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孙俪和罗晋主演的热播剧《安家》再一次炒火了上海老洋房。

剧中,房店长以1.5亿的高价成交了位于愚园路上的柳林别业,而在现实中,凤阳路上的应公馆最新售价已经达到3.8亿。

买是不可能买得起的,就连在里面开个“轰趴”你也未必开得起,来看应公馆对外开放的使用须知:“女士请穿着旗袍,做好头饰;男士请穿好西装、背带,皮鞋擦得敞亮。”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对上海房地产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报出汤臣一品、檀宫、东郊壹号等“楼王”的名字,但这些后起之秀和价值连城的“老古董”比起来,可能真的要稍逊一些。

在沪上一家知名老洋房经济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陆伟告诉我们,他最近成交的一套一亿多的老房子,买家就是一对之前住在陆家嘴豪宅中的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之前在大平层住得挺失望的,在看过老洋房之后才觉得,过去的老房子能把空间的使用功能全部打开,层高高、开间宽,还附带一个大花园,物有所值。”

没多久,这对夫妻便以房换房,成为老洋房里的“新业主”。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古董”值钱,正因为它在数量上的稀缺。据统计,上海全市现存的老洋房数量在4000-5000栋之间,但90%以上已收归国有。国家规定,国有花园住宅自2004年起就已只租不售,私有产权的老洋房总共也只有500-600栋,其中产权清晰、可供出售的老洋房据陆伟估计全市只有300栋左右,这之中的一些还亟需修缮。

地理位置佳、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老洋房,总价近年来都以亿来计,其中涨价涨得最经典的,要属愚园路上的严家花园。2009年盛大网络首席执行官陈天桥以2.8亿的价格入手,等到2016年时,对外报价已达10亿,几乎是以一年涨一亿的速度在疯涨。

在陆伟和作家董鸣亭2018年所著的《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一书中,收录了近十年来上海老洋房市场的部分成交数据:2008年时,一套面积在200平米左右的老洋房总共售价还不到2000万;到了2017年,一栋老洋房的市场均价已经涨到了30万/平,巨鹿路886号的梁家花园更是在2016年就卖到了40万/平的“天价”。

十多年之前,上海老洋房的市场估值和周边的新公寓估值逻辑差不多,仅从其所处的地段、品相、占地面积等基础数据来评估,这几年来,除基础数据外,买家们会更看重昔日营造商背景、建筑风格元素、屋内历史物况、风格是否完好保存等因素,甚至,连房子里以前住过什么人、有过怎样的家族典故都让看房者们津津乐道。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2008年开始接手老洋房业务的陆伟告诉我们,这些房子本身虽然历史悠久,但出现交易也就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不少住在浦西的上海人面临动迁问题,那时候浦东的一些新建筑已经在造,不少高楼大厦逐渐拔地而起。过去住在弄堂里的一些老上海人有的想要改善居住条件,就慢慢把家里的老房子給腾出来。

八九十年代从国外被派遣到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成了第一批洋房买家。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洋人们,有些就是昔日这些建筑设计师或营造商的后人,他们本身不缺钱,加上拿到的一些补助,同样风格、品相的房子,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普遍价格昂贵,但是到了上海,同样是市中心,却被某种程度的“贱卖”。出于直觉,这些外国人觉得老房子的价格肯定会涨,他们一方面怀着投资的心理,一方面也住进其中,重新回到了上海的历史建筑里。

二十多年前,一栋老洋房的单价仅为2000元左右,花上百万的价格就能买下一栋带花园近千平米的房子,论性价比,可比那些新建成的公寓划算多了。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老地图中的应公馆

90年代末至2000年初,港澳台同胞们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他们有的是在上海做生意,有些则是四五十年代从上海的老建筑中搬离的人们的后辈。这些人的心态倒是和洋人们类似,因为和自己的城市相比,台湾也好,香港也罢,这个占地面积,配合这个地价,怎么算都是赚钱的买卖,何况90年代老洋房的土地还是“带证”的,有了这本土地证,他们会觉得这块土地是属于自己的,非常稀有,有些房子的单价甚至比新公寓还要便宜,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2000至2010的十年间,上海的老洋房市场显得有些“被动”:总是跟着周边新楼盘价格的推高而水涨船高,有意思的是,这十年间每每上海房地产价格下降的一些时间点,老洋房却都“摒牢”了:“2003年的SARS、2005年的宏观调控、2008年的次贷危机,每逢炒房者抱团抛售,老洋房的价格都纹丝不动,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

在这段时间内,一些海外归来的华人成了老洋房的第三批买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管理着公司的对华业务,因为从小在国外耳濡目染,历史建筑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祖辈们离开上海,出国求发展,这些人则带着他们的“故乡记忆”归来,多少带着点寻根的意思。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2010年至今,无论是因公出差、出国留学,还是外出旅游,随着更多的人走出国门,了解到海外的古建筑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懂的欣赏上海老洋房的价值,一些企业家和一线明星逐渐加入“实力派买家”的行列。

“现在就是有钱的基本都会来买,老房子现在都成热点了。有段时间明星买得比较多,郭敬明《小时代》的剧组,基本都买好了,但是最近大家都比较低调,买了也不会去声张。”据陆伟观察,近些年来找他看房的客户愈发趋于年轻化,“一些80后都在买老房子了。”

“您最年轻的客户多大?”

