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问题

很多人说,在家呆的都不想上班了,这就是适应性问题。可能适应了这种生活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一直疾呼的复工在即。


因为,比如都呆家里,短期内就是温水煮青蛙,一时间看不出什么损害,有吃有喝,人本身是群居动物,一种模式一旦固定下来,很多时候会延续下去,直到无可救药才多次反复最终反转,进入新模式。


这也是大BOSS为什么这么关心复工的原因。


适应性是人类作为动物星球上的一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进化形成的本能。


文明、制度、规则是为了适应这种本能而造就的事物。一旦固定下来,反而巩固适应性的问题。远的说,资本主义就是利润驱动,一个世纪以来,生产力超过了所有时间的总和。近的来说,现代农业已经严重依赖化工业,化工业却严重依赖金融业,例如,美国的页岩油气产业极端依赖华尔街的输血。


理性,(英语:reason)最早源起于希腊语词语"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logos)。在罗马时代,译成拉丁语:ratio,拉丁语原意是计算金钱,但在等同于逻各斯后,成为哲学上广泛使用的术语。译成法语后,成为法语:raison。最后形成了理性(英语:rationality)与理智(英语:reason)的字根。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自有永有的创造者。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理性一个衍生品就是代入感,通过代入感可以和感性进行交流。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出自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善恶的彼岸》,若无限制地怀疑,则自身不可避免的将变成怀疑的创造者。而对于所有人,怀疑这件事本身是如此正当合理,是不可避免的一道坎,唯一的应对方式,则是用他自身来对待他自身。这就是高级的思辨。


很多时候,人说群情激愤就是因为人的理性再次起了作用。“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那当初为什么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尼采他是一个疯子说了:尼采曾说“我的理论是为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准备的”,这不是狂话,事实已印证了他的洞察。


适应性问题


世界上的版图如同蜂巢,全球化的时候,蜂巢的边界或者说各国的版图模糊化了,随着逆全球化的到来,边界日益清晰,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严重的化,就是以邻为壑。


内部,除了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外,就衍生了线上生活。其实,线上生活,包括线上教学,线上商务、线上医疗、物联网都是人际关系冷漠的产物。可以说,这10年就是如此。


股海图志之机器网络说:


无人工厂,无人超市,无人医院,无人物流,无人驾驶,机器人砌墙,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安防,机器人战士……这涉及到芯片,减速器,编程软件。


前几年,人和人的交际关系突然急转而下,特别是近三年。说的是人群。在前10年,前5年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或者说,感觉不到。人和人关系还是非常热络的,现在,人和人的矛盾在于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的价值观的分化。如果说亚当斯密说的商业社会需要分工,这需要社会大生产的理解,需要陌生人的拓展关系。那么,现在诸如系列的事件驱动,是人际关系更加冷漠还是修正为温暖呢,笔者还是持悲观态度的,对于社会的人群来说。


本次疫情恰恰击中了亚当斯密分工的软肋。


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说:“改变一切,成为人类可以想象、可看的、可触摸:让这个成为你们求真之意志吧。你们想象的应当达到感官之极限。你们所谓世界,先应当成为你们所创造的;你们的理智、想象、意志和爱,应当变为你们的世界。”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薛定谔、普朗克都把人的发展建立在感性解放的基础上,就是人进化了亿万年,人的智慧就是最大的”财富”。人能够利用工具,利用创意,利用思想。理性是有限的,是工具,感性是无限的,是创造力。例如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它都不可能具备想象力。爱因斯坦“直觉超越理智,创新是直觉战胜逻辑,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概念都是感觉经验引起的。”恩格斯说“

我们注意的是运动、转变和联系,而不是什么东西在运动、转变和联系。凡学问,必如此,可谓之伟大


因此,适应性问题就是分裂无数的问题,原油价格崩盘代表着经济衰退也代表着利于贫油国。


资海航图之超人野兽说:


经济理论的认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管理的调整,这些调整以脉冲,以波浪的形式来表现,交替运动,隔代遗传


股海图志之共识矩阵说:

很多东西包括股票、房产、黄金等放到百年的维度都是只涨不跌,怎么放到更短的时间去观察,是技术活。

今后几年跟踪几个大的投资主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5g物联网,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大消费升级包括医药医疗。


股海图志之大炮黄油说:


1869年,二十五岁的尼采,在老师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导师的眼里,尼采本应成为年轻的德国古典语言学学者。但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抛开了德国古典语言学却全新地研究起希腊悲剧的起源。《悲剧的诞生》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他又结识了当时卜居罗采恩湖畔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瓦格纳比尼采年长三十一岁。他经常去拜访这位大师,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在瓦格纳的身边,尼采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1876年,在拜洛伊特的音乐节上,尼采目睹了瓦格纳天才般的表演,目睹了富裕的市民观众庸俗的捧场,以及瓦格纳在这种捧场中的得意和满足,尼采悄悄离开。两年后,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出版。 五光十色的昔日文化碎片掩盖自己的贫乏和枯竭,造成虚假的繁荣,尼采形象地譬之为“一件披在冻馁裸体上的褴褛彩衣”。现代人已经远离人生的根本,贪得无厌,饥不择食的求知欲和世欲倾向恰恰暴露了内在的贫乏。


(因此,想起10年来,这第一个衍生品就是经济上的贫富分化)


尼采说了一个真相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重估价值。


这就是危机的危与机的辩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