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春秋戰國時,天下處於亂世之中。在東周王朝的治理下,各路諸侯野心勃勃,紛紛開始佔地稱王。像耳熟能詳的楚國、齊國、魏國......而當時吳、越兩國的鬥爭就特別激烈!其中“臥薪嚐膽”的故事頗為廣為流傳,其中故事的主角勾踐和夫差更是不免成為後世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要說當時吳國從國力和兵力都遠強於越國,可為何最後夫差卻敗給了心高氣傲的勾踐呢?這就要從兩位君王的生平說起了。

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在我們所熟知的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繼承王位前,其實兩個國家一直是在他們的父親,老越王允常和老吳王闔閭的治理下有條不紊發展的。但吳國當時的實力明顯比越國強大,並且老吳王在相國伍子胥的協助下,吞併越國的野心越來越強烈,甚至不接受軟弱的老越王臣服。可人還是熬不過歲月,最終歷史以兩位老君王的去世翻開了新篇章,因此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其實,早期的勾踐並不招老越王待見,因為老越王主張和當時軍力強大的吳國求和,而他卻是好戰一派。再加上看不慣他父親的軟弱,毫不誇張講老越王最終都是被氣死的,然後才有了他監國太子,順理成章繼位的後話。初為帝王的勾踐,掩飾不住帝王的心高氣傲,絲毫聽不進朝臣的諫言,一意孤行下直面吳國的強兵悍將,卻是意料之中的一敗塗地。作為戰敗的條件,他成了吳國牢獄中越國的戴罪之人。要說剛入獄的勾踐,哪能忍下獄卒的打罵唾棄。只能說他真的有自己的能耐,加上落難時還有一眾忠臣良將的鼎力相助,可能這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處吧!

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在當時,戰敗的越國其實已成了“群龍無首”的一盤散沙。虧得朝中還有文種來主持大局,往來於吳越兩國間周旋,甚至利用吳國太宰伯嚭給吳王屢屢獻殷勤;同時獄裡又有范蠡出謀劃策,時時勸著他忍下這一時之氣,再加上當時吳王夫差生了惻隱之心想要拉攏范蠡為他所用;還有他那位知書達理的雅魚王后,真的默默幫助他抗下太多屈辱,連吳王夫差都被雅魚王后的貞烈勁兒感動了;最後也少不了他自己在聽了范蠡的勸阻後,真的能捨掉了一國之君的尊嚴,為吳王鞍前馬後,甚至還親嘗苦膽為其治病。這才使得夫差以為他真的心甘情願臣服。

這個絕地反擊的機會是他自己忍辱負重爭取到的。但也不得不承認,勾踐當時的所為,連夫差都會為之一振吧!這哪還是當初意氣風發的監國太子所能作出的模樣。要說呢,還得怪夫差自己,在越國朝臣文種和范蠡的周旋下,伯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而夫差卻一直信了伯嚭。接著直接導致相國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產生動搖,因此才有了勾踐反敗為勝,贏了夫差的來龍去脈。

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吳王夫差雖不為老吳王的嫡長子,但從開始他便是有稱王的心氣。他所表現出的果斷和仁德,相較於善於征戰、殺伐果斷的太子,也確為吳國繼位的最佳人選。當時身為相國的伍子胥可謂忠心不二,也是謀略大才,再加上前朝元老的身份,不由得夫差開始心生戒備,有些擔心他會權傾朝野。倒是身為太宰的伯嚭,很是趨炎附勢招夫差喜歡。可伯嚭有個毛病,卻是貪財好色。文種便是抓住了這一點,才使得伯嚭在收了大量金銀財寶後,三番五次在吳王面前顛倒是非曲直,直接致使吳王夫差真的開始不那麼信任伍子胥。而後,在文種和范蠡的裡應外合之下,勾踐才得以從臥薪嚐膽,到越甲吞吳。這個結局不僅身為勾踐左膀右臂的文種和范蠡功不可沒,怕是連吳國的伍子胥和伯嚭也都在“推波助瀾”吧。

越國不及吳國強大,在何種原因下,勾踐卻能贏了夫差

千百年後,當我們提及吳越之爭,脫口而出的只有勾踐如何臥薪嚐膽,可吳國當時真的弱嗎?其實不然,怪只怪夫差自己。雖有稱霸的野心,可個人卻不喜歡殺戮,還心懷蒼生;雖有膽識可以隻身以使者身份去和越國談判,卻遠遠低估了勾踐的耐心和身邊謀士的才略;雖有希望在亂世一舉稱霸,怎料一個伍子胥沒抵過太宰伯嚭的細口雌黃......所以,百二秦關最後還是被勾踐奪去了,連吳國的命運都完全改變了!他真的是輸給了勾踐的隱忍,輸在了自己的心慈手軟,輸在了自己的用人生疑,輸在了文種、范蠡、伍子胥等人的謀略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