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意大利第一位女醫生蒙臺梭利曾說

每個成年人心目中都住著一個小孩

每個人都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能影響Ta的一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

上帝發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有一部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人生七年》,將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再次拉到大家的眼前,提到原生家庭,很多人就會想到是一生的宿命。

原生家庭的作用體現在哪裡?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比起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更重要的是什麼?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能不能決定一生?

A GROWTH DOCUMENTARY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7歲一路拍到56歲,展現了14人從兒童、到青年、到壯年、到暮年人生經歷,。

14名孩子中5個來自上流階層,2箇中產階層,4個工人階級,1個出身農村,2個來自孤兒院,來自英國社會的各個階級。歲月蹉跎,56年人生軌跡,這些孩子命運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紀錄片每7年出現,但屏幕後面的我們看到的卻是14個孩子用大半生的時間證明了“階層難以逾越”的社會現實,不只存在英國社會,階級固化已經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會遇到的問題。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足以反思“階層固化”的嚴重性。

那些從小就在閱讀《金融時報》的富家子弟,長大後依舊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各種優質資源;

相反的,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其中只有一個考上並且讀完牛津的孩子打破了階層壁壘。

前者是生活,後者勉為其難能夠“生存”,一個社會漸漸從“M型”走向“L型”,值得我們花時間來探討。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7歲的他們當時說了哪些“夢想”?

WHAT DREAMS DO THEY HAVE?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而且他們好像能“預測未來”,知道自己會上哪所高中——考上牛津大學——成為著名律師。

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貧民窟裡的寄宿學校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63歲的他們又是怎樣回首過去?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時間一躍到他們63歲,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當然也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

中產階級的幾個男孩也上了大學。Bruce從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一箇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

Peter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裡。

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像是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

WIN AT THE STARTING LINE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導演本打算記錄的是社會階層固化,萬萬沒想到隨著幾十年如一日的拍攝,他無意中嘗試觸及的是“人生”。

還記得出身上層階級的John嗎?他在採訪中表達了對該紀錄片的不滿,他認為觀眾只看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規劃順利完成了學業。

但沒看到他們深夜埋頭功課的樣子,沒看到他們為考大學付出的艱辛努力,他們的成就被認為是生來就有的,人們不知道他們平時有多刻苦。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的確,富人階級的孩子也需像普通人一樣付出努力才能獲得學術成就。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優越的出身就無視他們的努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家庭為他們從小就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及優越的生活環境的耳濡目染,使他們領先在起跑線上。而底層出身的孩子做著廉價的勞動力,在生活的貧困線上掙扎。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階級難跨越,但不是不能跨越。

不知道讀到最後,你有沒有發現導演藏了這樣一句話:“看到一個孩子7歲的樣子,就能夠刻劃出他長大的樣子,這彷彿就是英國的未來。”

階級難跨越,但不是不能跨越。教育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脫貧和改變命運嗎?

就像出身上層階級的Andrew說的,“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可以改變,教育決定人生

CHANGE FATE WITH KNOWLEDGE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除了上層階級,別忘了還有一個從小村子裡考上了牛津物理學系的Nick,他的經歷為人們闡釋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決定人生”。

Nick是村莊裡唯一的孩子,每天上學要走三英里的路,他的學校只有一個教室,徒步從鄉下走到牛津相當艱辛,所幸Nick克服了出身的侷限,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最終成功改變他的命運。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21歲在牛津讀物理,28歲移民美國,成為威斯康星大學教授。Nick的精英晉升成長史,其實不難看出,是從其通過自身努力進入牛津大學,才打破看似固有的階層劃分。他也是裡面唯一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

唯一一個靠知識改變命運的Nick也用實際行動證明,“教育”依舊能打破舊有的社會階層,也是最快實現人生途徑的方式。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不知道這部片給你什麼感受?震撼?衝擊?難過?無助?......

如果你是當年片中其中一個孩子,現在回頭看這個紀錄片,有會有什麼想法呢?

如果你是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像Paul和Simon一樣,始終缺乏自信,沒有勇氣突破自己,活了大半輩子依舊後悔;還是像Nick一樣,靠著自己勤奮努力考上牛津大學,成為一位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人呢?

不論如何,請始終相信,教育,是打破階層固化唯一且最快的途徑。

如果你對留學申請有疑問,歡迎聯繫海聚留學的老師哦。海聚醬,微信:hedgexch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