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为了给学生布置作业建了N个群有必要么?

&峰輕づ云淡


被累惨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以启动家长和学生智慧,比如由学生分工收集,在同一个群里,单独由某一个学生在某一时间段收集,制订严格的制度和纪律,让孩子们去想办法解决,老师和家长启发。结果活都你们干了,孩子还感觉累,家长和老师也感觉累。


小宇宙心理健康009


说说我家小宝,上四年级,每天也要在不同的微信群提交作业。语文老师建了两个群,一个班级大群,所有人在里面。后来语文老师把全班分成10个组,让学生分别加入小组群,小组由家长担任组长每天督促孩子们按时提交作业,小组长负责统计,最后老师汇总。这样便于管理,便于统计,让学生不容易钻空子,为了不让小组落后,孩子们会更加认真完成作业。

后来数学老师说:"数学一科要单拉出来!"怎么拉?我看到数学老师竟然把全班分成25个小组,每组定一个组长,组员向组长提交作业,组长向老师提交作业。还专门建了一个组长群。刚开始我也不明白,也像有些家长一样迷惑:老师们不嫌麻烦!这么麻烦干嘛?可后来我明白了,老师把工作做得很细,工作越细致,教学效果越好。至少25个组长的成绩保证了,因为谁家孩子定为数学组长,谁开心,谁积极性大,谁家孩子积极学习主动性强。而四人小组内超越组长也成了荣耀的事,孩子们争先恐后完成作业,惟恐成最后一名,四个人比,也很容易成最后一名的。两个月下来,一测试,班里成绩喜人,大部分都95分以上。此刻,家长们终于明白老师不厌其烦的良苦用心。

而数学老师在不同群及时反馈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情况,也便于家长接收。如果只在大群,老师反馈某某同学有道题错了并讲解为什么错,很快信息会被各科的海量信息淹没,而在数学小组群的反馈,家长很容易关注老师信息并及时沟通。

所以许多老师真的动了不少脑筋,花了许多功夫。老师们在网上改作业,也不易。孩子数学老师说她在手机上改一次作业要3个小时,眼睛快累瞎了!这不是抱怨,身为老师的我真信,太累眼了,但为了孩子,老师们尽心尽为,只需家长多理解,多配合。管住孩子不乱用手机,把手机当成学习工具就好。孩子自觉不自觉,要看家长的道行了。道行深就能管住孩子。家长如果管不住孩子,只能怪老师事多,就有些偏颇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需要学习,成长的地方太多了。做为一名宝妈,让我们一起放下烦躁,配合老师,恐怕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如果焦躁,气愤,充满对老师的不解和怨气,恐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反而会害了孩子。告诉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做为宝妈,振奋精神,和孩子一起奋起直追吧!尽管疫情期,不让孩子碰手机不可能,可以先和孩子约法三章;尽管疫情期,老师们建立N个群,给家长带来麻烦,可想想老师们为什么不怕麻烦?孩子是亲生的,咱们就别怕麻烦了!



小兵老师有意思


我女儿也是高三学生,我所知道的群有班级群、慕课群、家长群及高考必胜群。

其中,高考必胜群里面只有家长,没有学生。这是因为家长群里有学生混进去了,每次收集学习资料等工作,就有学生反对,所以另组建一个群。

除此之外,我女儿是否还有其他我所不知的群,我就没问她。她已年满十八周岁了,已经成年了。对于她的未来之路怎么走,我跟她谈过一次。告诉她高考的重要性,告诉她上大学对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至于这条路怎么走,完全靠她自己的选择。

当然,我也很焦急,万一考不上怎么办。但我只能默默地关注,不能呈现出来,不然只能加剧她的紧张、焦虑心情。

通过题主的叙述,英语老师可能是班主任。不然不会出现既有班级大群,又有英语大群,这是矛盾的、也是不必要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班级大群是对全班进行全方位管理的群;英语大群是他所教学科的群。这样才是定位明确、非常必要的做法。

