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華錄》中說“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清朝著名史書《東華錄》中有一句話,叫“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很多人將其解讀為在康熙皇帝時期清朝有清官,但是到了雍正時期就沒有清官了。其實這句話翻譯的並不對,結合康熙和雍正時期吏治,我們不難發現,事實上雍正年間的貪官更少。所以,這句話的正確譯法應當是康熙年間清官、貪官皆有,才會凸顯出清官,而到雍正年間,由於很難找到貪官,所以也就不需要判斷一個官清不清了。

那麼,雍正皇帝到底做了哪些措施,才讓大清王朝沒了貪官呢?這還要從雍正未登基時說起。

一、康熙晚年的清廷變化

我們都非常熟悉康熙皇帝,在各類書籍、資料或者電影電視劇中,康熙皇帝總能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比如智鬥鰲拜、平定三藩、平等臺灣、九子奪嫡等。電視劇《康熙王朝》更是將其稱作“千古一帝”。可實際上,在九子奪嫡的白熱化階段,康熙皇帝已經不復當年的英勇,早年多方征戰落下的病根使他變得多病,且孩子們間的爭鬥也讓他心力交瘁。所以,康熙晚年期間的清廷不正之風極濃,貪汙腐敗的現象比比皆是,財政的收支狀況也極差,只見出不見進。等到康熙逝世那年,清朝國庫僅剩下800萬兩存銀。

這些情況自然都被雍正皇帝看在眼裡——你要知道,他這個皇子,可是當了40多年,這朝堂之上,已經很難有什麼東西逃過他的眼睛了。

所以,雍正皇帝登基後不久,便開始了反腐工作。


為何《東華錄》中說“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唐國強飾演的雍正皇帝深入人心。

二、雍正整頓吏治的手段之一——查

公元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成立了一個新機構——會考府,這個機構是幹什麼的呢?審計國家財政。為了使這個機構做事公共有效,他直接任命他最信任的人、他的十三弟允祥作為會考府的首席大臣。看過有關雍正皇帝電視劇的朋友們都對這個十三弟不陌生,雖然電視劇裡面的很多事情都不靠譜,但在雍正皇帝和十三弟關係這件事上是非常靠譜的。雍正直接把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推上了會考府的首席大臣位置,可見他的決心有多大。

而允祥也沒有讓雍正帝失望,他上任後,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朝廷重臣,只要是和國庫銀子有關的人,允祥都查了個遍。如果這些人被允祥查出來有問題,就需要用你的家產來賠償,一分都不能少,如果你拿出來的家產不夠,不好意思,那就只能抄家了。到後來,雍正查貪官的手段越來越嚴厲,對於那些貪贓數目特別巨大的,雍正皇帝不僅會抄了他的家,還會要了他的命。另外,如果某些地方查出來的賬目不能夠讓雍正皇帝滿意,那麼雍正皇帝就會派下欽差來查,這些欽差會帶著一大批候補官員。為什麼要帶候補官員呢?答案是替換。欽差會和這些候補官員一起查賬,查出來貪官的,欽差會就地將其免職,然後從這些候補的官員中找人頂替。在康乾年間,候補官員的數量經常以千來計算,有些人甚至當了一輩子候補也沒變成正職,所以,這麼好的一個“轉正”機會,哪個候補官員會不認真?

這場轟轟烈烈的查貪運動持續了大約五年,等到公元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大清國庫中的存款已經增加了6倍多,達到了5000萬兩。


