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1


这几天,我看到最让我心痛的新闻,就是河南女孩因为家里没钱给她买手机上网课而服药自杀。

2月29日,河南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的一名初三女孩李某因为父母没钱给自己买手机,上不了网课而羞愤自杀。

好在孩子服下的药量并不是很多,经过及时地抢救,现在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这个女孩是家中老二,家里除了她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一的姐姐和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


疫情的原因,学校停课,老师要求孩子们必须都要在家里上网课,而这就意味着家里至少有一样电子产品。

对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难办到的事情,但是却愁坏了这一家人,因为他们真的没钱买。


这是女孩的家,破旧的窗户,脏乱的环境,被用来当做床睡的沙发,好像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一家人的窘况。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孩子的父亲,左腿有残疾,不能种地,而孩子的母亲又患有精神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

全家的生计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养家糊口,他只能拖着残腿步行很远到集市上帮人补鞋为生。

每天差不多能赚二三十元,这是一家五口一整天的生活费,还要想尽办法省下一点留给孩子上学用。

但是因为疫情,集市停摆,靠摆摊为生的一家人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一部智能手机要好几百元,这是他们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去哪里拿呢?

父亲身抱残疾,母亲精神失常,无论放在哪个地区都是无比艰难的生活环境,艰难到我们根本想象不到。

可再艰难,学要上,怎么办?无奈之下,孩子父亲只好东拼西凑了几百块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给孩子应急。

三个孩子,一部手机,却要同时上课,必定有孩子要做出牺牲,所以在家中排行老二的女孩就成为了家里的夹心饼干,上有姐姐不能和她争,下有幼小的弟弟要谦让,二女儿只好先紧着他们用。

学业不等人,老师在群里一遍遍问着:“为什么不上课”,“作业为什么不交”,同学都来打听她的情况,她一下子成为了全班关注的焦点和班里的异类,正是自尊心强的年纪,女孩又羞又气,一冲动就做了傻事。

在事情发生之后,有人嘲笑这个女孩竟然会为了手机而自杀,有人指责女孩的父母没钱为什么还生孩子。

更多的人,是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热闹来看:

看,竟然有人为这么这么一个奇葩原因而自杀;看,现在都这个年代了还有人买不起一个几百块的手机;看......

对不起,我真的笑不出来。

我们都不曾面对这个家庭遭遇的困境,我们都没有体验过女孩面临的绝望,真的没有必要去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笑话来看。

后来,事情被报道后,有很多好心人向这家人伸出了援手。

记者联系到了女孩的姐姐,向她传达了有人想要帮助他们的意愿,并询问了家里的银行卡卡号,而姐姐却问:银行卡卡号是什么?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你能想象到吗?一个17岁女孩,不知道银行卡卡号五个字的含义。

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讥讽他们没见识,嘲笑他们笨拙?

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贫。

2


这个世界就像被一把锋利的剑劈成两半,两边的孩子正在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同样是上网课,我们看着城市里面的孩子因为抢购iPad而导致iPad供不应求全部脱销的新闻,可是我们却想象不到还有另外一半的孩子正在过这样的人生。

在城市的孩子正在温暖的房间,宽大的屏幕,稳定的网速,享受最好教育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孩子,因为没有信号,爬上又高又冷的山上,在荒芜人烟地方,照亮她的只是那一盏微弱的台灯。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有的牧区孩子,父亲骑着骆驼带孩子出来寻找信号好的地方。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甚至还有的孩子,在悬崖峭壁上: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在冰天雪地里: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在深山老林里: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我只知道学校推迟开学,孩子们在家里上网课,我以为他们都是一样,可是没有想到,还有一群孩子正在经历着我们想象不到的人生。

于是,又有很多人在网上嘲笑怎么用这么旧的手机,嘲笑怎么家里没有稳定的信号,嘲笑他们只能跑到山上去上课......

好笑吗?

