英。”从这个字来看很多指的是个人的品质才能,而不是治国理政的能力。从明英宗的行为看来,在他为政初期也算是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从这一点上讲也可以算得上是新改旧法。

而且在他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这一点也算得上是德正应和,废除了这项残忍的人殉制度。此外他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种种行为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从清朝张廷玉的《明史》当中的评赞也可以看出英宗的一生是值得肯定的。“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经典守望者


战争只靠兵法?战争取胜因素很多,士气很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和,人和。只一味想单一的兵法就会取胜那叫纸上谈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