為何《東華錄》中說“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真實歷史中也是如此

二、雍正整頓吏治的手段之二——養

看到“養”這個字,也許有人會疑惑,“養”是養什麼?養清官嗎?還是所有官員一起養?要解答這個疑惑,還要從耗羨說起。

耗羨,是火耗與羨餘的合稱。火耗,是指把零碎的銀子融化再鑄成銀錠的損耗,大約起源於元末;羨餘,就是正經稅賦之外的附加稅,大約起源於唐初。這兩者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數由地方官員自己定,也由地方官員自己收,收完了也是地方官員自己用。這樣一來,地方官就有了很多貪汙的機會。有人也許要問,這個漏洞如此之大,就沒有人想到嗎?答案當然是有人想到了,而且不止是一個皇帝想到,但是,他們也非常無奈。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明清時期,地方除了朝廷任命的官員之外,還會僱傭一些“胥吏”——由地方官員自己挑選的、不需要朝廷任命的辦公人員。這些胥吏的數量少則三四百,多則兩三千,是地方官施政的強大助力。然而,這些胥吏的工資朝廷卻是不給發的,只能地方官員自己出,可一個地方官俸祿最多的才幾百兩(清朝時更少,一個總督才180兩俸祿),少則幾十兩,根本沒錢付給這些胥吏。那出的這些錢從哪裡來呢?自然就是耗羨了。

所以,皇帝們雖然知道耗羨的壞處,也下過禁令,最終卻也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地方官員繼續徵收——這一情況,直到雍正皇帝出現才得以改變。

公元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皇帝下令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耗羨歸公工作,以打擊地方官的腐敗,而為了保證地方官員能夠支付胥吏的俸祿,另一項制度——養廉銀製度也開始同步推行。

養廉銀,就是把地方收取的耗羨收歸國庫,然後根據地方需求發放“養廉銀”,用以支撐地方官員的日常開支。養廉銀髮放數量與規則經過多次調整,但其發放數字一直很高,一般是地方官員俸祿的幾十倍上百倍。而這個銀子之所以叫“養廉銀”,就是希望能夠用高薪養廉滅絕地方官員的貪念。


為何《東華錄》中說“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根據時間點、官職品級和地區的不同,養廉銀數量會有所變化。

三、雍正皇帝整治吏治手段之三——立

如果你看過《雍正王朝》,那麼一定會對這個場景很熟悉,雍正皇帝處理朝政到深夜,夜宵卻只有一碗粥,而他的正餐,很多時候也只有四菜一湯。實際上,這種簡樸的生活場景和歷史上真實雍正皇帝的生活極其相似。縱觀雍正皇帝在位的13年裡,他沒有去過避暑山莊,也沒有出遊過,甚至連木蘭圍獵都沒搞過,而雍正皇帝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以身作則,去奢立簡。

在明清時期,官員有很多送禮的規矩,上司大壽要送禮,新官上任要送禮,過年過節要送禮,婚喪嫁娶也要送禮,如果說一個人升了官,那就更需要送份大禮了。想必很多朋友已經想到了——這哪是什麼送禮,就是藉著送禮的名頭行賄罷了。

而事實也跟大家想的一樣,以雍正初年的山東巡撫黃炳為例,根據史料記載,他一年收禮收了11萬兩,僅壽禮就收了6萬兩,而他的俸祿只有150兩,以禮為名的行賄現象可見一斑。為了整頓這種現象,雍正皇帝立下了諸多規矩,就拿官家成婚來說,雍正皇帝做出明確規定,所有官員家中的喜事都不准許開設宴席,五品以下的官員家中喜事更是最好和平民無異。

雍正皇帝這種“立”法地方官員當然是不滿意的,但不滿意也沒辦法,只能照做。


為何《東華錄》中說“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總結:

查、養、立,是雍正皇帝整頓吏治的最重要方法。這些做法不像傳說中明太宗朱元璋“查到貪官就剝皮”那樣殘忍,卻非常有效,康乾盛世能夠歷經三代,雍正皇帝功不可沒。縱觀整個清王朝,像雍正皇帝這樣有魄力的皇帝也僅此一個,所以,等到雍正皇帝逝世,乾隆皇帝登基後,大清王朝就又變成了“無官不貪”的景象。不過,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在任期間可以讓天下從“無官不貪”變成幾乎“無一貪官”,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參考文獻:

《試論雍正的廉政建設》,作者:黃雲;

《雍正朝蠲逋政策與吏治整頓》,作者:楊振嬌;

《論清朝雍正年間耗羨歸公的實施》,作者:娜鶴雅;

《雍正時期養廉銀製度簡論》,作者:吳敵。


除自制表格外,本文圖片均來自電視劇《雍正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