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豐:特色產業帶,扶貧碩果豐

“我們多柏村已經與南寧萬家隆農牧公司簽訂鵪鶉蛋銷售協議 ,售價在每斤4.5-6元之間,銷路穩定又保價,鵪鶉養殖無後顧之憂。”當德保縣東凌鎮多柏村駐村第一書記謝瑞豐給村民們帶來這個好消息時,村裡沸騰了,村民們都表示謝書記帶領發展的鵪鶉養殖產業有前景、有盼頭。

東凌鎮多柏村屬於大石山區,山多地少,水資源缺乏,全村轄21個自然屯,2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2戶19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4戶773人。2018年,自治區人大辦幹部謝瑞豐接受組織委派擔任多柏村第一書記。幾年來,他以增加群眾收入為突破口,拓寬思維,創新做法,尋求致富門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2019年全村脫貧89戶37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7%。

結合村情找準路子

一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山村如何發展產業,讓群眾增收可致富,謝瑞豐困惑著,也在思考著。種桑養蠶走“絲綢之路”不愁銷路,但種植桑葉需要更多的土地,這裡稀缺的土地無法滿足養蠶需求的桑葉,且蠶繭價格起伏不定,村裡離縣城較遠,蠶繭銷售收入扣除運輸費後,到群眾手裡所剩無幾,不少農戶種養信心受挫。

“如何改革、創新,才不會走死衚衕。”謝瑞豐經過走訪群眾,瞭解市場需求,與其他村兩委、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對接,深入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屯學習,汲取他們的經營管理模式經驗,尋找突破口,並經常與外界聯繫,終於瞭解到養鵪鶉是一項投資小、收益快,產值高的項目。以養殖1萬隻鵪鶉初步預算,每天可產蛋200斤,根據市場收購保底價為4.5元/斤,預計收入90O元。除去人工成本100元/人/天,每天5包食用飼料,每包132元,共660元/天,淨利潤為140元,每月按30天計,可有4200元收入。一隻鵪鶉的產蛋週期為6-8個月,以最少6個月來預算,收入約25200元,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收入。

養殖鵪鶉,謝瑞豐的心頭裡湧起這麼一個想法,並逐漸成為他心中的理想追求。

攻堅克難尋求方子

然而,對於產業基礎薄弱的多柏村來說,要發展鵪鶉產業也很不容易。但遇石開山,遇水搭橋,辦法總比困難多,說幹就幹。謝瑞豐組織村兩委商量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難,經過村兩委協商同意,將空置的舊校舍改建成養殖場。舊校舍密度比較大,距離標準養殖場地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能有這樣一塊基地,他已經心滿意足。當天便連夜寫申請報告,經自治區人大機關後援單位同意批覆,很快就落實了8萬元的啟動資金。

資金到位了,但管理問題迭出,缺人員、缺經驗、缺技術,困難重重。之前村民未接觸過的產業項目,都需要通過外聘技術人員進村指導,調動村民積極性,激發內生動力。經村兩委商議,決定以村團支書黃傑作為項目“領頭羊”,首先接管鵪鶉養殖重任。2019年6月,第一批28000羽的鵪鶉苗,通過與廣西萬家隆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萬家隆公司提供養殖技術、育種、飼料、銷售等方面的服務,採取“村民合作社+養殖能人+村民”的發展模式,共同出資、資源共享、分工協作、收益均分,由村兩委幹部帶頭親自參與並聘請4名農戶在養殖基地進行喂料、撿蛋等工作。

經科學餵養,鵪鶉產業終於迎來了春天。去年8月份第一單銷售就有6.6萬元的收入。村民增強了養殖信心,規模逐漸擴大,鵪鶉存欄達近3萬羽,蛋日產量達400斤,日收入達26096元。

今年初,首批鵪鶉進入養殖後期,產蛋量下降,又遭遇突如襲來的新冠疫情特殊時期,餵養飼料、鵪鶉蛋運輸受阻。為及時止損,謝瑞豐與村兩委迅速轉變思維,將停止產蛋的老鵪鶉,分批進行宰殺後藉助網絡進行宣傳售賣,在德保、百色等地銷售良好,目前已銷售近萬隻,收入3萬餘元,在特殊時期充分發掘了鵪鶉新的市場價值。

帶動引領幹出樣子

陽春三月,復工復產正當時。謝瑞豐結合村情,吸取鵪鶉養殖產業成功經驗,決定再帶動村民發展林下養雞,以村裡致富帶頭人引領,結合鵪鶉養殖走多元化產業發展之路,讓山裡的扶貧產業結出碩果,為村集體經濟平穩發展注入新活力。

村裡致富帶頭人農光大夫婦勤勞肯幹,在發展兩年的鵪鶉養殖後,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謝瑞豐充分利用後山空曠的場地作為養雞基地,併成立半山土雞養殖合作社,由農光大夫婦負責管理。以“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即村裡出資購買雞苗和飼料,農戶管理,總收入扣除成本,淨利潤按收入就按四六分成。目前合作社存欄半山土雞1900餘羽,預計實現近12.3萬元的產值,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致富增收。

另外,謝瑞豐還帶領群眾發展山楂、巴馬香豬等特色產業,村裡呈現一派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德保縣脫貧攻堅戰指揮部宣傳組 韋海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