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nocturnserenade


郑和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是却得到朱棣的重用。郑和身体残疾却不影响其出色的办事能力,在朱棣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会带上一群50岁的老妇人,你可不要想歪了,郑和可不是为了纵欲,再说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太监,就算想也无能为力。说到这事,就不得不佩服郑和的高明之处。



首先谈谈郑和会带一群女人,在古代大军出行带着一群女人本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可郑和不是俗人,自然不会相信这些。他带着这群老妇人,第一可以为将士们烹饪美味可口的饭菜,老妇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烹饪的饭菜肯定要比一群老爷们要美味。第二,可以为将士们缝制衣物,老妇人缝制衣物的手艺自然不用多说。第三,可以照顾生病的士兵,军中虽然有郎中,可并不会去照顾病人。


那么为什么不用年轻美貌的女子呢?一方面,上面所说的事都可以交给她们做。另一方面,下西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束,士兵们年轻力壮难免会有生理欲望,多带些年轻貌美的女子不就正好可以满足士兵们的生理需求,为枯燥无味的航海生活增添些许情趣。

郑和怕的就是这个,虽说可以满足士兵正常需求,可也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可不是他郑和不能“人事”,所以也不让将士们“人事”,别把郑和想得心胸太狭窄了。郑和每次下西洋,所带队伍人数少说也有两万多,如此庞大的队伍,仅仅带一群美貌女子肯定不够满足如此多人,肯定会引起士兵们的争抢。


传奇历史观


郑和下西洋船上为什么只带50多岁的老妇人,而不带妙龄女子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大家不要想歪啦

最直接的原因

50岁的老妇人和妙龄女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外貌,妙龄女子正值青春,容颜似花,而50多岁老妇人已经年老色衰。俗话说红颜祸水,不无道理,年轻的女子更容易激起男子的欲望,一方面可能会因贪恋私情,影响下西洋的进度,耽误大事,另外一方面,貌美女子还可能会引发男子集团的内部抢夺矛盾,不利于船上的和平。

和古代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古代女子具有一定得封闭性,不可以过于抛头露面,如果长久的居住在船上,面积较小,男女共处于一个屋檐,对日常的生活会有一定的阻碍。

第二,古代自古就有行船规定,除客船之外,一般不允许年轻女子乘船,古代造船技术有限,行船有危险,古人认为女子月事带来的血不吉利,会影响行船的安全,而老妇人就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

更深层次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船上的水手生活在船上,自然会有许多的生活问题。吃和衣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老妇人生活阅历比较久,她们的生活经验相对年轻女子更加丰富,更可以吃苦,做饭方面也会更有造诣,可以保证船上一干人的营养,老妇人还懂得一些生活方面经常遇到的小疾病,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突发情况。

其次,老妇人在船上男子衣服的缝缝补补方面,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技艺也更加精湛,可以使男子们穿的舒心。如此种种,老妇人更可以成为船上男子们得力的生活助手,为他们的航行保驾护航,去除后顾之忧。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任务就是宣扬国威,与他国交往

所以在航船中,他首先要保证航行安全,这除了与天气、船上的硬件设施有关外,也与船上的人员构成有关。因为途遇海盗一为财,二为色,去掉色这个因素,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宣扬国威除了从财力上直接表示外,也要从技术上说明。中国陶瓷和丝织品闻名外国,刺绣技术也闻名遐迩。

老妇人经过外中国多年的生活和锻炼,刺绣了得,可以在船上做一些刺绣,下船卖掉补贴船用,更重要的她们还可以对外传播中国的刺绣技艺,用实力政府外国人。而且,古代没有医院,男女有别,接生多是年纪较长的稳婆负责,所以他们也掌握一定的接生技术,可以帮助沿路的落后国家接生孩子,传播技术,也宣扬了国威,达到了目的。

结论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是船载的全是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并不是偶然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利于大局的伟大决定。


篱上青说历史


郑和,是个太监,但人家是身残志坚,前期为朱棣打天下,立下不小功劳,深得朱棣欣赏。在朱棣成了大明第一人后,郑和又是前后七次下了西洋,进行了伟大的航海事业。这让无数世人为之侧目。

在下西洋时,按惯例来讲,不适合带女子,但郑和在后期航海时,总是带一群50左右的大妈,这是为什么?

