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楷書,卻象用筆在紙上跳舞

《大字陰符經》,傳為唐代褚遂良書。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錢塘(杭州)人。貞觀時歷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又曾任河南縣令,故人稱褚河南。書法師歐陽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他寫楷書,卻象用筆在紙上跳舞

《大字陰符經》是褚晚年的作品,深具“二王”行意、又兼北碑意趣和古隸之美。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是學習楷書的一個重要範本。相比其它字帖,《大字陰符經》具有比較鮮明的特點:

一、起筆方法獨特,自然急速。

《大字陰符經》起筆急速鋪毫,如魚入水,無論是點、豎、橫畫,在入筆方面大多自然落筆、露鋒起筆,有的甚至是尖鋒,顯得丰姿綽約,特別痛快。

他寫楷書,卻象用筆在紙上跳舞

《大字陰符經》行筆變化

二、行筆一波三折,寓拙於巧。

《大字陰符經》行筆極為靈活,點畫、轉折、行筆有行書的筆意,運筆過程有明顯的提按頓挫,而且穿插運用,跨度較大,時而纖巧,時而厚重,時而疏密有致,增強線條的厚度和彈性效果,集飄逸與剛健於一體,神采飛揚。部分重捺筆畫還有隸書筆意。

三、“曲線”(弧勢)發揮極致,變化多端。

《大字陰符經》中“曲線”比比皆是。運筆時,裹鋒凝練,造成筆畫的彎拱和粗細變化,追求線條流動華美,把線條的弧勢功能發揮到極致,如一些豎畫(左豎、豎提中的豎、豎折中的短豎)、部分長橫等。使得線條富於極強的流動感,而且曲線雖彎卻不軟,內含極強的筋力。

他寫楷書,卻象用筆在紙上跳舞

四、“牽絲”(連帶)節奏強烈,俯仰呼應。

《大字陰符經》在處理線條的連貫上別具匠心,採取了強烈的上引下帶、明顯的“牽絲”動作,形成筆斷意連的意味。看似獨立的筆畫之間,通過乘勢而入、順勢而出,在字裡行間,俯仰呼應,近似行書之法,使佈局充滿生機與動勢。

他寫楷書,卻象用筆在紙上跳舞

總結:《大字陰符經》筆畫線條對比強烈,波折起伏;結字寓拙於巧,變化多端;運筆牽絲暗連,俯仰呼應。就如同筆在紙上跳舞,靈動自如。學習《大字陰符經》,得學會用筆在紙上跳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