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能从黑塞的《悉达多》中得到解决之道

《悉达多》是一本人物传记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心灵探索的故事。这位青年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这个名字不禁让我们想到乔达摩·悉达多,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人称成为佛陀,意思是觉悟之人,也称释迦牟尼佛。

但本书中,黑塞写的并不是一本佛教小说,而是讲述人向自我精神的探寻,因为,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事物,反而是我们自己。作者把悉达多和乔达摩写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是已经成为佛陀的人,悉达多是在追寻自我的路人,他们的相遇,像是一个我和另一个我的在内心深处的“搏击”。书中的悉达多遇到佛陀,聆听过他的教诲,但并未皈依,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求道之旅,据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黑塞正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荣格处接受心理治疗,来帮助自己从难以承受的精神危机和生活危机中解脱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悉达多》给我们在红尘中打滚的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生存之道。

《悉达多》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在1922年写完此书,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你遇到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能从黑塞的《悉达多》中得到解决之道

《悉达多》的作者赫尔曼·黑塞,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曾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过热潮,《悉达多》这本薄薄的书,在大学生手里几乎人手一本。他的代表作很丰富,像《彼得·卡门青》《在轮下》《印度札记》《德米安》《悉达多》《辛克莱的笔记》《温泉疗养客》《荒原狼》《沉思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东方之旅》 《玻璃珠游戏》等。黑塞喜欢海涅、歌德、黑格尔、罗曼罗兰等浪漫先锋作家和思想家,因此,他作品的底层逻辑一直是以描写人的命运为线索,“人”在身处的时代中苦苦寻找道路时的心灵挣扎,以及人道主义的宣扬。

同时,黑塞还是诗人,因此,他在《悉达多》这本书里优美绚丽的表达手法,让整本书更像一部诗歌,在本书中,他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我们应该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领悟,领悟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是要自己亲自经历劫难,绝知此事要躬行。

道理虽好,孩子必须过他们的一生

悉达多出生在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富足的生活,大好的前程,但他偏偏觉得生活带来的一切都是痛苦,于是他抛家舍业,到当时印度的各大教派里认真学习和修行,渴望找到一条彻底摆脱痛苦的金光大道。可是他逐渐法相,一切教派都不能绕过自己满意,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

悉达多故事的开头在我们现实中并不陌生,我们很多家长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铺路,精心培养,希望他们能按自己的安排,安稳富足的渡过这一生,这样的安排包括干涉孩子的高考报考,学习社会当下流行的专业,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是位有才华的高中生,他热爱诗歌,话剧,想以话剧演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但是当军人的父亲认为当演员未来生活没有保障,全家人节衣缩食送他进威尔顿贵族学校,是为了他能上哈佛将来当一名医生,想让他放弃梦想,《仲夏夜之梦》演出结束的那天晚上,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

你遇到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能从黑塞的《悉达多》中得到解决之道

《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亲让他放弃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当一名医生,尼尔绝望自杀


尼尔的父亲固执、权威、严厉,尼尔最后绝望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尼尔的故事是个悲剧。相比较而言,悉达多要幸运的多,他在离家前也遇到了来自父亲的阻力,但是他日夜跪在父亲的房门外,直到父亲同意他离开家。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悉达多在青春的路口,被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召唤着去。

这是悉达多作为儿子反抗父亲,踏出人生第一步的故事,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从此学会了放手呢?当悉达多有了儿子,成位父亲之后,他希望善意的忍耐能慢慢赢得儿子的心,不愿意放孩子回到他更喜欢的生活,想要一直庇护着他,但是儿子并不领情,反抗悉达多,最后不辞而别,逃走了。

作为父亲和儿子的双重立场,让悉达多更全面的体验了人生,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他似乎坠入了轮回,再次经历一切,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年轻时如何同父亲告别,如何离家,之后又再未回去,难道父亲不是未他受苦,如同他现在为儿子受苦?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很多人生的痛苦,我们必须自己去体验,无法逃避,这是人生规律。