50岁的老大妈,很难和船员们发生乱七八糟的事情

郑和率领的大型船队,每次人数高达两万多人,最多一次,带了近三万人。这么多人当中,郑和还是带了一些50岁左右的女人。都说,兵船货船,有女不详。但是,人家老郑就不姓那个邪。

有人说了,既然是带女人,为什么不带一些年轻女子呢?你老郑不能进行人伦之事,但可以照顾一下士兵们的生理状况啊!

郑和虽然不能行“人事”,但如果带了年轻的女子,问题会非常多,麻烦会数不胜数。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年轻的男女受到荷尔蒙的刺激,一不小心,就睡一块了怎么办?关键是,男人多,女人少,男人之间会不会为了女人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如果这样,可能目的地还没达到,人可能就死一大半了。有些时候,年轻漂亮的女人是会引发大事的。

其次,年轻的女子们,虽然也能做些后勤,但每月总会有几天不舒服,会见红。而行船之时,最怕见红,如此大不吉利。

第三,如果年轻的女子们和下面的士兵或船员有了私情,郑和管还是不管?不管,势必会造成混乱;管了,下面人会被压制,之后,“中途双双溜号,一对一对私奔”的情况会此起彼伏的出现,这对于船队大为不利。

第四,那时候,安全措施很不到位,不像现在,没有什么“一夜情”的风险,是一支安全套解决不了的。如果在那时,年轻的女子被整怀孕了,这事咋整?一次航行回来,增加好多孩子,这可不是郑和愿意看见的,也不是朱棣愿意看见的。

因此,郑和只带年纪大的女人,绝不带年轻的女子。因为年纪大的女子,欲望很低,容颜已老,很难和船员发生暧昧,看起来就像很多船员的妈妈,谁还能下得了手?

有人说了,直接一个不带,不就完了吗?话虽如此,但带了女人,自有她的用处。

50岁的大妈们,到底能干什么

50岁的大妈们,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对船上人员的衣食住行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首先,说做饭吧,大妈们操持了一辈子的锅碗瓢盆,灶头上的经验,大多数都要远强于男人。本来就是枯燥的远行,如果能吃上可口的饭菜,那岂不是更好?

其次,说缝纫吧,大家的衣服不是铁做的,是布做的,在海风吹拂,阳光暴晒,干活摩擦等情况下,容易烂,这就需要缝补。有人说了,不缝补不行吗?这是行的,但是到了沿途国家,总不能露着屁股招摇过市吧,这让天朝的体面何在?所以,大妈们的缝补技术就有了发挥的余地。

第三,除了吃和穿,得病也是经常会碰到的,这些大妈们大多生了几个孩子了,照顾人上自有一套,对于简单的治疗,有着一些土办法,当然,大船是有专业郎中的,但郎中只看病,不管照顾人啊!这时候大妈们细致的照顾就成了得病士兵们快速康复的好办法了。

在大妈队伍中,经常还带有接生婆,带这干嘛?当然是接生了。问题来了,50岁以上的大妈不会生,而男人更不会生孩子了,那么接生婆到底有何用?

这些接生婆是为了在沿途帮助接生的,因为郑和在前面航行时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常常束手无策,曾眼睁睁看见过沿途落后地方的女子因生育而死,这对郑和刺激很大,因此带上了稳婆。当然,这个稳婆是多功能的,除了能接生,也能干些杂事。

很多人很疑惑,大妈们愿意跑那么远吗?当然,一是可以出国旅游,二是可以挣到工资,这要比在家强太多了。50岁的年纪,在家里就是看孙子,或者劳作田间,哪里有舒服日子?关键是挣得还不多。

总体来说,郑和带50岁大妈一起航行,民间传说和野史中是有这方面消息的,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也无法完全肯定。但是,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消息属实的概率还是比较大。

