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有越來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這三個原因

“啃老族”是社會共同的產物,肯定不是一點、兩點原因的導致的。

怎樣才算啃老族?

啃老族實際上最初起源於英國,英文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簡稱NEET,後被臺灣地區音譯稱為尼特族。

從字面意義上,啃老族指的是不找工作,不參加就業培訓或輔導,又不接受教育的一群人。

實際上隨著“啃老族”的稱呼進入中國,人們更習慣的將一切接受父母援助的情況都稱之為“啃老”。比如說,讓父母帶孩子、幫忙付首付、幫忙供月供、去父母家蹭飯吃等等。尤其是去父母家蹭飯,當然子女們幾乎是啥都不帶的,吃父母的,喝父母的,可是更形象的“啃老”了。

現在啃老族成了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不同群體劃分,“啃老族”可以分為無勞動能力群體、失業、待業人員群體和低收入就業人員群體。

怎麼會有越來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這三個原因

啃老形成的原因

啃老族實際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首當其衝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父母愛孩子的天性卻摧毀了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小的時候只知道學習滿足家長要求就好了,有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沒有獨立自主的積極性 慢慢就成了啃老一族。

說起來我家也算啃老一族。我們夫妻兩個都是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群體,最初我們兩個人的工資收入都不到2000元,就這樣稀裡糊塗結了婚。房子是父母提供的,以後吃飯也是天天去父母家蹭飯吃。生了孩子,我們該上班上班,兩家父母輪流照看。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又是有父母來接送上下學,我們接送的時間不到一半。生了二寶,又重複著以前的故事。而且我們工資收入低,父母也往往給錢照顧,在父母家吃飯經常也是連吃帶喝帶拿走的。說起來確實很丟人,但是似乎整個家庭都是習以為常了。畢竟現在孩子少,父母兩個人自己待著也很寂寞。

怎麼會有越來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這三個原因

第二,沒有自信的自閉群體。

由於生活中可能被就業、交友、父母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打擊,對於自己就業、自立沒有自信,害怕被嘲笑打擊傷害。只會窩在家裡、不敢出門,這是一種典型的啃老群體。

尤其是一些就業後失業的年輕群體。他們往往看看自己的情況,覺得企業招聘的標準自己不適合,自己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看看同學們,一個個找的工作稱心如意,讓自己羨慕。最終,自己因害怕不願出門。我大學畢業後一年半的時間,也是一直憋在家裡,心理非常彷徨,這種感覺恍如昨日。自己夢想去考研,結果基礎又太差,努力了一年也白搭。考研失敗以後,還好在父母的幫助下賣邁了出來。

第三,為了理想而努力的群體。

雖然這些人有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但是說難聽點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群體。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努力,但是並不理解自己距目標有多遙遠。就業也好,找對象也好,寧缺毋濫。慢慢就形成了不能自立的啃老族了。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就是這一類群體,他們對找到的工作不滿意,又不肯從勞動力做起,只能等在家裡繼續找工作。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慢慢就成了長蹲家裡的啃老族了。還有的大學生心氣很高,不願就業,希望創業。可是家長既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持,他們也沒有找到風險投資,只能變成了可憐兮兮的啃老族。

怎麼會有越來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這三個原因

另外,隨著房價不斷高企,父母給孩子買車、買房、供月供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孩子們的收入能力似乎越來越不能獨立了。

其實,不管怎樣,我們還是以平常心看待啃老族的好,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解決的,不僅需要家庭的努力,也是需要社會幫助的。希望這些啃老族能夠在自己努力、親友關愛、社會扶助的情況下,早日邁出那個坎兒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