抚慰人心最好的方式是倾听

悉达多在年青的时候,在一条河边被一个友善的船夫渡过过河去,这条河被他称为步入俗世的起点,当他经过了恋爱,经商,发财,放纵,悔过,绝望,衰亡的生活后,他再度想起这位船夫——瓦稣迪瓦,瓦稣迪瓦也已年老,当悉达多向他讲述自己的过往生活时,瓦稣迪瓦专注的倾听,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他是少数擅长倾听之人,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悉达多清楚,能向这样一位倾听者倾诉自己的生活、渴望与烦忧是何等幸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能像悉达多一样幸运遇到像船夫那样善于倾听的人,每个人都在更关注和在意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疲惫,不堪重负。在电影《小丑》中,亚瑟的遭遇就说明了不被倾听的伤害,他刚被莫名解雇,去找社区的心理咨询师,正诉说着痛苦时,被咨询师打断,告诉他一个坏消息,由于政府砍了预算,这是他最后一次心理咨询。亚瑟说:“你根本没听,对吧?我觉得你从来都没有认真听我说话,你只是每周重复同样的问题,工作顺利吗?有没有消极想法?我脑袋里全是消极的想法,反正你也听不进去。”电影中,亚瑟开枪杀死了那些曾经对他不好的人,包括这位社区心理咨询师,但这些人当时也许并未觉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他造成了伤害。

你遇到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能从黑塞的《悉达多》中得到解决之道

电影《小丑》中亚瑟感觉被对面的心理咨询师忽视,没有听他在说话

被倾听,意味着被看到,是一种承认他人痛苦,看到他人正在受苦的同理心,悉达多跟船夫学会了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心灵去倾听别人,倾听自己,这样真正的倾听帮他走在自己的路上,寻找到真理。

柴静说:“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认真倾听的渴望,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美德。

自己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找

悉达多走在找寻真理的路上,他先是入了沙门,经过3年多学习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等学会了诸多修炼之道,但是,他觉得这些法门无法让人们证悟到什么,只是暂时得到了安慰,麻醉,自我迷惑的小把戏,根本不是道中之道,他果断重新上路,这时他遇到了被世人尊称为佛陀的乔达摩,悉达多听闻了佛陀的教诲,许多见到佛陀的都皈依成为他的弟子,与悉达多一起上路追寻真理的朋友乔文达也如此,悉达多没有,他要去自己经历这一切,去体悟,去找寻,而不是按照佛陀的教义直接去直到自己的生活,他与乔达文告别,重新上路。

不盲从多数人崇拜的教义,坚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去追寻自己的体悟,是悉达多勇敢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他所走的路即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指导和借鉴,也没有同路人可以安慰和帮助,一切都要靠自己,而人生的答案是否能找到也不确定。

毛姆也曾经向悉达多一样探索自己的精神之路,他把这种探索幻化在《刀锋》的主角拉里身上,拉里同悉达多一样,本应该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他无法接受安排的人生,放弃了婚约和证券经纪人的工作,主动去做矿工,通过艰苦的体力劳动放空自己,去修道院,希望在宗教中觅得出路,但这些都没有用,最后他去了印度,找到内心的明灯后,又回到故乡美国,过着平静,慈悲,无私忘我的生活。拉里是精神生活的使者,理想世界的践行者者,拉里也是逆行的光,在实利主义社会中,不走捷径,按自己的理想去经历生活,找到自己生活的答案。

悉达多和拉里都为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样本,自己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找,就如同毛姆曾经说过的那样:“自己的答案不可能在书中找到,只有自己去走。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悉达多此后进入了现实世界,体验了爱情,当父亲,经商,拥有财富,堕落,精神的空调和崩塌,这些必经之路,无论对错,都是他的体验之路,也是他寻找自己答案的必经之路。

悉达多一生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个看待人生问题的视角,是成长的坦诚记录,是自我教导的方法论,是心灵深处的哲思,是治愈的药引子,是温暖心田的教导,是亲密关系的剖析,是亲子关系在换位中的感悟,甚至还是从跨界从商的指导教材,你能从中找到每一个人生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并循着问题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