不带年轻的女子,原因简单,是郑和担心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蓝风破晓


据史书记载,在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辽过程中,确实有一批年老的妇女,跟随船队出海远航,打破女人不能出海的忌讳,实际上这也恰恰说明,郑和对解决了当时,海上远航以及航海过程中海上生活的难题,想出的过人之举,随船出海的老妇人,实际上在船上具有很大的作用,据说这些年老的妇人,每日的工作除了给船员们的衣服缝缝补补,它们还担负着对船员们疾病的治疗,这些妇人的挑选,郑和不是仅仅看重她们有 缝补的一技之长,其实她们还有多计之长,她们中间有的会医术,据有的史书记载她们这里还有会看天象天气的人,更主要的是他们还有烹调烹饪技术,实际大家忘了,郑和在远航过程之中,他们的饮食来源往往是随船而带,据史书记载,他们都在船舱里饲养活的牛马羊,它们还携带可以储放很久的豆类,郑和在每一次经历的航海过程中,都细致的摸索出船员长期不吃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常常会得败血病等各种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他就用这些妇人来进行豆类芽菜的培育,继而解决了船员的合理饮食,郑和至今还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不仅仅把华夏的文明推向世界,同时它也将当时的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了中国,使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在当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说,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携带老妇人,也是经过千思熟虑的,这些老妇人为中国的航海事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納百川1210


这事儿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哈,不过仔细一想,外出远洋,大部分是男子,一行数月甚至数年。如果船上有年轻女人,确实不安全也不方便。

那么带一群50岁的老妇人就方便吗?嘿嘿,可别小瞧了这些老阿姨,带上她们好处多多啊。

从表面上来看,将这些年老色衰的老妇人带到船上没有任何价值,不仅不养眼,如果她们适应不了海洋环境弄不好还会成为累赘,作为一名出色的航海领导者,郑和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件事情,可他之所以仍然让这些妇人上船,主要是她们带来的效益是大于弊端的。

航海活动虽然特殊,但是它的本质还是一种生活,拥有这种生活的兵士们也需要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可是古代时期的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个妇人来打理生活,男子们除了干活以外基本什么都不会做,所以这些长期航行在外的人就变成了“孤儿”。

为了让他们的生活回到正轨,郑和在出海之前就招揽了一批对家务活“轻车熟路”的妇人,这些妇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在做饭还是在洗衣缝补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年轻女子们在这些方面就比不过妇人们了,所以为了实际产生的效益考虑,带妇人出海还是最“划算”的。

相对而言,年轻女性的身体素质可能要好一些,但其整体的“实用性”绝对不如这些中年妇人,这些女性无论是在生活经验还是在心细程度方面都不能和老妇人相比,船员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因此下降。

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个前面咱们就说过。跟随郑和出海航行的船员大多都是精壮男性,这些男子长期漂流在海洋之上,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年轻漂亮的女性,所以这些人在生理方面是处于“积蓄”状态的。

如果将一批年轻女性运到了船上,那么男子们的目光就会被转移,女性们的身体安全得不到保障。要知道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用军法制度就可以约束的,即使是再现代,也出现过不少女水兵被性侵的示例。而且航海任务也可能因此变得不稳定,毕竟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之下,很可能会出现伤亡情况,这是郑和最不希望看到的。

而这些老妇人就不用担心什么了,毕竟这个年纪的人基本可以做船员的母亲,人老珠黄的她们对男子也没了吸引力。

此外还有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妇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她们的月经已经完全停止,古代出行非常讲究,船上绝对不能出现女性“见红”一事,因为这件事是非常不吉利的。

年轻女性的月经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如果将她们带到船上可能出现厄运,所以郑和只好选择了停经的妇人上船。

综上所述,郑和的这个做法是有着非常妥善的考虑的,他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船上需要有女性打理生活的问题,还将很多不稳定因素完全扼杀,这样他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航海任务。

这事儿收益最大的还是郑和,因为郑和是个太监,不能行男女之事,而这些船员也跟着他一起忍受寂寞,想想都能偷着乐。


白话历史君


用几句歌词开篇:如果世界没有女人,男人就无法生活,如果世界没有女人,宇宙也将会觉得寂寞。

郑和下西洋,每次200多艘大船,两万之众,就像是漂浮在大洋上的水上王国,若没有女人随行,岂不黯然失色?再者,年长的女人的作用又是举足轻重的!