“不瞒你说,是个90后。”

在他看来这并不稀奇,“首先当然是家底厚,但这样的年轻人自己都比较有想法,你看现在一到周末,武康路那边就有很多年轻人拍照、吃饭,说明喜欢老房子的人,也越来越年轻化了。”

我们也联系到了一位洋房的买家Eileen,她是在2015年时入手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住所。

房子位于泰安路24号,根据楼下的铭牌,这栋公寓建于1946年,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国后里面住过多位医学届专家。2017年4月,徐汇区文化局将此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Eileen买下的是一套顶层朝东的套间,两居室结构,面积不大,只有38平米,但因为是有产权的,2015年卖到260万,现在则翻了一番。

这栋6层高的小公寓在70年代末被加盖了一层,是徐汇房管所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动的手脚,用她的话说,“脚下是真品,头上是赝品”。当时一连看了十多套的她执意要选有产权的,就是为了能在真正意义上让房子为自己所有。

无论是满屋的阳光还是楼顶的天台,她都颇为满意,爱好艺术和园艺的她当初花了差不多40万来整修,使得这套房兼具家和工作室的需求。

Eileen说她算是老洋房的痴迷者之一,在买房之前,她已经在附近住了20多年,大学时候在上财读书,也没离开过这片区域,这里的一花一木于她而言都像是形影不离的老朋友一样。

“泰安路120弄——卫乐园住过贺子珍;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住过周谷城;泰安路117号是潘澄波旧居;泰安路76弄是贺绿汀旧居;泰安路10弄1号是汤晓丹、蓝为洁旧居。”她对这些历史如数家珍,关于老洋房的书在她家里几乎都能找到。

她说自己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人,起初和先生多吉出于对旧物的喜爱,穿街走巷从世界各地淘来各种旧物古董,将它们安放在这处装饰一新的工作室,这里所有的物件包括灯具、木柜、椅子、挂画都是Vintage工业复古风,主要面向设计师或者是做设计品牌的卖家来淘货或者办私人活动。

去年,Eileen对这里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处理了很多旧物,现在的审美跟过去不同了,得与时俱进才行。如今,这套房的售价在400多万,每天都有纸条来求购,但她仍然在转租与工作室之间左右摇摆,

“卖是舍不得卖的”,买房不易、装修艰难,她在心态上已然和房子融为了一体。


均价1.5亿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买?

有人买就有人卖,在老洋房市场中,卖房的人多为原始业主和投资客两个群体,前者占到很大一部分。

“很多老业主卖家里的祖宅倒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包括后代都生活在国外,物质上不缺,生活条件有保障。但是一般家族里的长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等到自己过世后,这个房子要怎么处理?”陆伟接触到不少这样的案例。

“他们不希望后代来争财产,虽说卖祖宅本身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但比起后人可能为了房子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还是会选择在自己这里就消除这一隐患。”

还有一些,则是生活在里面的普通百姓,“有些人希望卖掉房子之后,可以换个正常的房子,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老洋房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未经改造的情况下,居住条件可能并不那么理想,住在超南的开间还好,如果不小心分到的是朝北的亭子间,不仅面积狭小,常年见不到阳光,刮个风下个雨还有可能漏水。

“思南公馆对面就有很多这种七十二家房客的房子,很多人喜欢在外面拍照,殊不知,住在里面的人,都迫切地想出去。”若是你有机会和住在其中的人交流,他们多半会回应一句“有什么好拍的?你觉得外面好看么里面有老鼠蟑螂的知道伐?”

“这就和'上海人不会去东方明珠’是差不多的道理。”从小在上海长大、居住在新式里弄的陆伟对此深有体会,“东方明珠以前是上海的至高点,登上它你能遍览上海大部分的风景,但上海本地人多半是不以为然的,老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真正这么多年住在老房子里面的人,对老房子其实是有些'仇视’的,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普通的老楼,没什么特别,甚至还非常潮湿,住得不舒服。”

上海有句古话叫做:穷人翻身靠动迁。《安家》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住在老洋房里的远房亲戚在业主卖房时提出分财产,狮子大开口,一要就是几千万,微博网友@灏泽先生 说,这几乎是他“家里故事“的翻版。

在陆伟看来,现实中类似的情节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住朝北亭子间的人要求和超南开间的人分到同样多的动迁款、拿不到理想中的数字就赖在里面当“钉子户”拒不搬走……

他举了一个接触过的例子来表明自己的看法:“黑人牙膏以前在上海有一栋住宅,在复兴西路那里,现在住在里面的人,是原来的工人,兄妹二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这套房子的地段不用说了,花园有2000平,卖的话肯定是个天价。但黑人牙膏的后人没有将这两个工人们赶出去,原因是:当年他们的祖辈经历文革,带着一家老小逃离了城市,只有工人们留下了,一直住到现在。如果不是工人们一直'守着’这栋房子里,它可能早就被收回了,你还谈什么卖钱呢?

“人家这么多年帮你守着一栋房子,问你要点钱,我觉得很正常。”在陆伟眼中,这些“寄居户”本身,已经成为了房子的一部分,要赶走他们本身就是件挺残忍的事情。

但对于那些花高价买下房子“收藏”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去接待一些生意圈的朋友。

“这个东西跟老古董是一样的,你说有多少人去买一个上亿的杯子,他会拿来喝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