偏科群可能是针对英语成绩差或者是英语学霸而建的,目的是进行查缺补漏或者提升拔高。

寝室群就像题主所说,主要用于收集作业而建。那么,不是寝室长是可以不用加入的。

如果,这个英语老师要求全班所有同学都加入这些群,那就完全不必要了,也失去建立这些群的意义。

所以,题主要弄明白这些群是否需要全部加入,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出需要加入哪些群的建议,或者和老师单独沟通需要加入哪些群。不知我这个提议是否合适,题主可以试试。

至于不让家长加入这些群,也很好理解。家长关注老师的教学及孩子的学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保证每个家长都不干涉老师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所以,为了保障良好的教学次序及学习环境,建议家长还是不要加入的好。

总之,老师建立这些群的目的准确、涵盖范围明确、效果显著,那么就有必要。否则,就完全不必要了。


微风熏香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孩子刚刚高中毕业,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高一开始只是班主任建了个班级群,有什么事都是和家长在群里沟通,老师非常的负责任,每天孩子们的早读,课间操,上课情况,晚自习的情况都发在群里,还有一些通知什么的,让家长及时了解!后来随着孩子们学习越来越紧张,又到了后来的高二分科,各科老师为了尽可能的帮助孩子们学习,就分别建了自己群。毕竟在大群里如果每科老师都发消息,或者发一些知识点之类的那就太多太乱了,也不好去找。各科老师在自己的群里发,方便孩子们学习,提问!毕竟老师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理解!我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也是一样!他也是盼望自己的学生都成龙成凤,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作为家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不管是英语群还是偏科群,都是学习群,老师都在群里,只是为了方便孩子们研究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而不会闲聊,家长有必要参与进去吗?至于宿舍群,每个班都有,是学校为了好管理,毕竟有那么多孩子。至于闲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说实话高中的孩子压力都很大,如果没有一点发泄的地方,老是把弦绷的紧紧的,抗压能力小的孩子,真的会绷断的!我们也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应该理解!

至于玩手机的问题,孩子们在学校时间抓的很紧,甚至跑操,吃饭的间隙还在背书,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玩手机。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们都是在手机,电脑上学习,再说都是高中生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要相信孩子!


蓝桥清吟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个班级群里每科老师发不一样的作业,学生做好后争先恐后的交作业,群里可谓是车祸现场,一片混乱。于是老师们纷纷另立门户,每科建一个群。老师在自己建的群里收发作业单一,避免了找作业和爬楼的艰辛。

可是这样又苦了家长和孩子,作业做好要分门别类的找群,然后一个个的发,弄不好还会交错群,少不了手忙脚乱。

其实大家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群里的功能还没弄明白,就QQ群来说,QQ群是提交作业批改作业都比较方便的一个群,想在群里发布作业,首先得要是群里的一个管理员,这个群主动动手指就行了。具体发布作业时的步骤如下

家长选择在线提交,会有一步步的提示,傻瓜式操作。

老师打开作业就可以批改和评价,发布评价后,会自动跳到下一份作业。作业的批改情况也会自动单独的反馈到家长的QQ里。

简单方便,群里也不会出现大量的作业图片和视频了。

有困扰的老师可以试试,不仅批改、评价、反馈方便,还可以看到交作业的名单和份数,还清楚的看到批改没批改,避免漏批。也会有没交作业的学生名单,直接点名字就可以提醒催交作业了。





云上旭仔


作为第二十四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有点战战兢兢,斗胆回答吧。

二十四,突然想到了一句宋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好比我们这些旁观者,这其中有老师,有社会职业人,有情感领域的专家。我们这一群人和家长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仿佛“冷静”“客观”地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说成“仿佛”了,因为我们是“过来人”,我们也许忘记了曾经求学的历程,社会也无法复制曾经的环境。“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我们和家长其实都无法确定“环境”改变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

微信建群也好,盯盯打卡直播也罢,这些利用现代网络沟通工具进行的网络教育的模式,它们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覆盖范围并不广(非全球化),运用模式并不成熟。于是就形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家长的心态很迷惑、很焦虑、很急切,学生的心态却显得格外从容,格外淡定。家长更像是“波心”,学生更像是“冷月”,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在自己的“水”中央,落在自己的心中,这样看得更清晰,老师更希望学生的“倒影”在“水”中,形成“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好景观。确实,如果如愿成这样,那多美好啊!