年长的女人各方面经验丰富。


(年轻女子还是带了)

那是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男人在田里出力,上战场打仗是好手,但若说让男人织布做衣服,那岂不是逼着张飞绣花呀!

从1405年开始,28年间,郑和船队共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船队是代表大明形象的,需要面对那么多国家的使节和臣民,所以这两万多人的衣服和鞋子一定要光鲜,要有人会做体面的衣服、舒适的鞋子。另外,常年在海上漂泊,两万多人的衣服的缝缝补补与洗涤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作为太监,化化妆也是有的。所以,船队离不开年长的女人!另外,年长的女子在刺绣与接生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以沿途传授女红刺绣和接生技术,以便友好往来。那个年代,女人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母婴死亡率很高,在接生方面,明朝相对技术要高一些。

为什么不带年轻女人呢?年轻女人手艺和眼力界相对弱一点,又不如年龄大点的女人经验多。郑和同志是太监,在他眼里,年轻女人与年长女人没啥区别,听话、能干、会干的就是好女人了。

再说,郑和虽是太监,却也是懂男人心思的。他不是不想带年轻女人,年轻女子楚楚动人,婀娜多姿,一笑一颦都是景儿。平时一曲高歌起舞,既能给自己解闷,在外国人面前也有面。


若带了年轻貌美女子,他是做不了苟且之事,但随行的正常年轻男人甚多,常年在海上,这些男女们无异于干柴烈火,万一在船上“燎了原”,船队还得专设产科与幼儿园,大家都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哪还有心思再航海?再说,若出航一次,带回众多的娃娃兵,笑谈不说,万一皇上怪罪下来,另外六次就泡汤了!

其实,郑和也不是没带年轻女子,年长的女人在歌舞方面还是稍逊风骚的,即便是为了外交考虑,为了大明的面子,也是需要带年轻漂亮的女人的,只不过相对而言,数量要少一些。

另外,明代平均寿命不高,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女人50多岁在现代还很年轻,在明代算是高龄了,出海强度那么大,带高龄女人出海不大现实!带的应该是三四十岁的女人吧!


小熙为人人


郑和堪称古代太监中的翘楚,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航海家之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趣事,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其中有一个便是称当时船上携带了一批五十多岁的妇人,而没有年轻女子,而且不少人给出了解释,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1. 郑和自己是太监,用不到年轻女子,也没有必要携带年轻女子,否则容易令士卒垂涎,引发骚乱;

  2. 古代航海有禁忌,年轻女子有月事会招致灾难,故而出于安全考虑,郑和下西洋时,未携带年轻女子;

  3. 出使各国时需准备朝服之类的东西,需要精巧的妇人来缝制,因而选择了一批五十岁以上的妇人。

但是,刚翻阅了《明史·郑和传》,可以肯定的讲:正史中并有此项记载,而且从侧面上还能证明,网络上的这种传言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说来说去,郑和下西洋只携带老妇人一说,最核心的观点在于年轻女子月事影响航海安全,是极其避讳的。然而,在《明史·郑和传》中,确实有女子登船的记载,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年轻女子。

在明成祖永乐六年九月,成和曾经俘获了锡兰国王亚烈苦柰儿及其家室,在和永乐十年十一月,又俘获了苏门答腊篡位者苏干刺及其家室。这两次被俘虏的人质中,均有女眷,而且人数也不少。如果年轻女子登船不吉利,又何必要带她们上船呢?