不好笑,只有满满的心酸。

然而他们想象不到,那些嘲笑和讥讽会在贫穷孩子的心里留下多大的伤疤和心理阴影。

在嘲笑和讥讽下的敏感、自尊心强、缺乏自信,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在微博上有个问题:在一个穷苦家庭长大,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只有一句话的答案,看得人心酸不已:看到高级一点的水果要先等一等,看她们怎么吃的再吃。

在穷苦中长大的孩子,内心自卑又倔强。

作家摆渡人曾经分享过他身边的一个故事:

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人丢了一支钢笔。老师很生气,站在台上预警,严厉要求拿走钢笔的同学尽快交出来。

台下,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拼命低着头,脸色惨白,浑身发抖。她心虚的样子,自然引来了大家的注意。

老师走过来,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说没有。老师又试探问她:“如果是你拿了钢笔,交出来就好了,老师不怪你。”

女孩满含泪水:“不是我拿的。”

后来钢笔找到了,真的不是她拿的。

老师专门向她道歉,并且表示奇怪:“你又没拿钢笔,为什么要那么紧张呢?”

女孩轻声回复说:“因为班里只有我买不起钢笔,我的嫌疑最大。”

正常人都会像这个老师一样想,我光明磊落还怕什么?挺直胸膛做人就好了。


但是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因为贫穷,他们会害怕别人的关注,恐惧别人的眼光,即便是在正常的场合里,也会敏感脆弱地卑微到尘埃里。

穷人的孩子,会比别人背负更多的压力和质疑,更容易自卑且敏感,而这样烙进灵魂里面的自卑感,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3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就是一个从农村里面出来的孩子,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靠着种地为生。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口香糖的时候,是跟着伯父去大城市,我在路边捡到一个小石子,觉得很好玩,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口香糖。

记得我第一次吃肯德基,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帮了同学一个很大的忙,他请我吃。

那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我小心翼翼装作自己吃过的样子,害怕他看出来我是第一次来这里而让他笑话,因此而看不起我。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贫穷对于你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晚上吃馒头和牛排的区别而已。


可是当你要去交朋友,要去谈恋爱,你会深深被心中的那一根刺给刺痛。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穷人的孩子,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说话,没有自信的原因。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记得看过一篇《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的文章。

文章中的那个农村学生,费劲千辛万苦考入名牌大学,可是却在学校里面极其自卑。

和城市里面的室友相处自卑,对老师的提问回答自卑,在学校参与社交活动也自卑。

他在日记里写到:“或许,这里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

穷不是最可怕的,而是那些烙印到骨子里面的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方方面面。

但是,我们认真想想,难道我们就一辈子这样敏感而脆弱吗?难道我们就一辈子躲在自己小小的那个壳里面吗?

不,不要。

桌子之所以说出自己的故事,就是想让大家去接纳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

我们原生家庭是不好,家里是没钱,但是那又怎么样?如果你的朋友因此而看不起你,因此有了异样的眼光,那么这样的的朋友不交也罢。

所以,当我想通这一点后,我开始去慢慢一点点去接纳自己。

当别人问我是哪里来的,毫不避讳地说家里是农村的,当别人推荐价格贵的东西,我坦陈地说我买不起;当别人嘲笑我的出身的时候,我也敢于反击一句:没想到你这么浅薄。

以前我年纪小,不懂,但是随着看得书越来越多,随着自己的阅历增加,我不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鼓励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我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走出来,也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我们能够决定的只有自己的现在。


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那内心缺失的东西,我们要靠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努力,一块块找回来。


考得进的名校,抹不去的贫穷烙印


我也想对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人说一句,别嘲笑贫穷,那样只会暴露你的无知和愚蠢。

穷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吗?穷就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穷就活该被你们嘲笑和挖苦吗?

你永远想象不到,自己轻飘飘一句讥讽的话,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伤害。

别嘲笑别人出身的贫穷,我们中国人往上三代都是农民,你们自己的出身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英雄不问出处,用贫穷或出身去定义一个人,只会显出自己内心的丑陋。

“当你忍不住想要批评某一个人的时候,你一定要谨记,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过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至少也应该尊重那些正经历着苦难的人,而不是用自己肤浅的认知,去嘲讽他们的贫穷。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希望每个孩子,都不会辜负他们所曾经受过的苦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