人人向好不一定好!

先说说“微信”和手机吧,电子产品和网络应用程序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比如这次疫情,各城市各社区村镇安静得很,而各大网络各种平台却异常的热闹、火爆。这说明了人们注意力的转移、情绪的转移、压力的转移都找到了“落脚点”,人们对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行成的依赖心理借此进一步加深!前几天,我熬夜看了部电视剧,手机放在眼前几个小时,第二天我就头晕眼花,后来实在抗不过去,还吃了药丸,这才好转了一些。

如今网络的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网络模式也是出奇搞怪,眼花缭乱。“微信”看似只是个工具、程序,实则是人们对电子产品依赖的一个切入点,一个情绪的出口。学生也是人啊,十几二十来岁,青春年少,激情满怀。他们对世界探索的欲望比“过来人”更强,但是他们对欲望的克制,对自制力的把控相对较弱,特别是对那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对待。

老师微信建太多的群,有些像中学数学课程的“划象限”“求区间”,也有点像游戏里面的划“战区”、搞“组团”,看似分得清清楚楚,实则给了学生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理由,给了他们更多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和空间。

电子产品有没有危害呢?是有的。于是有人网上科普一些健康数据,安全范围,我要强调的是那是平均数据。电子产品对人的危害是波动变化的,随着时间,地域,品质,环境的改变和每个人的体质,危害的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多是年青人,生长发育时期断不可忽视这些健康方面。

即便这样,老师建群也没有错!各群分工明确,目的清晰,群员固化,方便管理;加上现在教育要学生学的多、学的广,老师要教的深入,管理的人性,就促使这样的这样“群”越建越多。所以,老师没有错。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想提几点想法,请大家提提意见:

1.简化.

简化“群”的功能,强调功能。老师通知、布置作业都已文件固定的格式发出来,比如PDF格式,一来强调权威,二来便于保存。

2精炼.

精减群数,人人锻炼。比如宿舍群,任命舍长,让他负全责,再让其他一人或多人监督,这样更能磨炼学生意志,维护人际关系。再比如销群以后,多以电话沟通。微信发信息存在时间差,打电话更能了解真实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升大脑思维效率!

3沟通.

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够通需要及时。家长不要过多地猜疑老师的做法,信任老师专业性教育。

4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念,家长言传身教。第一是自立自制是一定要有的,第二是个人价值观的建立,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喜欢读书,有的学生就是喜欢画画,家长要明确兴趣爱好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道理;第三是家长与孩子探讨社会形势的走向,从宏观层面切断孩子走捷径的想法,让孩子主动放弃对微信和手机等工具的依赖,放弃对网络信息不偏差理解形成的“理想”和“梦想”。

5.固定.

老师发信息的时间的固定,固定学生学与乐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固定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学生负责,抓好“领头羊”,签好“牛鼻子”,减少成绩能力层次的划分,实现积极竞争。

6处罚.

老师,学生,家长都自律。学生玩手机,上网成瘾要痛下决心处罚,家长不可迁就。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师多建群,不单单是个的“独立行为”,它是教育形势的变化。怎样合理地利用“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亲密配合。





悠悠岁月KN


说实话,非常有必要,群虽然建的多,但是群名都是很醒目的,一搜立马就可以蹦出来,各群发各科作业,容易后期老师批阅更方便学生在某科共同探讨学习。如果都在一个群,一会语文老师要作业,一会数学老师要作业,最后娃都不知道到底哪科作业写完发了还是没写完发了还是写完忘发了又或者没写又没发,搞的家长都晕头转向的,既影响了学习效率又徒增了烦恼。要是在群里在讨论一下学习,那就更乱套了,你说数学我说英语,他说化学,那场面就不是老师能hold住的



牛奶面包加咖啡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想想我们以前上学,老师们哪有那么多要求,学习好坏全靠自己,毕竟那时科技也好,信息技术都没现在这么发达。家长也不怎么了解孩子的情况,好像唯一的机会就是考完试开家长会。