另外,郑和出使所用朝服之类,其实也不必等到在航海途中赶制,在出使前便可准备充分。大费周章的带着一批老妇人在海上缝衣服,可真就是脑洞大开了。

其实,船上带一些协助烹饪、做饭、洗衣的仆人,是比较可信的,而且为了避免引发麻烦,选择一些老妇倒也说得过去。只是,非要说是为了赶制朝服和避免月事影响航海安全,那就真的是有些牵强了。如何甄别,大家自己判断即可。

所以,据我认为,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携带一批老妇人之说,根本没有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野史中也不好查阅,应该是个别网络写手用以博人眼球的内容。当然,找不到证据说不是,也不能一概否定别人说是。


夕阳下的晚枫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异域耀兵威,包抄帖木儿帝国和扫荡张士诚旧部等,或许也有查找朱允炆下落的意图。

但是,郑和带着一群50岁的老妇人难道不怕有损国威吗?还是认为这群老妇人对军国大事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分为五类,即:“宝船”、“马船”、 “粮船”、 “坐船”和“战船”,最大的一艘舰可乘载上千人,比欧洲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早了近一百年,迄今为止其主舰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舰队总吨位超过当时全世界海军力量的总和,仅其中的一艘船就约等于当时欧洲国家的一支常规舰队的总吨位。

那么,如此庞大的一支船队,船队中究竟有哪些人随行呢?

船队人员分析

据《瀛涯胜览》记载,该书作者马欢曾先后四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在书中重点描写了第四次下西洋时的船队人员规模:“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名,监承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

另有祝允明的《前闻记》记载:“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各类军、工专业人员。”

船队老妇是否存在

如果说,郑和船队中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难道是史书上说的“内使五十三员”,但是内使在古代并非是指宫中的老妇人,而是指传达皇帝诏令的宫内太监。

如果根据传言所说,这群50岁的老妇人有一定的医学技能,主要通过“为产妇接生”来宣扬大明威德,这难道是“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中的部分人员。因为,在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相较其它朝代为多,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的谈允贤,也就是热播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主人公。据《明宫秘史》记载,宫中有一位姓彭的医婆,因贪恋宫廷的丰厚赏赐,为隐瞒自己怀孕的实情,以实现留在宫中的目的,竟然将自己的孩子产在便桶中溺死。太后闻知后,当即将彭氏鞭打出宫。

此后,凡入宫的医婆,都要经过再三审验,才可进入后宫行医。可见,宫中的女医或稳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应该不会被郑和带入下西洋的船队,关键也没有那么多呀。所以,就算郑和要带,也应该是从民间征招的才对,况且随船的许多男医官都是从民间征招的。如:嘉兴府的陈以诚,松江府的陈弓、陈常、吴仲德,太平府的彭正,苏州府的匡愚和的郁震等。

同时,公元前399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曾数次跟随产婆的母亲费那瑞特为产妇接生,帮忙打下手,递器械,并在助产中得到启示,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即:“产婆术”。可见,在明朝1000多年前的“产婆术”已经在东西方较为成熟了。

因此,关于随行的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通过“为产妇接生”来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应该不可信。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上究竟有没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呢?

目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有的可能性极高。因为,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航程都需要2至3年的时间,而船上官员的穿着和生活起居就需要人来打理吧,将士的衣帽、鞋袜等破了总需要有人来缝补吧,2万多人的饭食还需要人来操办吧。所以,带着一群50岁的老妇人,既能起到这些作用,她们还能忍受辛苦、枯燥和风险极高的远洋探险。

船队老妇的来历

如同征招医官,从民间高薪征招。毕竟,50岁的老妇人随着一大群男子外出,也不易落人闲话,更不会影响婚配,还能给家中挣下一份收入,应该极好征招。相对使用宫中年老即将出宫的宫女来,会少许多的麻烦。

因此,随船同行的一群50岁老妇人应该是真的,而且从民间征招的可能性极高。


祥子谈历史


郑和下西洋,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外交行动,先后28年长达七次的远洋出海,彰显出了中原王朝强大的震撼力量,也让亚洲乃至非洲各国不得不注意到这个东方的大国,更创造出了“万国来朝”的辉煌局面!