现在是信息社会,老师们通过群聊在线就可以管理学生、批改作业、和家长随时沟通等一系列高效办公,看起来是挺不错的。

但照题主所说,群聊太多了,家长快疯了。题中英语老师单独建了3个群,而别的科老师似乎没有这么做,班主任也默许了英语老师的做法,说明在众多科目中,英语老师是挺重视学生的成绩的,可能班级普遍英语成绩较差,存在偏科严重,需要单独给学生课后辅导什么的。

至于家长的担忧、抱怨和质疑也是存在的。想想家长们本就很忙,还要处理孩子上学这么多群聊的问题,确实心力交瘁了。如果孩子借机在空挡不认真学习,而是玩手机,耽误了学习最后考不上大学一切就完了。这大概是多数家长的担忧吧!

综合看来,老师考虑的是学生在群聊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能更快提高大家学习成绩。另外学习好的还可以帮扶学习差的,这样“线上线下”全天候都可以学习,这是老师们的“前卫思想”。家长不太了解孩子的心里,也没太多时间关心孩子学习,而群聊正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家长不应该怕麻烦。


第1001个哈姆莱特


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群”也一样。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的老师、家长、学生对“家长群”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家长群”没必要建,因为建群无非是方便老师发布通知,这在没有群的时代也运行得很好,所以没必要以此方式占用大家的时间和空间;有些人则认为建“家长群”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向以及学校的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问题双方也能及时处理。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结合当下移动通信快速推广的大背景来看,“家长群”的存在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既然如此,我们就应理性地思考一下,如何对“家长群”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发挥出促进各方协调推进的良性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群”的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以往的论坛,群主以话题发布,其他人跟帖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也不同于QQ空间可长期保留的特点,群里每个人都能即时传达自己的想法,随着讨论的推进刷屏,主题内容也可能随时变化,有着不可控的碎片化特性。这对一般情况下作为建群者的老师来说,管理起来是很有难度的。

在这方面,香港学校的做法也许可以参考一下:不论是传统学校还是国际学校,老师都不会进入家长群,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全部是以电子邮件或通过APP软件发送通告的形式,重要的则通过书面内容让孩子带回给家长签名之后再带来;每天的功课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抄回家,老师不再另行知会家长。学校每学期两次一对一家长会,每次15分钟,平时若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可以随时发邮件给老师,也可以和老师预约时间面谈。不论是邮件还是面谈,这些正式的沟通都会比聊天群里碎片化的交流有效得多。

而如果从即时性的角度看待“家长群”,我们能明显看到其在小事项的沟通方面的优势,因此分配好投入在群里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很多学校和幼儿园都要求老师工作时间不看手机,这是值得肯定的的做法,于是老师们基本都是在下午学生放学后才在群里发布内容,并回复家长们的提问。那么作为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时间,不要在工作期间问长问短,甚至催促老师回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私人问题不要在群里反映,尽量避免将负面的内容带到群里。

总之,家长和老师之间一定要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不要干预老师的教学;老师也要充分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不宜将压力抛给家长。双方应该在彼此尊重、信任,界限清晰的群环境中进行交流。

沟通是为了解,交流有助于理解。大家在“家长群”平台中所做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如何用好“群”,让它凝聚力量,更好地为学生的进步发挥作用,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相信在大家的积极探索中,我们必能用好“群”、聚好力,使其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南阳教育时讯


个人认为这种老师只是想推卸责任罢了!

1.只要是这样建群的老师,一般情况都会给每一个群里找个学生去管理,她自己呢只是需要让群管理给她汇报一下作业啊或者其他什么情况就可以了!如此,她连作业都不要自己改的!当然很轻松喽!

2.很多重点学校的规章里,都会明文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凡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老师,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怎么可能让学生这样拿着手机一个劲的玩呢?学习成绩如何保证???

2.虽然说从对孩子有好处的一面讲,配合老师的工作是非常对的,但是,请不要盲目!!应该擦亮眼睛看清楚,没有必要的配合只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3.曾经看到过上面文件提到,只要是学生,不管小学还是高三,都不要带手机入校门!虽然,现在疫情期间情况特殊,但是,国家教委仍然规定了孩子学习的时间。也就是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所以,有很多不合理的来自于老师的规定,也不要一味的遵从,向他们学长领导反应一下,看看怎么解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