而郑和出海的规模也同样举世轰动,数百艘远洋海船,每次高达两万人以上的人员规模,在对外外交的背景之下,更像是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海上阅兵,而这庞大的出海人员中,女性的比例究竟占了多少呢?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在第七次结束后,由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考量,这样庞大的出海行动不再得到鼓励,甚至在一些反对派的干扰之下,大量的有关郑和出海的原始文件遭到损毁,在有关出海人员的实际情况方面,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绝对细致的材料,但至少可以肯定,每次出海的两万多人当中,随军官兵和朝廷官员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又有数量相当大的医官团队陪同,但是在郑和的船队上究竟有多少女性,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答案。



依照笔者的观点,我个人倾向于随船的队伍中,女性比例恐怕不会太大,甚至屈指可数,因为郑和下西洋是远洋外交行动,需要足够的水手和担任警戒的官兵,以及大量随团官员,对异性的需求是相当之少,即便船上需要一些杂役也完全可以由男子来担任,至少在封建社会的航海事业中,女性在这一领域起不到太大作用,一直有一个说法认为郑和的船队中女性通常都是中老年女子,理由是年轻女性由于身体特殊原因不适合上船,有不吉利的因素,另外船队即便配备女性通常也只能负责杂活一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更适合一些有经验的年长女性来担任。



对于这一类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目前留下的历史资料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问题上从来没有提及船队中有女性的情况,可见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女性在船队中的数量恐怕少的可怜甚至是没有,以至于在历史资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其实退一步来想作为船队的一号领导,郑和本身就是太监,都担负着远洋外交的任务,其不可能携带不存在的妻子和家眷上船,在一号领导都是如此的情况下,其他随行的官员又岂敢携带年轻女子?至于基层人员更不可能私下携带,也许一连七次下西洋,只是单纯的、男人们的航行!


辽宁资深球迷


假的。

起码各种正式史料没有一个支持此一说法。

关于郑和下西洋最原始最可信的资料也就是《瀛涯胜览》了,《瀛涯胜览》里面无有一字记述关于50岁老妇人。

而,《瀛涯胜览》记述事件有多详细呢:举一个例子:

有港口有一洲,林木森茂,有长尾猢狲数万,聚于上。有意黑色老雄猕猴为主,却有一老番妇随伴在侧。其国中妇人无子嗣者,备酒饭果饼之类,往祷于老猕猴。其老猴喜,则先食其物,余令众猴争食,食尽,随有二猴来前交感为验。此妇回家,即便有孕,否则无子也,甚为可怪。——《瀛涯胜览·苏鲁马益》

再举一例:

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刑罚、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其妇人志量果胜于男子,若有妻与我中国人通好者,则置酒饭同饮坐寝,其夫恬不为怪,乃曰:“我妻美,为中国人喜爱。”——《瀛涯胜览·暹罗》

再举一例:

用小船如港内,则至其国。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逃居此地,人甚富饶,地土甚肥。谚云“一季种谷,三季收稻。”——《瀛涯胜览·旧港国》

看到没有,郑和以及他的船队一路之上要经常上岸的,还经常遇到中国老乡,举凡饮食,衣服,是可以买的到的,那怕去抢劫呢!并不需要什么老年妇女跟着缝缝补补。

就是士兵们需要生理发泄了,书里面也暗示了,一路之上的妇女并没有象中国人那么贞洁,你去番人家里与他妻子“共饮寝”,他们还高兴,还骄傲呢!

我看很多的答案里面,把郑和船队的生活全部想象成一天二十四小时在船上,这可能吗?士兵们一定是要经常上岸去开展各项工作的。

再说了,在过去,五十岁的妇女算很老的老人了,多数的早就失去劳动能力了,洗衣服也洗不过年轻士兵们呀!

历朝历代也没有听说国家替士兵雇洗衣妇的,士兵们都是下等人,不光要亲自洗自己的衣服,也许可能要给长官洗衣服呢!

再交代一下写《瀛涯胜览》的马欢是什么人以及《瀛涯胜览》是什么书。

马欢,大明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最高翻译官,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浙江会稽人,如郑和一样信奉回教。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

马欢亲身访问了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

回国后,马欢以亲历目睹“采摭诸国人物之妍媸,壤俗之同异,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名曰《瀛涯胜览》”瀛者,大海也,涯者,天涯海角也,胜者,风景名胜也,览者,观光游览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